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10月应用双侧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后行TLIF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10例共12个节段,男6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1岁。腰椎退行性变伴神经根管狭窄1例,慢性腰椎滑脱3例,急性外伤性腰椎滑脱伴双侧神经根损伤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随访10(6~48个月)个月,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0%。结论 TLIF方法可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同时完成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用于腰椎间盘急、慢性损伤中、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管探查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3~45个月),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进行术后疗效评定,优2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28%。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各自优缺点。方法随访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植骨方法对32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手术,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打压植骨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JOA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8月,平均23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显著小于打压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两组均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年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植骨融合率均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两种术式比较无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9年10月期间,因腰椎不稳症行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3例病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原有神经压迫症状大部分消失,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0.05﹚。术后、最终随访较术前椎间隙高度明显增高﹙<0.05﹚。椎间融合率约为95.7%,JOA评分优良率87.0%。结论后路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打压植骨行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融合率高,同时具有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F提位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3年元月~2005年12月收治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37例,均在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提拉复位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随访时,观察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是否复发,植骨是否融合,术前症状是否残留或加重。结果随访5~41个月,平均25个月,按侯树勋等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94.6%。8例Ⅰ度腰椎滑脱患者和29例Ⅱ度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且全部融合,无滑脱复发。结论使用RF提拉复位椎弓根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的问题,且术后症状缓解较彻底,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7.
廉凯  葛黎  晏雄伟  王健  覃巍 《解剖与临床》2008,13(5):354-356
目的:探讨自体骨粒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42个节段,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8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术中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辅以椎体间自体棘突和椎板骨粒嵌压植骨。结果: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29例获随访,手术后平均随访14.2月。依照疗效评价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87.8%。结论:自体骨粒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椎体间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最小的方法,可在局麻下进行,它不需要切除小关节,也不会破坏椎板,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最小。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引发腰腿痛的短期疗效。 方法:纳入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退行性改变发展到需二次手术的患者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 45-81岁,术后时间为1.1-5.7年,L3-4单节段3例,L4-5单节段15例,L5S1单节段8例,多节段5例。均选择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 技术治疗,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目测类比评分及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患者术中即感觉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即可下地行走活动,术后恢复比较满意,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3,6个月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表明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 技术治疗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退行性改变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及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仅有一侧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腰椎椎板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加压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出现一侧腰腿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对40例一侧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前后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优良率为88%。按Suk标准评定,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符合确认植骨融合或可能融合,椎间融合率为95%。剩余2例患者在治疗后9个月随访时达到上述标准。提示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加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仅有一侧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方法改进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9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经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后效果,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术后随访8~48个月,平均26个月。X线示骨性融合,症状完全消失78例,基本消失8例,无显著缓解者7例(可4例,差3例);有5例断钉及松动。根据JOA评分法,优良率92.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并评价置入椎间融合器的效果。方法 1998年3月2001年4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双侧扩大半椎板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术,22例均行自体骨移植置入椎间合器合,并对置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9-34个月,平均14.5个月,通过放射学检查,证实了术后椎体间骨性融合形成,恢复或保持术后椎间盘的高度,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结论 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可以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相对移位,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狭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莫金权 《医学信息》2009,22(6):947-94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GSS)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舍椎间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根据Nanana标准,优27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9.5%。结论椎弓根螺钉合椎间植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植骨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长期疗效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期间对4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病例,将其设为A组.同期40例采用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病例设为B组进行比较,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根据长期疗效改善率和影像学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以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长期疗效改善率,A组为(89.72±9.15)%,B组为(72.75±11.15)%.A组植骨融合率90%,椎间隙高度恢复率95%,B组植骨融合率80%,椎间隙高度恢复率70%,两组数据经t检(t=5.815,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椎间融合器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改善率和植骨融合率高,保持了椎间隙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27例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58.2岁(46~74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7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17例。 结果 切口长度4.2 cm(4.0~4.5 cm),手术时间90 min(70~160 min),术中出血量130 ml(90~2500 ml)。随访8~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27例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 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01/2010-01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全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JOA评分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固定后及末次随访与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45例患者中优36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1%。6个月后X射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提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JOA评分:患者疗效优59.5%,良35.1%,中5.4%。影像随访结果显示,椎间高度术前(7.8±1.5)mm,术后椎间高度(12.0±0.8)mm;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结论:可扩张型cage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手术技巧和选择合适的cage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中,AndersonⅡ型陈旧性齿突骨折6例,不稳定Ⅲ型1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3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自体颗粒状骨。结果 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植入位置和复位均满意。寰枢椎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2~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寰枢间植骨融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其预后.结果 所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优良比例为84.2%(16/19),有效比例为94.7%(18/19);下腰痛JOA评分术前(10.0±1.9)分,术后(22.5±0.9)分(P<0.05).随访发现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出现脊柱不稳定.结论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明显缓解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症状,促进相邻椎体达到骨性愈合,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