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肾移植术后22例发生AR的患者及20例顺利恢复,无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CD30的变化规律。结果 排斥反应组术后具有较高的sCD30水平,和无排斥反应组相比在术后第5d、第7d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反应组sCD30水平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下降,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冲击治疗后的sCD3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sCD30水平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患者PRA和sCD30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斌  田普训  薛武军 《医学争鸣》2004,25(11):F002-F002
目的: 分析PRA和sCD30在肾移植患者中对排斥反应的预测及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87例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及术后测定了PRA和sCD30.结果: sCD30术前、术后均为阳性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37.5%,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 移植前评估血清sCD30,为临床考虑随后的肾移植排斥反应危险性提供了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ELISA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5 d和10 d检测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 mo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DGF,n=11)和正常组(UC,n=171).结果: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由术前的(178±79)U/mL分别降至术后5 d的(52±30)U/mL和术后10 d的[(9±5)U/mL,P<0.001].AR组术后5 d的sCD30水平为(92±27)U/mL,高于uc组(41±20)U/mL和DGF组[(48±18)U/mL,P<0.001].而术前和术后10 d的sCD30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5 d sCD30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特异性91.8%,敏感性87.1%).结论: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5 d的血清sCD30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4.
JIN ZK  TIAN PX  XUE WJ  DING XM  PAN XM  DING CG  JIA LN  GE GQ  HAO J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28-253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可溶性CD30(sCD30)的表达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以及联合两者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受者66例,其中3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15例为急性排斥反应,13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检测所有受者血清HLA-G5、sCD30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LA-G5联合sCD30评价移植术后1年内及术后1年以上不同免疫状态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LA-G5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493,P<0.01),sCD30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691,P<0.01).术后1年内,当HLA-G5临界值取82μg/L,sCD30 临界值取12.2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7 8.6%,特异度为85.7%;术后1年以上,当HLA-G5临界值取141μg/L,sCD30临界值取10.3 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6%.结论 血清HLA-G5联合sCD30可作为反映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简便而有效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s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家清  赵明  李留洋  刘东  肖晓山  郑克立 《广东医学》2008,29(11):1856-185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sCD30(soluble 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对80例肾移植2年以上受者血样进行sCD30定量测定,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PRA、血环孢素A浓度、血肌酐检测。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组sCD3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慢性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CD30组中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sCD30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sCD30与低sCD30受者相比其PRA阳性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sCD30对判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指导意义,且可能不受PRA影响。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患者sCD3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g JL  Hao HJ  Qin B  Bang LQ  Zhang ZH  Xin DQ  Guo YL  Na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651-653
目的研究sCD30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CD30ELISA试剂盒(双抗体加心法)对58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7d、28d进行了sCD30检测,31例健康者与术前1dsCD30做对照,并记录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肾移植术前1d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4.843,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7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7.20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28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2.095,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sCD30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海鹏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8,29(10):1727-1728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名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sCD30和PRA水平。对明确有排斥反应、可疑有排斥反应以及不能区分排斥反应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穿刺证实为急性排斥(BPAR)反应组(n=16)sCD30值(185.3±42.6)U/mL显著高于非排斥组n=26,(75.3±22.7)U/mL,(P<0.005)。当sCD30和PRA阳值分别定为大于100U/mL和大于10%时,sCD30和PRA预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56.3%对31.3%、特异度92.3%对92.3%、准确度78.6%对69.0%、阳性预测值81.8%对71.4%、阴性预测值77.4%对68.6%,sCD30阳性组和PRA阳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对危险度为3.6对2.3。结论sCD30和PRA阳性是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sCD30与PRA相比更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Chen JH  Lü R  Chen Y  Wu JY  He Q  Huang HF  Q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60-1563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共纳入自1998年12月至2003年8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且存有术前血标本的707例受者。回顾性总结该组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及其他基线资料,用sCD3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复孔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sCD30水平。结果低、中、高sCD30组的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4.7%±2.1%、88.1%±2.9%和77.7%±3.5%,5年功能性存活率为98.9%±1.1%,95.1%±1.6%和85.0%±3.2%。高sCD30组的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功能性存活均明显低于低、中sCD30组(均P<0.05),但中sCD30组的人长期存活率最高,低、中、高sCD30组的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4.7%±3.9%,92.4%±1.6%和87.1%±2.7%。死亡原因均主要为感染、肝功能衰竭和心脑血管意外,但3组在死亡前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占死亡人数的0、13.0%和40.9%。结论术前sCD30水平与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有关,高sCD30代表受者高免疫反应性,预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增高而导致移植肾预后不良;而低sCD30表示机体相对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处于感染和药物毒性的高风险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五项参数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67例肾移植受者术后2个月内血小板五项
参数的动态变化。以同期发生AR的35例受者为观察组,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的132例受者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10、
15、30、45、60 d血小板五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R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PLT、PCT、MPV、P-LCR两组均数无统计学
差异(P>0.05),AR组术前PDW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18, P=0.035)。术后第1~5 天两组血小板5 项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术后第6~15 天AR组中MPV、PDW、P-LCR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R组受者术后第6~9 天
MPV、PDW、P-LCR三项指标数值基本呈平稳趋势,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两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
者术前PDW数值可能与术后AR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后监测MPV、PDW、P-LCR三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作为诊断AR发生的
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谷欣权  霞等 《吉林医学》2001,22(5):266-267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中毒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变化 ,以探讨其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10 6例肾移植患者血清sIL - 2R活性水平于肾移植手术前后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sIL - 2R与对照组差别显著 ,术后 1周内下降明显 ,2周~ 3周后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前 1d~ 3d血清sIL - 2R即有升高 ,经MP、OKT3冲击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sIL -2R显著升高 ,CsA中毒时sIL - 2R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态监测sIL - 2R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HLA抗体变化对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 134例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7、14、30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LA抗体,通过B超引导下肝穿刺病理检查明确有无急性排斥,观察肝移植前后HLA抗体变化对急性排斥发生的影响。结果 术前HLA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8%)显著高于术前HLA抗体阴性组(25.9%)(P=0.001);术前HLA抗体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术前术后HLA抗体均为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3)。结论 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可能是引起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原因之一。患者术后HLA抗体持续阳性与急性排斥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Fu Y  Wang M  Ji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52-453
目的了解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cICAM1)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观察87例肾移植及发生29例急性排斥、8例环孢素(CsA)肾中毒患者cICAM1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cICAM1水平短暂升高后即随移植肾功好转而下降,至术后两周达正常水平。急性排斥时cICAM1显著高于移植肾功稳定组及CsA肾中毒组(P<0.001)。抗排斥治疗有效后,cICAM1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cICAM1的变化,不仅可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并观察其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急性排斥与CsA肾中毒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移植肾活检1500例病理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理组织学特点和活检诊断意义.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1997年1月至201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的150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肾施行了1712次经皮肾穿刺活检并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肾移植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1500例中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4.2%(213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4%(36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6.7%(251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5例)、急性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类药物肾毒性损伤发生率为7.1%(106例)、慢性CNI类药物肾毒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6.7%(251例);复发/新发性肾病的发生率为0.4%(6例).排斥反应发生并不具有确定的时间界限.移植肾CNI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是导致移植肾失功能的重要致病因素.结论 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观察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肾移植术后的多种并发症,肾移植临床中应常规规范开展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transplant complications for renal allografts and evaluate the biopsy value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7 and May 2010, a total of 1712 percutaneous renal allograft biopsies were performed in 1500 kidney transplants and diagnostic procedures for staining,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had been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Banff 1997 and 2005 Schema. Results There were 213 ( 14.2% ) cases of acute T cell-mediated rejection post transplantation in 1500 kidney transplants. Meanwhile there were 36 ( 2.4%) cases of acute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Chronic T cell-mediated rejection and chronic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were 251 ( 16.7% ) cases and 45 (3.0% )cases, respectively. Acute CNI-nephrotoxicity and chronic CNI-nephrotoxicity were 106 (7.1%)cases and 251 ( 16.7% ) cases, respectively. Relapsed or new nephropathy were 6 ( 0.4% ) cases. Chronic CNI-nephrotoxicity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llograft dysfunction in the long survival recipients.Conclusion Percutaneous renal allograft biopsy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various posttransplantation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肾移植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荧光抗体技术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LFA-1表达水平.结果肾移植术后LFA-1表达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发生排斥反应时显著升高,排斥时LFA-1表达水平与术后无排斥时及排斥反应控制后LFA-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FA-1在白细胞淋巴细胞上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监测LFA-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移植肾穿刺活检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移植肾活检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3 4 (男 2 8,女 6)例均为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平均年龄 3 4 6岁 (18~ 5 2岁 ) ,其中 2 0例术后尿素氮和肌酐正常 ,1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 ,4例为肾功能延迟恢复 .分别在彩色B超 (2 6例 )和CT引导 (8例 )下行移植肾活检 .结果 :3 4例患者共行穿刺 3 7人次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B超 89% ,CT 10 0 % .2例术后出现轻度肉眼血尿 ,余无其他并发症 .B超组 (n =2 9)与CT组 (n =8)比较 ,肾小球数 :(13 9± 3 2 )vs(11 1± 4 7) ;动脉数 :(2 6± 0 7)vs (2 1± 1 1) ;不合格标本 :3 (10 3 % )vs 0 ;穿刺时间 :(1.0± 0 5 )minvs(5 0± 1 0 )min(P <0 .0 1) .根据Banff97分类 :肾功正常组 (n =2 0 )中 18例为正常 ,2例为临界改变 .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 (n =10 ) ,急性排斥反应为 7例 ,其中IA2例 ,ⅡA 3例 ,ⅡB 1例 ,Ⅲ 1例 .2例为环孢素A中毒 ,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功能延迟恢复组 (n =4 )中 2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1例为环孢素A中毒 ,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合并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诊断正确率为 73 5 % .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者进行诊断和疗效判断 .CT介导移植肾活检的穿刺标本质量优于B超  相似文献   

17.
史亮  彭观景  赵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02-103,111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CRP,IL-1,βTNF-α的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5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术后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及抗排斥逆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 ISA)法动态监测移植前后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CRP,TNF-α及IL-1β表达显著高于术后稳定组(P<0.01),而术后稳定组与抗排斥治疗逆转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RP,IL-1,βTNF-α进行监测,可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Guo YF  Tan JM  Li RY  Liu SZ  Li Y  Ying K  Xie Y  Mao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4):3126-3133
目的研究肾移植供受者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术后早期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1)根据有无急性排斥发生,129例肾移植受者分成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6个月内),根据HIJA—A—B—DR错配、神经钙蛋白抑制剂、肾功能延迟恢复、ATG或MAb诱导治疗、冷缺血时间等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5种细胞岗子及5种受体的21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2)根据HLA—DR配型情况分成0~1个HLADR位点错配组(0—1MM)、HLA—DR完全错配组(2MM),比较两组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1)129例肾移植受者中,39例(30.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排斥组HLA—DR错配数和无排斥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位点的多态性在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中的分布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HIA—DR完全错配组(2MM组)和0~1个位点错配组(0~1MM组)进行比较,两者多态性分布亦有不同。结论肾移植供受者不同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排斥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