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肝脏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对126例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96例,肝脏血管瘤18例,肝囊肿12例。23例有DSA结果对照。结果:96例原发性肝癌中,MSCTA显示肿瘤染色61例,肿瘤血管58例,肿瘤供血动脉53例,24例供血动脉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38例,肝动-静脉分流26例。23例有DSA对照,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18例血管瘤中出现肿瘤血管10例,肿瘤染色18例,5例血管瘤和3例肝囊肿引起邻近血管移位。结论:16排MSCTA能准确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并使用Syngo CT workplace软件的3D功能进行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SCTA CPR和DSA肿瘤供血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来源、肝动脉变异的诊断效能。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 CPR对肿瘤供血动脉分级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 CPR对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 CPR对肝动脉变异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 CPR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对肿瘤供血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来源、肝动脉变异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可为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癌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3例经临床确诊的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经后处理取得血管成像,其中23例患者同时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肝癌的MSCTA表现,以DSA和手术及综合影像结果对照。结果:MSCTA能够清晰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形态、起源,并显示瘤体内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S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97.50%。可清晰显示肝动脉1~2级肿瘤供血血管,对肝动脉3级分支供血血管显示欠佳。结论:MSCTA能够提供大量关于肝癌肿瘤供血动脉和门静脉受侵信息,可作为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肝动脉解剖、肝癌供养动脉及门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在显示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解剖方面与DSA高度一致。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与DSA对肿瘤供养动脉的显示均优于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P<0.05);MIP对3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P<0.05),与DSA比较无差异;4级及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MIP优于VR,DSA优于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门脉癌栓及侧支血管的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显示DSA优于MSCTA(P<0.05)。结论 MSCTA能准确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门静脉系统,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首次治疗前后教字减影血管造影的(DSA)影像表现及其治疗意叉。②方法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8例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双血供(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③结果30例肿瘤血管丰富,无明显动、静脉瘘,栓塞后,肿瘤供血血管变细或闭塞,血流变慢,瘤血管减少或消失,实质期肿瘤染色变淡或不显示,肿瘤缩小明显;10例出现肝动脉-静脉或门脉瘘,9例用明胶海绵或钢固栓塞瘿口后动、静脉分流减轻,动脉造影肿瘤染色较好,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3例有肝外侧支;6例有门脉癌栓。④结论分析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的DSA表现,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侧支供血的分型以及有关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4例经临床影像学诊断,其中非肝动脉型20例,肝动脉型15例,混合型9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非肝动脉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不适合行常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HCC)介入治疗的指导、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5例(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48例)HCC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等。观察HCC介入治疗前后肿瘤供血类型与碘油沉积、瘤体大小变化的相关性,以明确治疗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 65例HCC患者共进行MSCTA186次,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9例,肝外供血动脉55支,病灶碘化油沉积残缺26例,病灶明显缩小38例。病灶碘化油沉积、病灶大小变化与出现肝外动脉供血有明显的负相关(P〈0.001)。结论 MSCTA能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病灶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及残存肿瘤活性,对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元明  张龙  温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62-9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进行MSCT成像,并与DSA作对照观察。结果MSCT腹部血管成像检出变异动脉10例,门静脉癌栓25例,动静脉分流15例,与DSA的检查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为临床特别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的应用。方法:42例拟行NSS的患者术前行MSCTA,观察肾脏位置,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肾动静脉、集合系统的关系,肾动静脉的解剖、血管的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并与术中对照。结果:MSCTA检出患者肾动脉狭窄4例,同时显示了患侧多支肾动脉,42例共63支,其中1支肾动脉者26例、2支肾动脉者11例、3支肾动脉者5例;患侧肾动脉主干分支过早13例,与术中所见一致。MSCTA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与术中对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6%和95.2%。结论:MSCTA可直观、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和病变,对指导肾脏手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重建和三维血管成像重建;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造影,显示门脉分支及病灶染色情况;对照分析影像学上的门静脉改变征象和手术结果。结果MSCTA门脉期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8例、包绕10例、闭塞6例;尽管无1例在门静脉期呈现病灶明显增强,但有6例可见门静脉分支伸入到病灶内。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6例、包绕11例、闭塞8例;门静脉期病灶呈环行染色3例、带状染色4例(43.8%,7/16),无病灶染色9例。与手术所见相比,MSCTA观察门静脉受累的敏感性88%、特异性81.8%、阳性预测值91.7%;DSA的敏感性93.9%、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6.8%。结论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可能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供血,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能够可靠地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静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刘哲辉  仇亚妹  梁冰  许云龙  韦柳 《中外医疗》2013,32(26):191+193-191,19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共出现93个病灶,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72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肝动脉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分型。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内外动静脉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间8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患者53例,MS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71例,71例患者后期均采取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presentation technology,VRT),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肝内外动脉、门静脉显示达到A级的差异,比较三种方法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显示例数情况。结果腹外动脉、门静脉主干、一级肝动脉及一级门静脉,三种检查方法均可清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三级肝内动脉、门静脉达到A级,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检出例数比较,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敏感性高的优势,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9月~2011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癌患者,术前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上应用VRT、MIP或MPR行肝动脉三维影像重建,观察腹腔动脉解剖和肿瘤血供情况,拟订治疗方案。后患者行介入诊疗,术中造影,DSA显示腹腔动脉解剖及病变血供情况。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69例患者行肝血管三维重建后均能显示肝动脉变异情况、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10例,病变异常血供6例,肝动脉闭塞3例,与DSA造影显示血管情况完全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帮助术者在术前更直观地了解肝血管解剖关系,对制定更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实用价值,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类型和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方法分析46例肝癌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螺旋CT等影像学表现,分析侧支供血类型,提出相应介入治疗方法。结果46例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可分为:①肝动脉型,又可分为叶间(3例)和段间(15例)两个亚型;②非肝动脉型,包括固有血管亚型(16例)和寄生血管亚型(5例);③混合型(7例)。结论肝癌侧支供血分型对避免侧支供血形成和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固有血管亚型中的无优势供血侧支、寄生血管亚型者不适宜常规介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7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患者在治疗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 SOMATOM Sprit SIEMENS在其门静脉期与肝动脉期进行增强扫描,并进行血管图像的三维重组,观察比较CT三维重组检查结果与介入治疗中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74例患者经CT扫描显示,39例患者为肝动脉血管病变、28例患者为门静脉癌栓、7例患者为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T扫描检查结果与介入治疗中DSA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CT扫描检查可将肝癌患者供血血管的具体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段爱民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210-12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在出现变异动脉时,其发生规律和来源,门静脉参与供血和门静脉癌栓形成时,如何提高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方法:对112例原发性肝癌动脉栓塞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中疑有肝动脉变异的再行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其他动脉的造影,分析DSA图像。结果:肝动脉呈典型分布者88例,占78.5%,异常供血者24例,占21.4%,其中18例患者的肿瘤是由异常肝动脉供血,占肝癌患者的16%,由变异肝右动脉供血者13例,由变异肝左动脉供血者4例,由变异肝总动脉供血者1例。结论:熟悉肿瘤变异动脉供血,才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和化疗栓塞的彻底性,掌握门静脉通畅情况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是介入栓塞治疗安全、高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癌CT三期扫描与DSA图像对比,以及不同的影像表现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方法 入选15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03例,肝转移癌4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三期扫描和DSA造影图像.结果 部分小肝癌、转移癌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DSA能明确供瘤动脉且能看到肿瘤染色.肝转移癌亦为肝动脉供血.结论 强化不明显的肝癌,瘤体多为肝动脉的三级或四级分支供血.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采取不同的栓塞方法,均能封闭瘘口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