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针对新型P2P业务采用净荷加密和伪装端口等方法来逃避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的P2P流量识别方法.该方法将决策树方法应用于网络流量识别领域,以适应网络流量的识别要求.决策树方法通过利用训练数据集中的信息熵来构建分类模型,并通过对分类模型的简单查找来完成未知网络流样本的分类.实验结果验证了C4.5决策树算法相比较Na(i)ve Bayes、Bayes Network算法,处理相对简单且计算量不大,具有较高的数据处理效率和分类精度,能够提高网络流量分类精度,更适用于P2P流量识别.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量的有效算法直接关系到网络服务质量(QoS)。对网络流量稳定性控制的非线性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将该模型应用在网络结点中,能提高结点的吞吐率,有效地改善网络的服务质量性能。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量模型是网络性能评价、网络协议设计和网络规划等的基础,然而实践证明基于泊松过程的传统流量模型并不适用于实际的网络流量.在对大量校园网络流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周期性网络流量的网络流量模型,将网络流量分为时间相关分量和正态随机分量,并利用分布拟合检验算法加以验证,同时给出了在不同置信度下基于该流量模型的流量预测算法,从而保证对校园网络高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的流量分类方法准确率低、开销大、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网络流量分类方法(GA-LM)。该方法将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作为网络流量的分类模型,采用L-M算法构造分类器,并用遗传算法优化网络初始连接权值,加速了网络收敛过程,提高了分类性能。通过对收集到的实际网络流量数据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GA-LM比标准BP算法和L-M算法的收敛速度快,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高准确性,从而可有效地用于网络流量分类中。  相似文献   

5.
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流量分类,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应用卷积神经网络不仅能大幅提高网络流量分类的准确性,还能简化其分类过程.然而,神经网络面临着对抗攻击等安全威胁,这些安全威胁对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分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文中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分类的对抗攻击方法,通过对由网络流量转换成的深度学习输入图像添加人眼难以识别的扰动,使得卷积神经网络对网络流量产生错误的分类.同时,针对这种攻击方法,文中也提出了基于混合对抗训练的防御措施,将对抗攻击形成的对抗流量样本和原始流量样本混合训练以增强分类模型的鲁棒性.文中采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对抗攻击方法能导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分类方法的准确率急剧下降,通过混合对抗训练则能够有效地抵御对抗攻击,从而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量模型是网络性能评价、网络协议设计和网络规划等的基础。在对大量校园网络流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周期性网络流量的网络流量模型,将网络流量分为时间相关分量和正态随机分量,并利用分布拟合检验算法加以验证,同时给出了在不同置信度下基于该流量模型的流量预测算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量模型是网络性能评价、网络协议设计和网络规划等的基础。在对大量校园网络流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周期性网络流量的网络流量模型,将网络流量分为时间相关分量和正态随机分量,并利用分布拟合检验算法加以验证,同时给出了在不同置信度下基于该流量模型的流量预测算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量管理技术是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在研究网络流量识别与控制两种关键技术后,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网络流量管理系统。在端口和特征值双层识别流量类型基础之上,针对TCP Ratecontrol(TCR)在往返时延的测量上难度大,精度低等不足,设计出了一种改进的流量控速模型,使得速率的控制更加有效和精确。最后在Linux的netfilter架构下实现了基于该模型的原型系统。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P2P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率的网络传输,同时这些应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不同类别的P2P流量,建立准确的P2P流量分类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贝叶斯分类技术,提出一种P2P流量分类方法,该方法利用网络流量的统计特征和基于统计理论的贝叶斯分类方法,对不同应用类型的P2P网络流量进行分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局域网中能够实时监视网络流量,并对流量进行分析和控制,提出了一个基于SharpPcap框架的局域网流量监控系统(SPCatcher).通过对网络流量监视、流量分析、流量控制等子模块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流量监控系统的框架模型,并给出了根据数据传输方向和指令响应顺序进行划分和组合的功能实现图.通过SPCatcher系统捕获网络流量并进行分析,找出网络性能降低的源头,进而可对存在滥用网络带宽行为的特定客户端进行流量控制.实现了软件系统,测试结果验证了SPCatcher系统的流量监控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三维城市道路仿真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胡刚  钟晓珊 《计算机仿真》2005,22(12):214-218
通过对现有城市道路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使用ArcGIS软件构建三维城市道路仿真模型。构造了道路几何网络模块、交通检测模块和控制管理设施模块的二维和三维模型。重点介绍了交叉口节点的二维模型建立,以及基于数字高程图得到城市道路的三维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中,可以为仿真系统中其它仿真模型提供空间参照、几何模型和逻辑模型,为各类交通行为数学模型提供存储空间和作用空间,为各种程序算法提供调度接口。与其它道路模型比,该模型能更准确、细致地反映道路网的拓扑关系和道路几何条件,从而为交通仿真模型真实地反映路网交通状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器学习的IP流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琼  刘珍  黄敏 《计算机科学》2010,37(12):35-40
IP流量分类是Internet研究和流量工程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网络应用类别和Internet流数量在快速增长。流量分类技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对基于机器学习的IP流量分类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给出了这类流量分类方法的数学描述;通过深入研究有监督和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在流量分类中的应用,从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和模型评估3个方面评述这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现阶段基于机器学习的IP流量分类技术存在数据偏斜、标识瓶颈、属性变化和实时分类等4个方面的共性问题;最后展望了流量分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介绍了作者正在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自适应网络流量线性预测算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军  李星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12):237-240
Internet网络流量的分析、模型仿真以及流量的预测,在网络管理和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分析了CERNET网络流量行为,提出了CERNET IP Backbone的流量模型,同时将自适应滤波的新思想引入网络流量的模型仿真和预测,提出了自适应网络流量线性预测的新算法,并将其应用于CERNET的网络流量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系统的微观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微观交通模型,将面向对象方法与可视化技术运用到城市交通系统的微观仿真研究中,开发了一套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交通仿真软件。仿真结果表明,车辆运行动画与人的直观交通经验一致。该方法可用于对一般的规模庞大的道路交通网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交通事故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小虎  刘利  张颖 《计算机仿真》2005,22(11):230-232
大部分的交通事故都可以预测.有效的交通事故预测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交通阻塞.贝叶斯网络是目前不确定知识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理论的交通事故预测方法.在综合考虑交通事故成因的基础上利用领域专家知识构建网络模型,在已有的事故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贝叶斯法则的学习算法,并通过计算变量间的条件概率来计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事故预测的目的.文章的最后,通过历史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对仿真结果和该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吕军  李星 《计算机工程》2006,32(7):10-13
Internet网络流量的分析、模型仿真以及流量的预测,在网络管理和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该文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和尝试,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1)在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模型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CERNET IP backbone的流量模型;(2)将自适应滤波的新思想引入网络流量的模型仿真和预测,提出了自适应网络流量线性预测的新算法。  相似文献   

17.
Reconfiguring a network to counter variations in traffic is expected to greatly enhance optimal usage of network resources. But an important input to this method is the traffic fluctuations themselves. We have developed two models for this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time-dependent variations in traffic at a base station in a nomadic computing, wireless environment. The first model is rather simpl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details of human behavior. I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robabilities of choosing different applications. The model is also analyzed and experimented with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t input parameters. The second model, a refined version of the first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details of relevant human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a wireless nomadic computing environment). Finally, we have compared the two mode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mplexity and validit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服务模型中非实时通信虽然不要求严格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承担着绝大多数网络应用,因而传输性能的影响更广泛。目前用于保证实时连接的服务质量的速率比例包调度算法不能公平地处理非实时通信和实时连接,允许实时连接的通信量任意地抢占未预约带宽,使得非实时通信的传输性能恶化。自适应混合包调度算法不仅保证实时连接的服务质量,而且通过限制实时连接的非协议通信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优化了非实时通信的传输性能,提高了带宽资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P2P业务的不断增加,造成了网络带宽的巨大消耗,甚至引起网络拥塞,降低其它业务的性能,造成了巨大的IT资源浪费。通过一带P2P流量控制模掣,实现分类、标识和控制P2P流量,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The goal of network traffic classification is to identify the protocols or types of protocols in the network traffic. In particula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twork traffic with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such as peer-to-peer (P2P) traffic, represents a great concern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 and network managers. Most current flow-ba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 report high accuracy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ization ability of the classifier. However, without this ability, a classifier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on-line classification.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experiments on real traffic help to elucidate the reason for this lack of generalization. It is also shown that one way to attain the generalization ability is by using dynamic classifiers. From these results, a dynamic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pairing of flows according to a similarity criterion is proposed. The pairing method is not a classifier by itself. Rather, its goal is to determine in a fast way that two given flows are similar enough to conclude they correspond to the same protocol. Combining this method with a classifier, most of the flows do not need to be explicitly evaluated by the later, so that the computational overhead is reduced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accuracy. In this paper, as a case study, we explore complementing the pairing method with payload inspection. In the experiments performed, the pairing approach generalizes well to traffic obtain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scenarios than that used for calibration. Moreover, a high portion of the traffic unclassified by payload inspection is categorized with the pairing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