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20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晨峰血压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晨峰组和非晨峰组。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晨峰血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晨峰血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收缩压分别为(39.60±10.48) mmHg 和(15.94±10.07) mmHg,晨峰舒张压分别为(14.76±3.42) mmHg 和(10.37±8.83)mmHg;24 h尿微量白蛋白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分别为(105.95±26.06)mg/24h和(90.98±23.63)mg/24h;收缩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呈明显正相关(r=0.26,P<0.01),舒张压的晨峰血压与尿蛋白分泌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晨峰血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静息心率和主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取HOLTER记录的早晨6∶ 00的心率为静息心率(RHR).结果 晨峰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晨峰组的LVMI、RHR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压晨峰有显著静息心率加快和靶器官损害加重等表现,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欣欣  王晶  赵海丹  陈洪  周春华 《医学综述》2014,(16):3035-3037
目的 24 h动态分析慢性肾脏疾病(13期)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的血压变化,并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军总医院肾内科收治的HCKD患者52例作为HCKD组,另外选取47例PH患者作为PH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检测,对两组患者的24 h舒张压(24 h-SBP)、24 h收缩压(24 h-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压比较:HCKD组24-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81.5±13.2)mm Hg、(162.0±17.2)mm Hg、(82.4±16.5)mm Hg,均高于PH组(71.8±12.0)mm Hg、(140.3±25.6)mmHg、(66.8±20.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压变异性比较:HCKD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14.4±3.5)mm Hg、(9.5±1.2)mm Hg,均高于PH组(11.3±2.6)mm Hg、(7.8±1.3)mm Hg(P<0.05);HCK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9.4±2.5)mm Hg、(9.4±2.5)mm Hg,均高于PH组(7.7±2.2)mm Hg、(9.1±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是肾功能继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5.
林宇 《华夏医学》2007,20(6):1226-122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据狭窄程度分为≥50%组和〈50%组,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结果①狭窄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12.87±4.15)mm Hg,1mm Hg=0.133 kPa]、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10.65±3.10)mm 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1.49±4.91)mm Hg]高于非狭窄组[(10.91±3.51)、(8.69±2.83)、(9.53±4.61)mm Hg](t=2.460,P=0.015;t=3.264,P=0.001;t=2.068,P=0.040),杓型节律者比例(18.9%)低于非狭窄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3,P=0.009)。②狭窄程度≥50%组dSSD[(14.23±4.35)mm Hg]、dDSD[(11.29±3.20)mm Hg]、nSSD[(12.60±5.06)mm Hg]高于狭窄程度〈50%组[(11.74±3.90)、(9.87±3.12)、(10.59±4.91)mm Hg](t=4.081,P=0.000;t=2.993,P=0.003;t=2.695,P=0.008),杓型节律者比例(28.1%)低于狭窄程度〈50%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2,P=0.041)。结论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和程度有关,血压变异大者易出现颈动脉狭窄并且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5例,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92例,设为对照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3例,设为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动态监测其24 h血压变化。结果对照组舒张压与收缩压的24 h平均值、昼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24 h血压总负荷、晨峰出现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舒张压与收缩压杓型比例、夜间舒张压与收缩压的下降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反映其血压情况,有助于早期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9.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高血压患者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分为两组,晨峰组(86例),血压晨峰(起床后2h内平均收缩压一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55mmHg(1mmHg=0.133kPa),其他为非晨峰组(70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校正Q—T间期(Q—Te),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ed)。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Q—Tc,Q—Td,Q—Tcd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有晨峰现象的患者,Q—Te,Q—Td,Q—Ted显著延长,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北京市某社区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150例)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两组的生活方式,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在坚持服药(65.3%)、心理健康(57.3%)、合理膳食(55.3%)、规律运动(36.0%)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34.0%、33.3%、28.0%、15.3%)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白天收缩压[(124.55±13.73)mm Hg]、脉压差[(39.45±7.71)mm Hg]以及夜间的收缩压[(119.22±17.42)mmHg]、舒张压[(77.62±10.39)mm Hg]均低于对照组[(133.36± 16.09)、(43.63±10.42)、(126.48±17.17)、(83.81±12.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SF-36量表身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精神健康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对控制血压波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2例,根据MBPS差值分为MBPS组(≥23.6mmHg,64例)与非MBPS组(<23.6mmHg,188例),分别检查血糖、血脂、血与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二维超声、尿常规等,比较2组之间动态血压参数及血与尿β2-MG、尿mAlb的差异。结果MBPS组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心率、血与尿β2-MG及尿mAlb明显高于非MBPS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BPS者较非MBPS者更容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醛固酮瘤(APA)患者(APA组)、2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行24h动态血胝监测,评价APA患者全天血压变化,分析AP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APA组BMI、血清钾水平、立位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于EH组,而血清钠、立位醛吲酮水平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5.68、-4.39、-2.43、2.72和2.79,均P〈0.05)。AP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EH组[(140±20)与(126±19)mmHg(1mmHg=0.133kPa),t=2.32,P〈0.05],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20)与28%(7/25),X^2=1.43,P〉0.05]。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BMI、血清钠水平、血清钾水平、立位血浆醛㈨酮及肾素水平为白变量,以杓形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非杓形血压无独立相关性。结论APA患者发生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以及高血压特点与EH患者之间无明显的差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龄32~56岁的健康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高对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的影响。方法:79名健康者按BMI分为标准组(18.5≤BMI〈24,n=44)、超重组(24≤BMI〈28,n=27)及肥胖组(BMI≥28,n=8)三组,比较三组之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的变化。结果:随着BMI的增高,收缩压(SBP)[(115.8±15.24)mm Hg vs(121.1±18.38)mm Hg vs(133.4±18.36)mm Hg](1 mm Hg=0.133 kPa)、餐后2 h血糖(PBG)[(5.76±0.73)mmol/L vs(5.86±0.76)mmol/L vs(6.61±1.85)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5.20±0.29)%vs(5.29±0.28)%vs(5.64±0.5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48,P=0.004);而舒张压(DBP)[(72.57±11.14)mm Hg vs(75.81±10.04)mm Hg vs(80.71±11.31)mm Hg]、空腹血糖(FBG)[(5.73±0.52)mmol/L vs(5.48±0.54)mmol/L vs(5.85±0.61)mmol/L]、空腹C肽[(1.37±0.81)pmol/L vs(1.26±0.43)pmol/L vs(1.98±0.75)pmol/L]及餐后2 h C肽[(2.70±1.14)pmol/Lvs(2.99±1.49)pmol/L vs(3.25±1.53)pmol/L]也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P=0.107,P=0.110,P=0.530)。结论:肥胖使血压、血糖水平增加,从而增加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张志琴  张志敏  刘敏 《西部医学》2014,(2):221-223,226
目的 探讨不同降压药物的不同时间用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变异性(HPV)的影响.方法 将3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78例.A组清晨顿服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B组清晨服用氨氯地平,晚间服用氯沙坦钾;C组晚间顿服氨氯地平和氯沙坦钾;D组清晨服用氯沙坦钾,晚间服用氨氯地平,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分别测定患者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1次.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血压、血压晨峰及HPV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昼夜血压、晨峰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但B、D组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24 hSBP、dSBP、nSBP)分别较A、C组显著下降(P<0.05),且晨峰阳性率、晨峰程度显著下降也更为明显(P<0.05);各组治疗后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和舒张压标准差(24h DSD)均有所降低,B、D组治疗后上述HPV指标均显著低于A、C组(P<0.05).结论 早晚分服氨氯地平、氯沙坦钾联合治疗高血压较清晨顿服更能减轻血压晨峰现象,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36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凌晨血压特点。凌晨血压增高≥54.5mmHg判定为凌晨血压增高(MBPS,n=38),凌晨血压增高〈54.5mmHg判定为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n=98),用动态心电图对其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与NMBPS相比,MBPS的凌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较高(P〈0.01)。(2)MBPS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明显低于NMBPS组(P〈0.01或P〈0.05),MBPS组LF/HF明显高于NMBPS组(P〈0.05)。(3)凌晨血压与SDNN、SDANN、LF、PNN50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HR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