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导致继发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育龄期女性中RSA的发病率为1%~5%。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子宫内膜的持续性炎症,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白带与月经量增多,盆腔区域隐痛及痛经等,因此容易被忽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E的金标准,CE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存在浆细胞。在常规HE染色的基础上增加CD138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CE的检出率。新的研究发现,CE可能是导致RSA的原因之一,通过抗生素治疗CE后,可以改善RSA患者再次妊娠的结局。可见CE对于孕育方面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应重视RSA妇女中CE的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辅助生殖反复失败(RIF)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检出率,分析RIF合并CE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36例因RIF需要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宫腔镜检查时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CD138免疫组化染色并截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图片,收集病史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RLF伴CE患者标本3种方法检测,诊断CE阳性率CD138免疫组化高于宫腔镜检查和HE染色(47.2%、38.8%、13.8%),3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差(Kappa0.4);人工流产史、输卵管堵塞是RIF合并CE的高危因素。结论:宫腔镜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CD138免疫组化在确诊CE中具有较高优势;建议应用CD138免疫组化检测,利于明确病因及时治疗。人工流产史、输卵管堵塞是RLF伴CE的高危因素,在临床诊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常常存在移植优质胚胎后着床率低的问题,这可能与子宫内部环境异常有关。随着宫腔镜诊断治疗技术的普及,研究人员发现部分不孕症妇女宫腔内存在超声和子宫输卵管造影难以明确的微小病变,即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CE是子宫内膜的一种持续性炎症,常常没有临床症状或者仅伴有轻微下腹不适、白带增多等,临床上难以确诊。CE与IVF-ET后反复胚胎着床失败有关,其对IVF-ET结局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E的金标准,抗感染可能是治疗CE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指子宫内膜的慢性持续性炎症,组织学上以内膜间质中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其临床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易被忽视。研究发现CE与异常子宫出血、宫腔粘连、不孕症、体外受精(IVF)反复植入失败以及复发性流产等妇科生殖疾病密切相关。临床上诊断CE的传统方法有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微生物培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用CD138可特异性标记内膜间质中的浆细胞,从而提高CE的诊断率。另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内膜中的病原体有助于CE的诊断;血液和内膜中的特异性微小RNA(miRNAs)有可能成为CE的分子诊断标记物。目前,CE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CE的治疗首选抗生素,可选择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药物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治愈率高。CE治愈可改善不孕症、IVF反复植入失败以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一种子宫内膜局部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无症状或伴有轻微症状,易被漏诊。研究发现,CE与不孕症、反复种植失败以及复发性流产等不良生殖结局关系紧密。CE主要由子宫内膜的病原体感染引起,明确CE的易感微生物群及其致病性有助于提高CE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微生物组学能更加全面地评估CE患者的子宫内膜微生物组成,为未来CE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综述近年女性生殖道微生物组学在CE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CE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PDA)检查子宫内膜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21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经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为CE组(n=119)和无CE的对照组(n=91),比较两组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回声均匀性、子宫内膜Applebaum分型情况,以及3D-PDA检查的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包括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回声均匀性、子宫内膜Applebaum分型、VI、FI、VFI对CE的诊断价值。结果 CE组子宫内膜厚度、Ⅱ型及Ⅲ型血流占比、VI、FI、VFI均小于对照组,内膜回声不均匀占比、Ⅰ型血流占比均多于对照组(t/χ2值介于-2.831~89.249之间,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回声均匀性、VI、FI、VFI五项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AUC值为0.942,灵敏度87.90%,特异度为79...  相似文献   

7.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指子宫内膜的慢性持续性炎症,组织学上以内膜间质中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其临床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易被忽视。研究发现CE与异常子宫出血、宫腔粘连、不孕症、体外受精(IVF)反复植入失败以及复发性流产等妇科生殖疾病密切相关。临床上诊断CE的传统方法有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微生物培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用CD138可特异性标记内膜间质中的浆细胞,从而提高CE的诊断率。另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内膜中的病原体有助于CE的诊断;血液和内膜中的特异性微小RNA(miRNAs)有可能成为CE的分子诊断标记物。目前,CE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CE的治疗首选抗生素,可选择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药物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治愈率高。CE治愈可改善不孕症、IVF反复植入失败以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流产(RSA)是一种临床常见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疾病,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体液和组织都可以用于RSA的病因探索。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RSA患者卵泡液、胎盘绒毛、血液和子宫内膜等不同临床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临床常用标本的特征,发现血浆和子宫内膜是更为适宜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RSA病因的体液和组织。本文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RSA病因机制研究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种植窗期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端粒酶的表达,探讨RSA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RSA患者32例及正常妊娠女性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宫腔镜检查、化学发光法、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种植窗期宫腔及子宫内膜形态、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子宫内膜中端粒酶含量。结果:①RSA患者中,宫腔镜下表现为差型子宫内膜者(腺体开口小或内膜血管呈点状或片状分布,严重者内膜呈鸡蛋壳状,未见明显血管及腺体)占56.3%,腺体与间质反应不同步者占40.6%;在正常妊娠组中,表现为佳型子宫内膜者(腺体开口大,极度扩张呈指环状,且内膜血管丰富呈网状分布)占84%,腺体与间质反应同步者占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种植窗期端粒酶活性与E2/P比值呈线性相关(r=0.947 5),RSA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增强(P<0.05)。③2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端粒酶在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表达,在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间质细胞中RSA组较正常妊娠组增强(P<0.05)。结论:①种植窗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有助于了解及初步判定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为查找病因提供依据。②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端粒酶活性失调可能与RSA有关。③种植窗期检测血清雌、孕激素及子宫内膜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评价RSA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为改善及治疗RSA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28周前3次或3次以上的妊娠丢失,该定义存在地域和种族的差异。RSA的病因多样,仍有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临床诊疗存在很大难度。解剖异常引起的RSA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子宫、内膜、宫颈等的解剖和功能,尤其是宫腔粘连的患者,宫腔粘连松解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育情况;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可以提高RSA患者的活产率;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RSA患者,其促甲状腺素应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二甲双胍可改善RSA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但能否改善其妊娠结局尚缺乏依据;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补充孕激素治疗RSA伴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提高活产率;合并典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RSA患者,应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剂量阿司匹林;对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低分子肝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淋巴免疫治疗能否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尚缺乏临床验证。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RSA主要病因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在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到2018年5月本院73例不孕症子宫内膜异常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我院73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TVCDS检查,以手术结果及病理活检为参考标准,比较两组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RI、P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SV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VCDS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6.30%。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获取子宫血流动力学数据,在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为临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身抗体与反复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淑岩  杨晶  张新宇  武卉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62-1264
目的:探讨反复流产(RSA)与自身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和抗精子抗体(AsAb)〕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16例原因不明RSA患者(研究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血清aCL和EmAb;采用凝集试验法检测AsAb。其中研究组按不同人流次数分为4组。结果:整个研究组中aCL、EmAb、AsAb的阳性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05),且人工流产次数与血清EmAb阳性率呈正直线关系(r=0.996)。结论:体内aCL、EmAb、AsAb的存在可能是原因不明性RSA的病因之一,且EmAb可能与人工流产导致的反复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病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目前关于CE的诊断和治疗尚不统一,研究CE的致炎机制有助于完善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炎症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和NOD样受体通路的异常激活是导致CE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子宫内膜免疫细胞代谢改变、微小RNA失调和DNA甲基化模式改变等机制也可通过相关通路介导炎性介质生成,参与CE的发生发展。综述CE的致炎机制,为深入认识CE的病理生理改变,寻求更规范有效的诊疗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腹部超声检测法作为临床诊断方案,并对患者临床诊断所得结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得出,在8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有12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4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炎,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下肌瘤,22例患者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在符合率对比上,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子宫内膜增生诊断符合率与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最接近,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接近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采用腹部超声检测技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确诊率,减少误诊现象,为患者临床治疗带来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DUB),观察子宫内膜治疗前后病理改变及孕激素受体(PR)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循证HIFU治疗DUB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在该院自愿接受HIFU治疗并无生育要求的DUB患者42例,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6个月分别行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取子宫内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类型,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测PR及ER的表达水平.结果:HIFU治疗后1~6个月子宫内膜病理切片显示:内膜明显变薄,腺体疏松、萎缩,血管稀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且部分患者治疗后6个月诊断性刮宫刮出物未见明显的内膜组织.HIFU治疗后1~6个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组织中PR、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对子宫内膜及基底层有实质性的损毁作用,使子宫内膜不能再生而不再发生周期性脱落,将其用于DUB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邸北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29-2929
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妇科常风病之一,但由于本病发病广泛,且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因此在诊治上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学上是良性的,但它有浸润组织的特性,如同癌症一样,它可毁坏卵巢,使输卵管、膀胱、肠管纤维化,导致管腔变形.造成功能失调,影响患者劳动力.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才能消除症状和保持器官的功能.现就我院194例子宫内膜异位手术后资料对诊断和处理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患者异位囊壁、子宫在位内膜和其他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究TGF-β1、Smad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募集行腹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术的巧克力囊肿患者,取其卵巢异位症囊壁组织作为卵巢异位症囊壁组,留取其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子宫在位内膜组;同期行宫腹腔镜联合术的其它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取其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子宫内膜对照组。采用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三种组织中纤维化形成和TGF-β1、Smads的表达情况。结果(1)Masson染色显示,卵巢异位症囊壁组可见大量的纤维化沉积,子宫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纤维化蓝染。(2)卵巢异位症囊壁组TGF-β1、p-Smad2/3表达水平分别为(0.039±0.024)和(0.035±0.014)均高于子宫内膜对照组(0.018±0.012和0.02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在位内膜组p-Smad2/3表达水平(0.034±0.011)高于子宫内膜对照组(0.023±0.004)(P<0.05);卵巢异位症囊壁组Smad7的表达水平(0.006±0.003)低于子宫在位内膜组(0.019±0.011)和子宫内膜对照组(0.041±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在位内膜组Smad7的表达含量较子宫内膜对照组低(P<0.01)。结论TGF-β1、p-Smad2/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存在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蛋白的沉积导致异位病灶纤维化的形成,而Smad7作为抑制因子,在EMs中表达降低,对Smads介导的TGF-β1致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减弱,也促使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及阿司匹林对氯米芬诱导排卵中增殖期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自然周期组、氯米芬组(C组)、氯米芬+雌激素组(CE组)、氯米芬+雌激素+阿司匹林组(CEA组),每组各15例.观察四组增殖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 C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比其他三组薄,增殖晚期子宫内膜厚度≥8mm率、A型子宫内膜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CE组A型子宫内膜率低于自然周期组和CEA组(P<0.05).C组、CE组和CEA组成熟卵泡直径≥15mm的卵泡数量[分别为(1.56±0.64)、(1.52±0.70)、(1.61±0.67)个]高于自然周期组[(1.01±0.25)个](P<0.05).子宫动脉血流砒Cc组(0.93±0.07)和CE组(0.95±0.04)显著大于自然周期组(0.81±0.05)和CEA组(0.83±0.03)(P<0.05).结论 小剂量雌激素能改善氯米芬诱导排卵中子宫内膜的发育,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合用时,通过增加子宫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流产(RSA)是一种临床常见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疾病,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体液和组织都可以用于RSA的病因探索。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RSA患者卵泡液、胎盘绒毛、血液和子宫内膜等不同临床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临床常用标本的特征,发现血浆和子宫内膜是更为适宜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RSA病因的体液和组织。本文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RSA病因机制研究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MIF和VEGF的表达。方法:10例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纠正、自然排卵或促排卵治疗后(PCOS组)和11例其他原因不孕妇女自然周期(对照组)着床窗口期取子宫内膜进行MIF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OS组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MIF和VEGF较对照组低表达,MIF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COS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中MIF、VEGF的低表达可能影响着床过程的多个环节,是造成PCOS患者内分泌紊乱纠正后仍出现妊娠率低、流产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