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介绍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献37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组学”,作为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与中医理论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趋同性,符合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特点。近年来在中医药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旨在对代谢组学的定义、研究技术、研究方法方面,并从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体质研究、模型的复制、中药作用机制、中药有效物质基础、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药物安全性评价、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两者结合将有助于探索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助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相吻合。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传统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有一定的趋同性。如果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有效地契合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将能够深化中药的整体疗效评价、证候的内在本质及辨证施治研究,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由于代谢组学原理与中医理论思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为研究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通过论述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优势,及其在中医证候、中药药效、中医藏象、中医体质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认为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有望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药和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通常发生广泛代谢,因其代谢途径的复杂性以及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特点,现已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代谢产物及其药效机制的研究中。但是,由于代谢组学研究要求获得生物体液中大量外源性与内源性代谢物信息,这就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中药代谢物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液质联用技术,并对PubMed检索到的23篇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归纳与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不同种类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UPLC-Q-TOF/MS的优势,以期为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速发展,它将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将是研究中药的有用技术。现介绍一些系统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代谢组学应用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7.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速发展,它将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将是研究中药的有用技术。现介绍一些系统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代谢组学应用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现代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速发展,它将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将是研究中药的有用技术。现介绍一些系统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代谢组学应用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现代研究(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医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整体调节的作用,从整体观来认识,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是一完美的整体观的匹配。在中药现代研究开发中,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和配伍规律将是十分重要的。代谢组学正在快速发展,它将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将是研究中药的有用技术。现介绍一些系统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和代谢组学应用中药现代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张静  刘龙  颜新  岳小强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0):1069-1076
证候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证本质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但证候本身的复杂性使其很难通过现代医学还原论的方法来阐释。新涌现的代谢组学以其整体、动态、重视功能变化等特点,与中医证候对病理状态的表达理念不谋而合,在揭示证候的本质规律方面,代谢组学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证本质研究与代谢组学技术在证本质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发掘证本质研究与代谢组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契合性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a novel analytical technology, metabolomics is widely used in the modern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CM). Metabolomics adopts a "top-down" strategy to reflect the function oforganisms from terminal symptoms of metabolic network and understand metabolic changes of a completesystem caused by interventions. As a holistic approach, metabolomics technology, including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avorable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basic theories of CM, CM syndrome and Chinese herb.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metabolomics technology will greatly benefit to development for the research of CM in the light of modernsciences.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及代谢组学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对骨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代谢组学在骨关节炎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分析。发现代谢组学对研究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探索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发现骨关节炎致病的生物标志物,寻求中医药干预骨关节炎的可能途径,能够为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客观化提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影响最深远的生物高新技术之一.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查中药作用的靶标、鉴定中药新的有效成分、研究中医药作用机制,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为此,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对开辟中医药研究新领域,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对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药的有毒无毒不仅与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皮肤状况、居住地区等有关 ,还与中药的质量、用法用量、配伍等有关。提醒医者在拟方用药时需考虑周全 ,从而更加合理的使用中药。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羊水作为一种生物体液,能同时反映胎儿和母体的健康状况,被用作临床条件下有力的诊断学工具。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羊水代谢组学在胎儿预测中的相关研究,并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为例,讨论了羊水代谢组学应用于妊娠期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优势与可行性。我们认为羊水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创新工具,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相关性,在中药的毒性筛查及机制研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科学研究热点。由于其研究思想和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相吻合,使得代谢组学成为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良好平台。本文通过综述近年相关的研究文献,讨论了中药代谢组学的定义、研究范畴、应用领域等热点问题,结合实际应用分析,探讨了中药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