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0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近年来我院以“急性脑血管意外”接诊,并于20min-6h内行CT检查,24-48h后复查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1000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有(1)局部脑肿胀,脑水肿;脑沟变浅,消失,灰白质界面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其中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附近灰,白质界面消失即“岛带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具有特征性意义;(2)脑实质低密度改变;豆状核密度减低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异性高;脑凸面的梗塞同时累及灰,白质,按各供血动脉相应分布区出现不同形态的病变征象;(3)致密动脉影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高特异性的征象;(4)CT存在假阴性问题,应密切联系临床,随时复查,一定24-28h复查CT或MRI确诊。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轻微,但亦有一些特异性征象。结合临床,可获得正确的早期诊断,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有得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近年来我院以“急性脑血管意外”接诊 ,并于 2 0min~6h内行CT检查 ,2 4~ 48h后复查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10 0 0例 ,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有①局部脑肿胀 ,脑水肿 ;脑沟变浅 ,消失 ,灰白质界面模糊 ,脑室受压变窄 ,其中脑岛 ,最外囊和屏状核附近灰、白质界面消失即“岛带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具有特征性意义 ;②脑实质低密度改变 :豆状核密度减低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异性高 ;脑凸面的梗塞同时累及灰、白质 ,按各供血动脉相应分布区出现不同形态的病变征象 ;③致密动脉影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高特异性的征象 ;④CT存在假阴性问题 ,应密切联系临床 ,随时复查 ,一定 2 4~ 2 8h复查CT或MRI确诊。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轻微 ,但亦有一些特异性征象 ,结合临床 ,可获得正确的早期诊断 ,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特点。方法对2012年1—10月收治的5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超早期脑梗死在发病6h内未检出异常CT征象者10例,检出异常CT征象者40例(80%),具体表现为:低密度改变30例(60%),豆状核征15例(30%),岛带征6例(12%),脑沟肿胀、消失15例(30%),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0例(20%)。本组48h后复查CT均表现为相应区域梗死灶。结论CT征象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刘景昌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 结果 CT平扫显示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9例,局部脑组织肿胀征3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8例,基本正常11例;首次常规CT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21例(确诊率35%). 结论 螺旋CT检查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扫描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9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CT扫描,观察其扫描征象。结果经扫描患者中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者40例,脑实质低密度者20例,颈内动脉区征象变化者20例,组织肿胀者12例,死亡病例7例。结论 CT扫描能够较为有效的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在操作中具有较高的简便性、无创伤性、价位低廉性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CT诊断和MR诊断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取CT诊断与MR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尾状核或豆状核密度降低患者为48例,灰白质分界欠清患者为34例,局部脑肿胀患者为22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患者为12例;在T1W表现中有3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肿胀,在DWI中56例患者均表现为梗塞区之高信号改变。结论:超急性期脑梗塞采取CT诊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针对没有时间与条件进行MR检查的患者可采取CT诊断方式,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的CT检查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本组121例早期脑梗死患者CT检查出现特异性表现者67例,阳性率为55.4%;主要表现为出现豆状核、脑皮质稍低密度影,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分界不清,可有轻微占位效应,但这些都在6h后方可显示。结论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具有特异性,但表现不广泛,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做出相关诊断,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样4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均根据临床表现以及24~48 h的CT复查结果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回顾性分析患者6 h内CT特征。结果 42例大面积梗死超急性期CT平扫表现可见:间接征象存在的42例,间接征象以及直接征象的16例,所占比例为38.1%。42例患者中,多灶梗死3例,双侧梗死3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26例。结论 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疾病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向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38+141-138,141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8例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8例患者经CT检查出特异表现者25例,主要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脑部出现豆状核、脑沟消失,这些表现在6h后都可显示。结论 CT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梅海英  付福亮 《江西医药》2005,40(10):602-604
目的 讨论CT在诊断婴幼儿脑型脚气病的表现,以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临床证实的婴幼儿脑型脚气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CT表现:两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同时出现对称性低密度病灶8例;尾状核头部低密度病灶呈椭圆形,仅豆状核出现对称性低密度病灶1例。伴有额、颞叶内不规则低密度影1例。另外还有几种伴发征象,双侧脑室前角变小3例,外部性脑积水1例。结论 婴幼儿脑型脚气病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8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50例应用PICKER IQCT机常规扫描,其中31例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机薄层5mm扫描.对CT平扫图像均采用常规阅片方式和CT影像工作站图像反转功能阅片.结果 CT平扫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两种不同的扫描方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2%、68%.局部脑肿胀征应用不同阋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33.33%、43.20%,脑实质低密度征应用不同蒯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22.86%、45.67%.结论 CT平扫对超急件期脑梗死可做出较可靠诊断.应用薄层扣描及影像工作站图像反转功能阅片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86例急性脑梗塞的早期 CT 征象.包括①尾状核头部或豆状核模糊;②局部脑质密度轻度减低;③轻度的占位效应,表现为患区脑沟或脑池消失、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④患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密度增高。本组病例在发病24小时内有早期 CT 表现者58例,占总数的67%,结合临床,可做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刘希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80-48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扫描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区改变25例,豆状核边界不清10例,局限性低密度区改变15例,颈内动脉区征象改变5例,死亡5例。结论 CT扫描具有检查方便、操作简单、无创伤、价格低等优点,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35例超早期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CT诊断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临床表现中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是否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9.
邓海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190-191
目的寻求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共同影像特征,较早的发现和及时治疗病症。方法搜集36例曾入我院治疗,经两次以上的CT或经MRI确诊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对各病例在CT影像学上所表现出的的共同特征加以记录比较。其中于CT影像学上所要观测的特征性变化所包含的内容有:相比正常组织,不规则的较低密度影的出现、细胞肿胀所致的基底部显像不清、脑沟脑回的深度及大脑外侧裂的变窄或变浅、动脉致密症、大脑的对称性及分界的改变情况。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的患者在CT的影像学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有大脑实质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大脑受压,脑沟脑回变浅且分界模糊,大脑中动脉等重要大脑血供动脉出现明显低密度影区;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面积脑梗在超早期内所表现出的特征愈加明显。结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CT影像学分析上具备其特征性,能帮助临床上的早期诊断赢得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李德炯  王学建  钟平  谢惠琴 《贵州医药》2002,26(10):896-897
目的:评价CT脑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急性脑梗死CT脑动脉高密度征的影像资料。结果:27例观察到大脑中动脉MI水平段呈高密度征,右侧11例,左侧13例,双侧3例,占收集资料的53%。CT对照复查5例和MRI对照观察10例,所见均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分布范围相符合。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