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哲  左为恒  左培新 《热力发电》2013,(8):59-62,68
分析了锅炉汽包水位变化的特点和内模控制(IMC)的特点,提出了基于IMC的汽包水位三冲量串级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将蒸汽流量作为前馈信号,内环采用PID控制器,以克服给水流量、给水压力对汽包水位控制的干扰;外环采用IMC控制器,以克服蒸汽流量的干扰,并维持汽包水位恒定。将基于IMC汽包水位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PID-PID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IMC汽包水位控制策略较PID-PID汽包水位控制策略响应更快速,稳态性能更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验证了基于IMC的汽包水位三冲量串级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锅炉汽包水位变化的特点和内模控制(IMC)的特点,提出了基于IMC的汽包水位三冲量串级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将蒸汽流量作为前馈信号,内环采用PID控制器,以克服给水流量、给水压力对汽包水位控制的干扰;外环采用IMC控制器,以克服蒸汽流量的干扰,并维持汽包水位恒定.将基于IMC汽包水位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与PID-PID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IMC汽包水位控制策略较PID-PID汽包水位控制策略响应更快速,稳态性能更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验证了基于IMC的汽包水位三冲量串级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电投北海电厂320 MW机组控制系统存在的磨煤机起、停和锅炉蒸汽/激波吹灰过程中机组协调控制及送风(氧量)自动控制无法正常投入、主蒸汽温度波动大、汽包水位自动调节特性差等问题,采用OPT-K优化软件包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对常规PID参数的自整定和引入现代控制理论构建的状态观测器,使控制系统自动投入率及其调节品质明显提高,解决了起、停磨煤机时导致的汽包水位波动大、蒸汽温度扰动大等问题,汽轮机、锅炉协调控制系统投入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可编程数字控制器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介绍了某电厂在改造五十年代捷克老机组时采用日立公司V187MA—E系列数字控制器的情况。由该控制器组成的过热蒸汽和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是满意的,投入率达98%~99%,使锅炉带调峰负荷运行时,主汽温度的暂态最大偏差在±5℃;静态偏差在±1℃,为降低能耗做出了贡献。本文就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改前、改后的比较,以充分的数据证明了可编程控制器构成的过热汽温和汽包水位数字式自控系统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聊城电厂600MW机组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汽包水位三冲量信号的测量原理,并对汽包水位控制方案和整定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克服汽包虚假水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级分布式控制模型实现了锅炉给水控制,该模型与汽包水住控制系统协调统一。其基本原理是将汽包水位和各给水泵闻平衡用各自回路分别控制,在汽包水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多台电动、汽动给水泵的均衡控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给水调节对象特性及给水泵的安全运行特性,进行了单元制汽包炉机组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黄岛电厂210MW汽包炉机组,设计出了给水全程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不同负荷不同调节方式控制汽包水位的无扰切换,保证了给水泵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
电站锅炉汽包热应力的产生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站锅炉汽包壁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汽包上下壁、内外壁温差产生的原因和温差引起热应力的产生过程,给出了汽包热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控制汽包壁温差的措施,以保证汽包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大容量汽包锅炉给水全程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容量汽包锅炉给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和控制任务,采用大系统分层递阶控制思想,提出了大容量汽包锅炉给水全程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在锅炉不同负荷下采取不同控制方法的汽包水位全程控制方案。锅炉给水控制的对象是汽包水位,其任务主要是保持汽包水位的正常,使锅炉的给水量适应锅炉的蒸发量,保持汽包水位在给定的范围内变化。图1所示为锅炉汽水系统示意图。如果水位过高,会影响汽包内汽水分离效果,使汽包出口的饱和蒸汽带水增多,蒸汽带水会使汽轮机产生水  相似文献   

11.
赵军锋  何改平 《中国电力》2015,48(6):156-160
介绍了巴基斯坦古杜电厂S209F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二拖一”机组启动方式及热力系统特点,针对试验过程中旁路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对不同并汽方式进行了验证。高、中压同时并汽有利于汽轮机的推力平衡和稳定运行,由于同时控制设备和参数较多,不易实现自动并汽;先并中压,后并高压蒸汽,最后并入低压蒸汽的方案实现了机组自动并汽,机组负荷稳定,能够满足机组的快速启停和稳定运行的要求,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汽温调节控制系统是超临界直流炉的主要控制系统之一,不同于亚临界汽包炉,其汽温控制系统主要依靠煤水配比来完成,各级喷水作为动态修正使用,所以保持各种状态下的煤水配比和减温水调节余量是汽温控制的关键。然而在某些工况下容易出现某一级减温水开足或关死,失去减温水的动态修正调节能力的情况。因此考虑完善减温水的控制方式,利用减温水联控模式实现减温水的余量控制。详细介绍了某国产600MW超临界机组减温水联控模式的设计原理、实现过程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直流锅炉控制系统的特点及控制方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内置式启动控制的600 MW超临界压力螺旋管圈型直流锅炉,其作为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及控制系统都较复杂。超临界直流锅炉控制系统与汽包炉的不同在于给水控制系统和主汽温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采用前馈、变定值、变增益、变参数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德国SIEMMENS公司制造的GUD1S.94.3A联合循环390 MW机组单元协调控制系统为例,介绍了联合循环机组的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轮机之间的协调控制及其生成发电机功率、燃气轮机排气温度、蒸汽压力、蒸汽温度设定值等功能。该控制系统不仅能够保证机组安全运行,而且能够满足经济起动及停机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安宗武  辛军放  陈浩 《热力发电》2012,41(8):65-68,71
介绍了华能北京热电厂M701F4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二拖一”分轴机组热力系统的特点及其起动方式.实际应用表明,采用先并中压蒸汽,再并高压蒸汽,最后并低压蒸汽的方式,可解决该机组在并汽过程中高压缸上下缸温差大、旁路难以控制、中压缸排汽压力高等问题.旁路控制优化后,使并汽和解汽过程操作简单,负荷稳定,能满足调峰或两班制运行机组快速起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GE公司S109FA机组旁路控制系统的作用,重点阐述了高压旁路的压力控制和温度控制的控制方式及控制原理,结合运行实践对启停过程中遇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炸药卷纸筒蜡温控制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和传感技术的蜡温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蜡液温度采集电路、蒸汽阀门控制电路、保温泵驱动控制电路、温度设置电路、温度显示电路的设计,并分析了安装过程中的问题。经过实践操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刘养炯 《广东电力》2008,21(8):53-55
对高压加热器疏水温度高及疏水不畅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采用改进高压加热器液位控制系统、阀门换型和水位基准值抬高等措施,提高了高压加热系统的安全经济性。同时,将疏水温度变化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证实汽轮机的回热系统有一定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9.
毛志坚 《浙江电力》2012,31(3):39-42
介绍了嘉兴发电厂1,2号锅炉微油启动中过热蒸汽温度超限和温度变化率过大的情况,分析了超温和升温率过大的原因,阐述了防止超温的原理,列举了一般对策及其弊端,提出了改善燃烧、提高汽包压力的运行措施,包括控制入炉煤的品质,控制启动不同阶段的燃料量,调整一、二次风,提高给水温度,提前启动第2套制粉系统等,有效解决了微油启动中过热蒸汽超温和温度变化率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锐民 《广东电力》2009,22(12):42-44,55
研究将锅炉总辐射能实时信号应用于机组负荷调节的过程,分析其对提高机组负荷、汽包压力、主蒸汽温度的调节品质所起到的作用。现场试验及相关参数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小主要热力参数的调节偏差,提高负荷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