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牵引成骨术用于颅凳面畸形矫正已越来越受到欢迎。牵引新骨的形成受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调控。作者综述了牵引成骨术中各种生长因素的表达及外源性因子对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形成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成骨诱导生长因子,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新骨形成和改善新骨质量等作用。本文就骨形成蛋白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及利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促进骨形成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形成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成骨诱导生长因子,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新骨形成和改善新骨质量等作用.本文就骨形成蛋白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及利用外源性骨形成蛋白促进骨形成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临床牙槽骨缺损可以采用各类骨增量材料进行修复重建,但对于骨缺损大的区域,获取和加入一定比例的自体骨是获得良好成骨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制取自体骨屑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通过手持器械如骨凿、刮骨器取骨,采用机用旋转器械如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取骨方法所获得自体骨的活性及成骨效能,希望为临床引导...  相似文献   

5.
6.
牵引成骨术(DO)中新骨的形成具有胚胎骨的发生和正常骨折愈合的某些特征,骨形成蛋白家族(BMP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BMPs与DO的生物学联系、作用调节机制、外源性BMPs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畸治疗基于牙根在牙槽骨内的移动来完成,牙根的移动能力与范围决定了正畸治疗效果.传统正畸诊断与评价手段不能对牙槽骨的三维完整性做出准确的评价,也不要求在正畸治疗前去评价和诊断骨开窗骨开裂.随着近些年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广泛应用,三维评价牙槽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正畸研究开始报告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均有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引起许多质疑和担心.本文希望向读者阐明,骨开窗与骨开裂影像诊断仍缺少标准,需要区别认识解剖发育异常与组织缺陷的骨开窗与骨开裂.三维正畸诊断技术需要不断提高,最终建立骨开窗与骨开裂的正畸诊断标准,同时正畸治疗也需要更精确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牙周损害.  相似文献   

8.
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BMP)在胚胎发育、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BMP调控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促进新骨的生成和骨缺损的重建。近年来 ,由于牵引成骨技术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其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不断拓展 ,以及关于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两种骨代用品在模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模型内的成骨性能.方法:采用大耳白兔颅顶骨一壁骨缺损模型,植入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和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以无机牛骨材料(bio-oss)作为阳性对照、自体血块组作为阴性对照,序列荧光标记技术标记新生骨,分别在8周和12周时取标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新生骨标记,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三种植骨材料表现出不同的骨生长特点.8周内新生骨生长集中在Bio-oss颗粒表面和内部孔隙,在颗粒间有少量骨小梁样新生骨生长连接;8-12周新生骨在颗粒闾骨小梁样结构快速生长,在孔隙内生长均较快.8周内新生骨主要在CHA颗粒表面生长,在孔隙内生长较慢;8-12周主要在颗粒之间较快生长,孔隙内生长较慢;OAM初期新生骨生长较迅速,显示出明显的成骨优势,但是在8-12周后,新生骨生长缓慢,有局部吸收.结论:在一壁骨缺损的动物实验中,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成骨性能稳定,成骨方式接近无机牛骨材料(bio-oss);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成骨性能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其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10.
11.
氮化硅复合骨内种植体的骨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新型氮化硅陶瓷复合种植体周转骨界面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4只Beagle犬作实验动物,氮化硅复合羟基磷灰石咱植体、单一氮化硅种植体为实验组,钛合金种植体及钛合金复合羟基磷灰石种植体为对照组。分期植入动物股骨内,取不同期骨标本制备磨片,用骨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种植体蚧面骨的生长代谢情况,从定量、动态的角度对其生物相容性给予评价。结果 1个月时氮化硅复合种植体--骨界面的矿化沉积速率参数均  相似文献   

12.
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作为小整合素结合配体N端联结糖蛋白家族(SIBLING)的成员,参与调控骨改建过程的多个环节,并与破骨细胞分化和过度活跃的骨吸收密切相关。该文就BSP在破骨细胞和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生长因子在骨改建和牙周骨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生长因子在骨形成和骨愈合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作者概述了几类主要生长因子在离体和活体研究中对骨改建和牙周骨修复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 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 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 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形成蛋白—2诱导骨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组织的胚胎发育、维持、再生等过程是多种细胞成分、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调节因子包括生长因子、激素、胞质分裂素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等,它们在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自1965年Urist首次发现脱矿骨基质具有诱导软骨和骨组织形成能力以来,人们对骨形成蛋白(BMP)进行了成功的分离和纯化,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骨形成蛋白-2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BMP结构和分布特点 1.1 BMP结构特点:BMP是Urist首先命名,并于1979年自鼠胫骨脱矿骨基质中成功分离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它能够在标准的噬齿动物测定系统(rodent assay system)中诱导体内异位骨的形成。 到目前为止,骨形成蛋白 (BMP)家族已有15  相似文献   

18.
骨替代材料目前已成为拔牙位点保存术、牙槽嵴骨增量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主要材料,而羟磷灰石、磷酸钙和生物活性玻璃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生物降解性、骨再生能力和骨结合率成为骨替代材料的代表.单一成分骨替代材料的诱导骨再生能力取决于材料本身的表面形貌、结构、成分、孔径和孔隙率.按不同比例复合的新型骨替代材料,可使原单一骨替代材料的性能得以互补.骨替代材料与血小板浓缩物的联合应用,可促进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激发成骨细胞的活动,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利于骨替代材料存活.骨替代材料与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可获得不同程度骨结合和骨改建,增加材料的细胞黏附率,改善支架的力学性能,在骨愈合早期即能促进新骨形成.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骨替代材料的成骨性能日臻完善,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9.
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是各种亲骨性因子、骨代谢激素、药物调节骨代谢的核心因子。其中,骨保护因子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核心因子,通过阻断其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对骨吸收的激活作用来调控骨代谢的平衡。因此,骨保护因子在治疗多种骨病中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0.
管状骨种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管状骨种植后的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6只成年山羊,每只羊的左后肢胫骨手术放置4只种植体.采用影像学、四环素标记评价种植后的变化,术后1、2、3个月各宰杀2只动物,切取实验标本,制备成硬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对剩余的标本采用推出实验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在种植体两端与胫骨的结合部位,种植体周围被新形成的编织骨包绕,四环素标记显示新骨形成活跃.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0.13%,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相对较小,为435 N左右.术后3个月,与种植体结合部位的骨组织已经改建,且与正常皮质骨相同,排列方向与种植体轴向平行,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1.61%.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达1113 N左右.结论 管状骨种植后,种植体-骨界面仅发生在双皮质结构区;种植后3个月时骨改建完毕,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