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加顺铂(DDP)治疗晚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26例晚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年龄53~76岁,中位年龄63岁。均经去势手术或(和)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患者血PSA呈逐渐上升趋势。全身骨扫描证实均有多发性骨转移灶,其中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转移灶疼痛,疼痛按VRS分级,0级6例、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5例。肝脏、双侧。肾上腺和颅内转移各1例。吉西他滨1000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第1、8天各1次;顺铂100 mg/m~2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第1天用,或者顺铂3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第1~5天使用;每28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血PSA值降至正常水平(<4 ng/ml)1 8例,PSA值下降>50%5例,3例PSA值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88%。20例骨转移灶疼痛者化疗后6例仍有疼痛,VRS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1例多发性颅内转移灶其中最大转移瘤直径由化疗前的3.0 cm缩小至0.5 cm,化疗后面瘫症状消失。1例肝脏转移瘤由10.2 cm缩小至3.3 cm。1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瘤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2/3。随访6~52个月,平均30个月,15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21.1个月。疼痛缓解期平均15.7个月。PSA值降低的稳定期平均14.5个月。常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及血小板减少等,但均在可耐受范围。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毒副反应较轻,可作为晚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转移性前列腺癌依然是潜在的致死性肿瘤。虽然雄激素剥夺性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至今仍被认为是前列腺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患者会最终发展成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而死亡。众所周知,引起雄激素受体(andro-gen-independent,AR)活化的机制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或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也会促进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进展。鉴于前列腺癌向激素非依赖性发展途径的多样性,可以想象,在改善患者生存方面取得的真正进展必将依赖于针对各种雄激素非依赖性进展途径的联合治疗。因此,本文就前列腺癌向激素非依赖性进展的相关潜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期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24个月血清PSA。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清PSA下降明显。治疗后6个月达到PSA谷值。结论血清PSA可作为判断PCa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标准,血清PSA再次升高(〉4ng/ml)提示肿瘤发展为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是预测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雄激素非依赖性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至2008年3月250例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期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对其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3~135个月).末次随访时131例生存,105例死亡,14例失访.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1年牛存率79%,2年生存率59%,3年生存率4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时PSA速率、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为独立预后冈素.结论 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时的PSA速率和内分泌治疗有效时间为雄激素非依赖性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治水平。同时比较中国人和欧美人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4年10月39例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时,38例血PSA值较最低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PSA值0.2ng/ml~200ng/ml,平均(51.16±54.71)ng/ml,其中有4例血PSA值一直在4ng/ml以下,升高很少,主要靠转移灶来诊断。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磷酸雌二醇氮芥,磷酸雌二醇氮芥 足叶乙甙,环磷酰胺 足叶乙甙,磷酸雌二醇氮芥 环磷酰胺等。PSA有效率为44.4%~57.8%,平均有效时间3,8月~7.5月,软组织灶有效率为28.6%~50%。39例中已死亡21例,这21例诊断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后,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结论绝大多数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可用PSA诊断和随访,但极少数患者PSA变化很小,需用癌灶和症状来随访。化疗是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有一定的疗效。本组患者生存时间似较欧美患者长。  相似文献   

6.
虽做了大量研究,但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转化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机制仍然不清。目前,研究显示前列腺癌组织内的神经内分泌分化现象与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雄激素非依赖性转化和临床不良预后等有重要关系。本文就前列腺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起源,对激素非依赖性的前列腺癌分子机制及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8)Ga-PSMA-617PET/CT在初诊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灶检测中的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接诊的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发生远处病灶转移及转移类型分为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5组,分析~(68)Ga-PSMA-617PET/CT检查不同的远处转移灶结果与患者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N分期间的关系。结果68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中,~(68)Ga-PSMA-617PET/CT检查结果显示,无远处转移患者38例(55.9%)、远处转移性患者30例(44.1%)。远处转移患者较无远处转移患者具有更高的PSA水平、Gleason评分、T分期及N分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P=0.675)。无远处转移组、仅伴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组、仅伴骨转移组、同时伴区域外淋巴结和骨转移组及伴内脏转移组的PSA水平与转移程度存在正相关(r=0.602,P0.0001),并提示当PSA≥37ng/mL时,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推荐Gleason评分为8-10分、T分期为3-4、N分期为1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特别是当PSA≥37ng/mL时,行~(68)GaPSMA-617PET/CT检查,尽早发现患者远处转移灶及精准分期,有利于对患者制订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前列负阴方干预治疗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73例。对照组予去势加内分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服前列负阴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随访至终点时间或研究截止,观察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倍增情况、去势抵抗发生率及远处转移和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1)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PSA倍增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对照组去势抵抗前列腺癌发生率分别为19.44%、67.1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骨等远处转移发生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负阴方干预常规现代药物去势内分泌治疗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能减少"抑雄"的副作用,一定程度增加现代药物治疗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延缓前列腺癌进入激素抵抗阶段的发生,减少骨等远处转移,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其发病率不但在欧美国家高居首位,而且在中国的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趋势。早期,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HDPC)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达到缩小瘤体、降低血PSA的目的,但在治疗1~2年后,逐渐演化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IPC),导致患者最终死于激素不敏感细胞的广泛转移。为了解释这种生物学现象,并为PCa临床治疗的突破寻找理论依据,学术界对PCa激素敏感性的转变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产生过诸如克隆选择学说、癌细胞适应学说、信号传导途径改变学说、雄激素受体(AR)变异学说等多种推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36例,以处于激素依赖期前列腺癌患者39例为对照组,分别抽取静脉血,按程序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CD3+T、CD4+T及CD8+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CD(16+56)+N水平亦下降明显(P<0.05),而CD4+/CD8+T比值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脏器转移患者CD3+T、CD4+T,CD8+T及CD(16+56)+N水平下降更明显,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监测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激素非依赖性转化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障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近年来雄激素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雄激素受体旁路途径、微小RNAs调控、干细胞理论、基因组学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等在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性转化中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PsA谷值是否可预测肿瘤已发展为非激素依赖性。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77例经过内分泌治疗的c期或D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进展状况和生存率,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PsA谷值与生存率、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及其进展时间进行了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3—89个月),85.4%的患者(151  相似文献   

13.
<正>背景:大多数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的转移性激素敏感前列腺癌患者可出现去势抵抗性。若在疾病进展前予以雄激素替代治疗,或可延长其雄激素依赖性。方法:在新近确诊的转移性激素敏感前列腺癌患者中,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5ng/ml甚或更高水平者接受抗雄激素药物治疗7个月。随后对PSA水平降到4ng/ml以及更低水平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持续性或间歇性雄激素剥夺治疗;再根据患者先前是否接受过激素治疗、机  相似文献   

14.
磷酸雌二醇氮芥联合足叶乙甙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磷酸雌二醇氮芥(EMP)联合足叶乙甙(Vp16)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12例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失败、排除氟他胺撤药综合征的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行EMP加Vp16联合化疗.患者年龄61~82岁,平均70岁.病理分级G23例,G39例.其中骨转移10例,软组织转移4例(肺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2例).化疗方案EMP 560 mg/d,Vp16 50 mg·m-2·d-1,连续口服21 d,28 d为1个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毒副反应无法耐受.疗效判断标准血PSA下降>50%且维持>1个月为有效;软组织转移灶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结果1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PSA有效率50%(6/12),有效患者PSA从治疗前(63.9±47.3)ng/ml下降至(14.4±8.8)ng/ml,平均有效时间7.5个月.软组织转移灶部分缓解者2例,转移灶分别从治疗前的4.0 cm×5.0 cm,3.0 cm×3.5 cm缩小为2.0cm×2.0 cm,1.0 cm×1.5 cm,有效时间分别为3、8个月.毒副反应包括Ⅰ度血白细胞减少1例,Ⅰ度贫血1例,Ⅰ度脱发1例,Ⅰ度恶心2例,Ⅱ度肝功能损害1例.结论EMP加Vp16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前列腺癌发病隐匿,加之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不够普及,多数患者临床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治愈机会。虽然大多数患者初期对内分泌治疗有效,但随着病情进展,终将进入激素非依赖阶段。激素依赖和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的激素非依赖性进展是目前前列腺癌治疗的难题.临床前研究显示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这种进展过程.近年来,阻断这些信号通路,即靶向治疗方法在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方面的研究成效卓著,本文对这些信号通路和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6例前列腺癌尸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尸检535例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中16例为前列腺癌患者,其中8例为非泌尿系疾病死亡者,年龄平均77.5岁。前列腺癌转移9例,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癌灶大和癌细胞分化不良的病例,转移多发生在骨和淋巴结,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腹主动脉淋巴结伴其它脏器转移和仅盆腔淋巴结转移伴局部浸润的两种形式。16例前列腺癌中伴多原发恶性肿瘤4例,前列腺癌为第二癌,这与前列腺癌隐袭的特点和发病年龄高有关,第一癌可以掩盖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MCCC2基因在不同类型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通过构建前列腺癌MCCC2基因稳定表达细胞株研究其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初步证实MCCC2基因在前列腺癌进展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MCCC2基因在局限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前列腺癌进展转移的关系;以前列腺癌细胞基因组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MCCC2基因,重组构建含有Flag标签的pCDNA3.1(+).Flag.MCCC2质粒,包装慢病毒,转染前列腺癌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鉴定MCCC2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利用Transwell及划痕实验研究MCCC2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较局限性前列腺癌细胞22Rvl,MCCC2基因mRNA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PC3及DUl45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同时,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中MCCC2mRNA表达比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明显增强。进而,我们成功构建和包装了表达MCCC2基因的pCDNA3.1(+)-Flag.MCCC2重组质粒及慢病毒,并转染前列腺癌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株;并且,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证实MCCC2基因表达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呈正性关联。结论局限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中MCCC2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MCCC2可能在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构建了MCCC2基因稳定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株,并初步证实其过表达可以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为进一步研究MCCC2基因在前列腺癌进展、转移等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大多数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分泌治疗,但几乎所有初始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患者最终都将产生激素抵抗,导致肿瘤进展,患者病情恶化,而当前包括化疗、放疗、同位素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尚不满意。本文就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概念、发生机理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微小RNA(miRNAs)是一族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通过结合靶基因mRNA的3'端非翻译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节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某些miRNAs(miR-221/222、146a和miR-125b等)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性进展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患者的细胞株、组织和血清中多种miRNAs的异常表达,并探讨其具体机制,可为临床AIP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