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建立和完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的新格局。本研究以慢性病中单病种致死、致残率较高的脑卒中为切入点,以北京天坛医院-丰台区医疗联合体为载体,整合疾病诊疗规范、质量管理及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技术,开发脑卒中系统化干预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具有插件化和随选即用特点,实现信息共享、区域监测、协同会诊、远程预约等功能,由综合医院优势学科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共同参与,构建脑卒中协同防治医联体模式。借此促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和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提高区域化的脑卒中诊治水平和基层诊疗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新疆二级医院为了促进风机诊疗实施进行了医联体试点工作,医联体试点以其优势互补、资源配置以及双向转诊等作用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认可,特别是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一定程度上为二级各医院进行患者的合理分流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主要围绕着新疆二级医院医联体共体的具体架构、现阶段新疆二级医院医联体共体的实践与发展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市浦东医院联合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率先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统筹门诊,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本文总结了该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以区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构建具有深圳福田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并初步评价其实施效果。 方法 通过建立区域性医联体、出台分级诊疗实施方案、确立区慢性病防治院的桥梁作用,负责分级诊疗的协调、培训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成立学科联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和区域医疗协同机制、加快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等系列措施,以慢病先行推进深圳市福田区分级诊疗模式构建。 结果 经过1年的实施,构建了具有深圳福田区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以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的分级诊疗运行情况良好。搭建了分级诊疗平台,各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实现了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较好地落实了"优先挂号、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整合的学科共同体内涵得到明显提升。实施分级诊疗以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就诊人数比实施前同期增长18.2%和26.9%。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增长速度是实施前同期新增高血压人数的3倍以上,新增糖尿病人数的2.18倍以上。实施分级诊疗前,没有患者下转回社康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实施分级诊疗后,下转患者3 057人。 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构建的以慢性病防治院为桥梁、全方位推进分级诊疗的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海市“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协同合作,以2型糖尿病为突破口,建立了2型糖尿病“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仁济-潍坊”糖尿病专病工作室为载体,明确了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转诊流程,并要求药品配置和实验室检查同质,本文主要介绍其开展模式和实施效果。通过“全科-专科”共同管理,能够合理兼顾各级医疗机构的利益,同时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资源多集中于三级医院,导致分级诊疗难以落实到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高要求,因此医药卫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模式可以通过整合内部医疗资源,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进而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的“专全结合”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介绍了团队内的综合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及健康管理师如何开展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并分析其特点和积极作用,为分级诊疗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医联体是将同一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构成的医疗联合体,目的是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大医院带动社区服务模式和康复、医疗、护理有序衔接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和带头作用,河南省实施医联体模式下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以优化医疗资源,促进分工协作,方便群众就医。但在推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诸多阻力和不良影响因素,阻碍医联体模式下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顺利推行。因此,针对河南省区域分级诊疗制度现状进行调查,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给予相应应对措施,进一步促进医联体模式下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实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上海市“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协同合作,以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为例,建立慢性心衰“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设立在社区的“仁济-潍坊”慢性心衰专病工作室为载体,从心功能分级、体质量监测改变、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三方面共同制定慢性心衰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转诊流程,同时实现药品和实验室检查的同质化,本文主要介绍其开展模式和初步实施效果。通过“全科-专科”共同管理,一方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适当下沉,提高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便于简单有效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设立专职助理员规范患者体质量监测和连续性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联体工作存在的难点与痛点,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正式职工为调查对象,排除进修生、研究生。采用自行设计的《医联体工作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整体认知情况、不同合作模式认知情况、相关政策了解程度及对医联体建设工作的意见。结果: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76份,问卷回答完整率100%。59.55%的人对医联体建设工作表示满意,约35.07%的人态度中立,5.38%的人不满意;92.88%的人支持医联体建设;31.6%的人了解医联体或分级诊疗相关政策,68.41%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医联体的6种合作模式中,托管医院(97.2%)、省内定点指导双向转诊(84.03%)及远程医学服务(82.99%)知晓率较高;内部机制未理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60.71%)、双向转诊难以实现(58.93%)、外部配套政策不足(58.93%)、临床科室任务重难以负荷额外工作任务(50%)被普遍认为是当前医联体建设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结论:建议医联体应加强顶层设计,妥善处理内部与外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寻找医联体内利益平衡点;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内部制度,构建医联体运行框架。  相似文献   

10.
介绍慢病管理现状,构建医联体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架构,阐述系统功能及效果,通过重构慢病服务流程,推行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实现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吴勤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29-1238
背景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了解其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系统地梳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进程,把握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7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分级诊疗”“分级医疗”“阶梯医疗预防网”“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分级分工医疗制”“社区首诊”“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诊疗”“分工医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分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01-01至2019-07-31。采用Excel保留并分析数据,对纳入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机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获取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成果的期刊、机构合作、作者分布;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时区图、聚类词和突现词确定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2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287篇,23.28%),发文量前5位的期刊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合计72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研究成果高产机构主要围绕以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4个机构合作群;核心作者共有68位,共发文457篇,占文献总数的37.28%;“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影响因素”“全科医生”一直是分级诊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名词。1949-1978年出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床位”“门诊病人”聚类标签和“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医疗”关键词;1979-2008年出现了“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聚类标签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关键词;2009-2018年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聚类标签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等关键词。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机构间合作较多,但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局限,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逐渐多元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如何通过更紧密的交流协作,从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另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丽红  吴文斌  叶霞   《四川医学》2018,39(2):231-235
目的了解崇州市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推行现状,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深入推动分级诊疗的对策。方法调查崇州市各级医院319名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可率、关注率、满意度、基层首诊认同率,分级诊疗参与方式及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因素认识等,为分级诊疗对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结果医务人员认可率高于90%,关注率为62.7%;对双向转诊的满意度仅为52.1%,社区首诊认可率50.3%;获得分级诊疗知识途径,75.2%通过培训,49.2%通过宣传资料,不足30%通过新闻、网络等;不同科室对转诊模式的满意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的非条件logsi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一级医院满意度较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更高,为1.540(1.073~2.209)倍;妇科满意度较内科更高,为5.577(2.034~15.296)倍。结论需要改进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分层诊疗模式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分层诊疗模式的认知和支持,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卫生信息化已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也出台了政策和标准支持社区卫生信息化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然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仍面临着居民健康信息未整合、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缺失、信息系统与实际业务脱离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上海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案例介绍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发展阶段、应用成效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其他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首先从基础建设、互联互通、标准集成、系统应用4个阶段总结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历程,形成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对医院的业务、居民健康及各个部门管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其次,介绍了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成效: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便捷查询,改善居民医疗就诊流程和服务体验,提高医务人员在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和上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从绩效机制、预算机制、管理机制层面助力社区综合改革,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最后,从健康预警、辅助诊疗、医疗智能审核和社区随访4个方面对社区卫生智能化的未来进行展望。笔者认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强调互联互通和实践应用的顶层设计,以业务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善服务体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能为驱动,实现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和居民健康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建立闵行区域内基于信息平台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机制,有效管理宫颈疾病高危对象,早诊早治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患者,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方法 成立以闵行区妇幼保健院为主体的宫颈疾病双向转诊协作组,将实事项目妇女病筛查中宫颈疾病高危对象列入转诊对象,由试点逐步推广到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2家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建立有信息平台支撑的集筛查、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双向转诊、诊治随访为一体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同时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数据库,有双向转诊的制度、流程、规范、考核细则、考核指标,并纳入社区公共卫生经费范畴。 结果 双向转诊就诊率逐年提高,2014-2017年诊断宫颈病变604例,以癌前病变为主。宫颈病变早诊率为91.56%,呈逐年上升趋势,宫颈癌早发现率86.27%。转诊对象宫颈疾病知晓率宣教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象满意度达96.75%。 结论 闵行区开展基于信息平台的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医院之间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的管理模式,有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和信息数据库,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现率,实现了社区妇女保健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19.
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以新型二级宏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为基点,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理论体系,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体制。方法前期研究构建医院与社区互动模型、卫生服务理论、文献综述方法。结果经医院与社区互动模型获得“双向转诊”主要主体和病人流动路径,分析“双向转诊”影响因素,揭示“双向转诊”机制,并提出政策建议。结论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机制是新型宏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二级互动的关键部分,研究可为医院与社区整体互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