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用地推行年租制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年租制始于存量划拨用地有偿使用改革的尝试.1998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其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5):73-75,91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城市土地制度不断优化和调整的三十年。文章回顾了三十年来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从有偿使用的试点探索到招拍挂市场化土地出让模式的推广和完善过程,透视了城市土地宏观调控从行政手段到经济手段的转换路径,研究了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的演进逻辑,同时也检讨了现有城市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推行地土收购储备制度被视为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之后,土地使用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自从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4.
秦虹 《首都经济》2004,(10):16-17
在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进程中,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2003年全国已有1000多个市、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全国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土地要素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刘福垣 《开放导报》2005,(3):63-64,70
20多年来,我国把土地批租当作土地资本化、市场化的惟一途经,但土地批租政策使政府寅吃卯粮,使不断增值的级差地租收入化为私人收入,使政府没有充足资金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使工薪阶层买不起房,使城市化进程受到阻滞。土地批租违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实行土地年租制才能使全民的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完全实现,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理顺全民,政府、个人和企业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土地法律知识问答5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土地制度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有利于国有土地利用规划的实现,同时还可以以国家开辟财源、增加收入。一、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日前透露,我国最终将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所谓土地供应双轨制,是指目前中国土地供应的一种制度现状,简单说就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土地供应:一是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给使用单位;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目前主要是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理论依据农用上地的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打破了农用土地无偿使用的状况,然而这种有偿使用还足不完善的,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下。  相似文献   

9.
改革大潮,将土地使用权推进了市场,推上了波澜壮阔的经济大舞台。土地成片开发、土地出让转让、土地有偿使用、房地产市场等等已成为经济生活的热点。可以预料,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市场体系的进程,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专家指出,由于土地市场开发与管理不规范,根据土地交易量估算,我国每年国有土地收益流失至少在100亿元以上。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地生财”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收取土地出让金达6000亿元。地方政府大量“经营土地”,一些市、县、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60%。  相似文献   

11.
浅议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多维理论跟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绪亚 《特区经济》1995,(5):22-23,45
<正>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始于80年代初,根据我国政府预想,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土地全面实行有偿使用,而且是有限期的使用,不是永久的占有,还要允许土地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转让、流动。但因种种限制,目前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基本上还是双轨制,即无偿使用土地与有偿使用土地这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土地利用的市场取向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十分科学而实际的选择,但仔细分析不免发现,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整个进程中,无论是改革的取向还是目标的选定,其背后都缺乏系统而简洁的理论支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与以下土地理论问题相衔接。 第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利益分享与动力机制必须明确有效运行 土地是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成本和动力,土地利益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分享,这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外其他改革对土地利益的分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本身也有利益分享问题。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改变为股份共有制,农村土地承包权可 以继承,使用权有偿流转,进而将土地所有权真正归农民;为了保障农民的 利益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淳 《特区经济》1992,(5):22-23
<正> 1987年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以来,沿海许多地区相继试行这一做法。1990年底,我国共出让土地732幅,面积1978公顷,总金额19.5亿元。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建立房地产市场新机制产生了探索效应;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引进外资发展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作为一项新的尝试,土地出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拟就当前沿海地区土地出让存在的若干政策和技术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地租形式-批租制与年租制的单调和局限性,致使无法运用它们完成对全部城镇国有土地的地租征缴。理论界对现有地租形式进行中庸式的综合,创造出两种新的地租形式-短租制与长约年租制,但仍有种种不足,本文对长约年租制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土地金融手段,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地租形式-按揭批租制。  相似文献   

15.
左静 《辽宁经济》1998,(5):47-47
国有土地租赁制及其实现形式●左静现阶段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土地租赁制。所谓土地租赁制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发生分离的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有条件、有期限地租赁出去,定期收取地租,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凭租赁合同发生经济关...  相似文献   

16.
土地使用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研究土地使用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几种重要的土地使用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与构建了可持续上适应的土地使用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渐进性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打破了原有单纯行政方式的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供应方式,引入了市场机制.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及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当前城市土地供应的新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外部性和分配不公等“市场缺陷”.土地资源的极端重要性、稀缺性和位置固定性及所有权的垄断性,决定了土地不像普通商品那样由市场需求决定供给,而应由供给来引导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出让市场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及相应的城市土地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 我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陆续建区以来,率先实行了有偿使用国有土地。1987年下半年,深圳、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开始试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1988年,有更多的城市开始了这一实践。截至1989年底,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先后开展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国土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这个数字,在2004年是6000亿,2009年达到了1.5万亿,且2009年的全国土地出让金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8.8%。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行的土地交易制度改革,主要借鉴的是香港的土地批租制。香港虽然拥有世界数一数二的高地价高房价,但是其房地产市场却十分规范和有序,这与香港的土地批租制政策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城镇建设将步入加快发展阶段。2004年“两会”提出要“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这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对土地实施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显然这将给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带来土地使用方面的新机遇和新问题,探讨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下小城镇建设问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