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带玉科地区的奥陶系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勘探成果,其多相态油气藏沿斜坡带的有序分布和共存机制是勘探开发亟待探索的问题。基于油气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认为:玉科地区的奥陶系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为成熟—高成熟油,天然气为干酪根降解气与古油藏裂解气的混合气。烃源岩的生烃史及油气成熟度特征显示,玉科地区存在多期油气充注。中寒武统膏盐岩层的封堵是控制玉科地区油气差异充注的主要原因。海西晚期是玉科地区轻质油充注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晚期,玉科地区东部因无膏盐岩盖层遮挡,强气侵作用导致凝析气藏和挥发油藏形成,并导致玉科地区中—西部奥陶系轻质油藏具有“早期成藏、垂向充注、膏岩封堵”的成藏特征,而东部凝析气藏具有“多期充注、侧向调整、晚期气侵”的成藏特征。以玉科地区为代表的台盆过渡带的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巨大潜力。玉科地区中—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和蓬莱坝组走滑断裂内的油气资源和东部走滑断裂控制的凝析气藏是值得关注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海相成因的天然气藏分布于塔北、塔中和巴楚隆起上,它们在气组分、相态、非烃组分和碳同位素上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对轮南9井石炭系、塔中1井奥陶系凝析气藏和玛4井奥陶系干气气藏三个典型气藏中天然气成因分析,识别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综合地质分析,总结出干酪根晚期裂解干气充注古油藏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晚期发生内部原油向气的热裂解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裂解形成的干气运移至新的圈闭形成干气气藏等3种类型的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跃参区块近30口单井及其生产动态的分析解剖,结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等资料,深入探讨了跃参区块"X"形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对奥陶系岩溶缝洞体形成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多期活动形成了大量的高角度构造裂缝,伴随后期热液流体改造而发育大型缝洞型储集体。油气沿主干走滑断裂带垂向向上运移后,再沿次级走滑断裂带发生再分配,控制着该区油气性质的变化及油气充注程度。主干走滑断裂带上油气充注程度高、原油物性好、已钻井产能较好,而次级走滑断裂带上油气充注程度低、原油物性相对偏差、已钻井产能也相对偏差。此外,走滑断裂带的展布方向、断裂左右盘的相对位置、离断裂带的远近等因素对油气富集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近NE向走滑断裂带的上升盘是油气最富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对于确认塔中地区奥陶系有利富集区至关重要。通过现有油气勘探成果、断裂体系特征等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多期充注的原油与天然气均通过11个油气充注点注入奥陶系储层,进而沿NW-SE向发生局部运移,11个油气充注点均位于NW向逆冲断裂与NE向走滑断裂纵切形成的断裂交汇部位。油气点状充注特征及NW-SE向局部运移控制了原油与天然气相关参数的分布:靠近油气充注点,油气性质出现异常分布,自NW-SE向异常逐渐减弱,表现为随着距油气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油气充注强度变小,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原油Ts/(Ts+Tm)指数、金刚烷指数(MDI)、TMNr指数、TeMNr指数逐渐减小,天然气干燥系数、气油比、油气产能逐渐减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应更多聚焦于北部斜坡带西部,尤其是断裂交汇部位的上倾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凝析气田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复杂,明晰其成因对于评价与开发该气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给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塔中隆起凝析气田的动、静态生产资料,结合油气藏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实验数据,研究了该气田凝析气藏的特征与油气成藏演化历史,探讨了该气田凝析气藏的类型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凝析气田主要为古油藏遭受后期气侵与气洗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组成;(2)超深层下寒武统的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可能以凝析气相态供烃形成原生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超深层寒武系—下奥陶统与缺少古油藏的东部潜山区;(3)塔中凝析气田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并且与快速增长的地层压力密切相关,形成相态类型与成因多样的油气藏模式。结论认为,塔中凝析气田同时存在着原生与次生凝析气藏的成因类型,受控于地层压力系统、气侵强度与古油藏规模等3个要素,并由此导致了复杂的流体分布与油气产出,不同于常规凝析气藏,在油气藏评价与开发过程中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中下寒武统地震相特点,结合台盆区主要钻井中下寒武统沉积相与TOC的关系,认为塔中南坡中下寒武统沉积相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相同,主要发育蒸发台地膏盐(泥)坪—局限台地云坪相沉积,生烃潜力比满加尔斜坡盆地相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深灰—黑色泥(页)岩差。解剖塔中隆起主要油气藏成藏富集特点,分析南坡潜山领域近20口钻井未获油气突破的原因,提出隆起上断裂带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特点。NW与NE向断裂的交会区、塔中Ⅰ号“Y”形断裂带内、靠近NE走滑断裂(<1 km)和通源断裂断距大(T81)及NE走滑断裂的断堑—张扭破碎带为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富集场所;塔中南坡潜山勘探领域应由潜山圈闭高部位向靠近主断层的白云岩潜山圈闭高部位转变;近油源、通源断裂发育、储盖组合好的大型背斜构造圈闭的高部位是寒武系盐下油气成藏富集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Ⅲ区奥陶系多相态油气藏共存的现象,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天然气组分特征及油藏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研究发现:塔中Ⅲ区奥陶系存在凝析气藏、挥发性油藏、轻质油藏3种油气藏,原油为成熟—高成熟油,天然气为寒武系盐下古油藏裂解气与奥陶系原油溶解气的混合气.原油物理性质、天然气干燥系数、碳同位素、气油比、硫化氢含量等...  相似文献   

8.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 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富油气三角带断裂控储控藏欠缺系统性认识的问题,通过地震精细解释和构造力学机制分析,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和油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尤其从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断层规模、断层分段性及断层组合样式等方面,剖析富油气三角带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塔北—塔中地区的油气受控于2条区域级走滑断裂,其组合形成的富油气三角带内各断裂级别差异明显,且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塔中地区断裂带一般分为线性段、斜列段和羽状段,塔北地区断裂带可分为辫状堑垒段、拉分段和羽状段;断裂分段性导致同一断裂不同段油气富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段可采用不同程度的开发方式,能有效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该研究可为国内外相似地质条件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的油气主要为凝析气藏,但与常规凝析气藏又有所不同,且不同凝析气藏间饱和状态也存在差异。研究认为:轮古东凝析气藏具有"气干油重"的特征,可分为未饱和、饱和两种凝析气藏,未饱和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走滑断裂附近和充注强度大的区域,饱和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断裂不发育和充注强度较弱的区域;凝析气藏相态的主控因素是经历多期成藏、发育大型深部断裂、充注强度变化及良好的盖层保护。  相似文献   

11.
塔中Ⅰ号坡折带礁滩复合体大型凝析气田成藏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油气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明确了满加尔凹陷及塔中深层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古油藏裂解气是形成塔中Ⅰ号坡折带大型凝析气田的主要烃源; 利用包裹体、储集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结合烃源岩演化史、构造发展史以及储集层演化史对成藏期次及油气运移聚集进行研究, 指出塔中Ⅰ号断裂及晚期深大走滑断裂、塔中古隆起形成过程中的多期不整合是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的主要油气输导体系; 晚加里东运动期是油气聚集期, 晚海西运动期是古油藏油气调整期, 喜马拉雅运动期是古油藏裂解气对早期油藏气侵的多期充注期; 礁滩复合体强非均质性和输导体系的差异是导致流体分布复杂的主要因素; 指出了塔中Ⅰ号坡折带外带富气、内带富油分布的油气分布规律, 丰富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油气的勘探进展很快,在塔中地区围绕塔中I号坡折带有重要发现,特别是发现了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大面积富含油气。认为该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储层存在多期油气运移聚集,包括晚加里东期油气的聚集、晚海西期古油藏油气的调整转移和直接从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补充以及喜山期古油藏裂解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气侵;塔中地区原油和凝析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上奥陶统中聚集的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与沿多套储层横向运移面来;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之所以表现出外带为凝析气藏、内带为油藏的分布特征,主要与来源于外带下伏的的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也与Ⅰ号坡折带北侧的良里塔格组斜坡相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这些天然气沿Ⅰ号坡折带向上运移,补充到位于Ⅰ号坡折带附近的礁滩复合体油气藏中,并对原来的油藏产生气侵,气侵程度的不同,或者形成凝析气藏,或者仍然保持油藏。  相似文献   

13.
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顺北走滑断裂对断溶体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奥陶系储层方解石脉的期次进行识别和划分,通过流体包裹体技术厘定油气成藏期,结合断裂活动性分析揭示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期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奥陶系储层中发育3期方解石脉体,其中第2期方解石脉形成于志留纪末期。储层中沥青和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揭示研究区存在两期油充注。第1期油充注发生于第2期方解石形成之前,推测是加里东晚期,后在海西早期遭到破坏。第2期充注时间为海西晚期—印支期,距今约260~230 Ma,为奥陶系断溶体油藏的主成藏期。顺北5号断裂带活动性研究结果,指示油气充注和破坏时间与顺北5号断裂活动时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顺北地区走滑断裂活动史是控制油气成藏时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4号断裂带发育典型凝析油气藏,凝析油气成因机制与富集主控因素不明制约了勘探向外围的拓展。基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明确了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油气成因机制与富集主控因素,主要取得以下3点认识:(1)顺北4号断裂带发育原生的凝析油气藏,凝析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到有机质差异演化,多期成藏以及次生作用影响。(2)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油气藏整体次生作用较弱,但是中段和南段所经历的次生作用相对强于北段;次生作用包括原油裂解作用、气侵作用以及TSR作用。(3)顺北4号断裂带北段凝析油气藏富集程度明显高于中段和南段;凝析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到输导条件以及储层规模控制,断裂活动强度越大,输导条件越好,储层规模越大,膏盐岩越薄也越有利于油气沿走滑断裂向上运移,从而导致油气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6.
塔北隆起雅克拉凝析油气田油气充注途径示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原油的三萜烷Ts/(Ts+Tm)、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总量、1,8-/2,4-DMC与4-/1-MDBT等分子参数,示踪塔北隆起雅克拉凝析油气田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油气充注途径。研究表明,雅克拉凝析油气田原油运移分馏效应显著,原油运移具有主、次两条油气运移与充注成藏的途径;主要充注途径以油气田东端S7-YK13井区为充注点,油气平行轮台断裂,顺沿背斜长轴,从NEE向SWW方向充注成藏;次要充注途径则从油气田SE翼沿NW方向,往构造轴部充注。上述油气运移充注途径受到雅克拉凝析油气田南侧轮台断裂的制约,后者堪称塔北隆起一条重要的油源通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碎屑岩和歧北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取得高产煤成凝析气流,证实古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凝析油气勘探潜力。系统分析了黄骅坳陷古生界凝析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成藏主控因素等,剖析了典型古生界凝析气藏储-盖组合、煤系烃源岩生烃期次、油气充注期次及凝析气藏成因,明确了古生界煤成凝析气藏的发育模式。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古生界发育多套优质储-盖组合,为凝析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储集与保存条件。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于早白垩世、晚新生代两期生烃,具有"早油晚气、晚期为主"的生烃特点,是形成凝析气藏的关键因素。油气两期充注成藏,早期以原油充注为主,晚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以晚期充注为主,晚期天然气对早期古油藏进行气侵改造,形成凝析气藏。建立了"两期生烃、早油晚气、气侵成藏"的成藏演化模式,构造稳定期与生烃高峰期相匹配,利于凝析气藏的大规模保存。黄骅坳陷古生界煤成凝析气藏的勘探发现与理论认识,对于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发育区开展凝析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厘清英买 2 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史与主成藏期,探索油气富集规律,借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温度特征分析,从油气主成藏期、构造、断裂及储层研究入手,解剖油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间的时空匹配关系。 研究表明,英买 2 地区奥陶系储层发育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等3 期烃包裹体,反映储层经历了 3 次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油气充注,且以晚海西期的中质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油气富集受控于主成藏期构造背景下断裂与储层的时空匹配;北北西向、北西向走滑断裂带及北东向逆冲走滑断裂带对储层发育和油气运移与调整均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3 组不同期次断裂带交会区是油气富集区,其优质储层和优势输导体系等成藏控制因素与主成藏期匹配良好。 在此基础上,对油气富集接替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期以塔北隆起、塔中凸起、塔中凸起斜坡区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为主,并且发现了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但是塔北隆起与塔中凸起之间的北部坳陷却未获得油气发现,对储层发育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对该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的解释攻关,在识别走滑断裂的基础上,开展了断裂分层、分段研究,明确了走滑断裂对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坳陷走滑断裂活动较弱,双重滤波基础上提取振幅变化率属性,可以大幅度提高走滑断裂识别精度,并在北部坳陷识别出走滑断裂34条;(2)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的特征,形成寒武纪—奥陶纪以高角度线性走滑为主、志留纪—二叠纪以线性构造半花状构造为主、三叠纪—古近纪以雁列构造为主的3套断裂组合;(3)走滑断裂在平面上具有3分段特征,即形成于构造高点呈正花状的压扭段、明显地堑特征呈负花状的张扭段和断裂活动强度最弱的平移段;(4)走滑断裂控储控藏特征明显,平面上油气藏主要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油气沿断裂带呈多层段分布,形成了9种油气藏模式。结论认为,基于叠后地震资料解释性处理的走滑断裂综合刻画技术实现了对弱走滑断裂的精细解释;上述9种油气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该盆地北部坳陷的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该区油气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构造解析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塔中北坡三维地震资料的解析,对主要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与控储控藏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8排NNE或NEE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带,主要活动期为加里东中期(中奥陶世末)与海西早期(中泥盆世末)。海西早期张扭性走滑断裂是在加里东中期压扭性走滑断裂的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受控于先存基底薄弱带与构造应力的不均衡作用,属于典型的被动型走滑断裂;断裂系统形成的裂缝及后期发生的热液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裂缝型储集体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与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成藏期,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与走滑断裂活动控制了本区油气纵向分布的差异与富集,形成了中下奥陶统以干气气藏为主、下志留统以油藏为主的成藏特征。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寻找天然气规模储量与产量阵地的现实领域,走滑断裂附近分布的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体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同时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段泥岩覆盖下砂体的"甜点"发育区,是柯坪塔格组下段油藏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