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并进行相关性因素分析,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州市长乐区医院2010—2021年74例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收集到的74例阿托伐他汀致肝损伤患者,男女比例1.74∶1;患者年龄33~93岁;原患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3.24%),发生时间平均为用药后(42.78±75.98)d,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53例患者无症状;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为29例(39.19%)、混合型次之为27例(36.49%),胆汁瘀积型最少为18例(24.32%),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14例(18.92%)≥6分;3种临床分型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程度分级中轻度肝损伤63例(85.13%),中度肝损伤9例(12.17%),重度肝损伤2例(2.70%);停药/减量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临床转归结果良好。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视阿托伐他汀所致的肝损伤,应加强干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监测,避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12年1月~2015年3月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根据RUCAM评分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 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 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转归,保肝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85例DILI住院患者男女比例1 ∶〖KG-*2〗1.6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70例(37.84%)有肝病史。致DILI可疑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饮片116例次(44.96%);西药例次最多的是抗结核药(34例次,13.18%)。可疑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RUCAM量表评价结果以很可能(160例次,62.02%)为主。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119例,64.32%)比例最高;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141例,76.22%)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DILI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患者两联及以上保肝药物治疗达155例(83.78%),与指南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务人员需加深对DILI的认识,同时需加大对中药制剂致DILI的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齐芬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6,20(8):1603-1605
目的 对305例住院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型判断和关联性评价,探讨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诊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05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对病例进行分型和量化评分,列出可疑用药,评价其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结果 30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肝细胞型221例(72.5%),胆汁淤积型36例(11.8%),混合型48例(15.7%);RUCAM评分大于8分(非常可能)29例(9.5%),6~8分(很可能)181例(59.9%),3~5分(可能)86例(28.2%),1~2分(不大可能)8例(2.6%),小于1分(无关)1例(0.3%);中草药占肝损伤可疑用药的首位(47.5%),其中何首乌是导致肝毒性的可疑用药(6.9%)。结论 RUCAM评分有助于可疑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性评价,但仍有不足,中草药致肝损伤比例增加,何首乌药物肝毒性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药物性肝损伤(DILI)自动监测与评估系统(DILI-SAS),提升临床DILI的诊断效率。方法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全部住院病历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并结合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构建DILI-SAS。对2022年8月-2023年1月期间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19 445例患者病历进行检测,验证系统性能并人工分析DILI患者基本资料及第一怀疑药物分布情况。结果 DILI-SAS整体准确率为91.95%,召回率为93.20%;共监测出75例DILI病例,DILI发生率为385.70/10万人;通过人机耦合的方式开展DILI监测效率比人工独立监测约提高了60倍;75例DILI中主要以男性(61.33%)、60岁以上(56.00%)患者为主,肝损伤临床分型主要是肝细胞损伤型(69.33%),潜伏期主要集中在用药后5~90 d(62.67%),RUCAM评分在3~5分之间最多(66.67%);第一怀疑药物的药理分布主要为二氢吡啶类、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具体药物有阿托伐他汀、奥美拉唑、头孢曲松、甲硝唑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转归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rual Network,BP ANN)预测模型,预测DILI患者的临床转归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评价。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全部科室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以“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衰竭”、“药物性肝硬化”其中之一为主要诊断的266例住院患者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对其临床各项指标与转归情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将其作为输入神经元,将转归情况作为输出神经元,构建BP ANN模型。模型构建训练完毕后,从2017年7月1日起收集7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DIL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转归预测,并监测其实际转归情况,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用已经训练好的BP ANN预测模型对有相关性的指标即影响因素进行MIV评价,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于DILI影响的重要性大小。结果:266例住院患者中,最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有190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7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相关性。预测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64例的预测转归与实际转归相符,模型预测的符合率为91.43%。经BP ANN分析,根据MIV值,直接胆红素首次异常值、血清白蛋白含量、γ 谷氨酰转肽酶首次异常值、体重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首次异常值是对DILI患者临床转归影响最大的5个相关指标。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转归符合率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转归大部分趋于痊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DILI的个案报道,对收集到的376篇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用药时间、用药品种,临床表现、临床分型、治疗及转归等。结果:共收集到DILI个例报道99例,可疑药物以中药类最多(44例,44.4%)。58.6%的DILI发生在用药1个月内。79.8%的患者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巩膜黄染(52.5%)、尿黄(45.5%)、乏力(45.5%)、纳差(42.4%)等。对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73.7%,胆汁淤积型占15.2%,混合型占11.1%,各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男女比例为1∶1.92,胆汁淤积型男女比例为1.14∶1,混合型男女比例为1.75∶1。结论:临床应重视DILI;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及人群如女性、高龄、饮酒者、合并基础疾病者等应加强用药监护,出现症状时及时处理;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增强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7,(2):233-236
目的介绍和阐述临床药师如何运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简称RUCAM量表)参与和处理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方法查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及指南,临床药师结合实例,运用RUCAM量表进行DILI评价及处理。结果临床药师将RUCAM量表运用到2例DILI病例中,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可能的DILI,积极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临床药师在工作中运用RUCAM量表可较好地鉴别可能的DILI,并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及药物治疗方案,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近5年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特点、临床表现、可疑药物及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例DILI患者中,男26例(32.50%),女54例(67.50%);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51例(63.75%),胆汁淤积型6例(7.5%),混合型6例(7.5%),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7例(21.25%);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最多的是中草药及中成药27例(33.75%);治疗方案单用1种保肝药的仅15例(18.75%),联用2种保肝药的有30例(37.50%),联用3种及以上保肝药的有35例(43.75%)。DILI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共78例(97.50%)。结论:发生DILI的患者以女性及中老年多见;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繁多,需加强患者用药教育,特别关注中药或保健品导致的肝损伤;临床对DILI的药物治疗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病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DILI的152例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予以分析。结果:DILI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肝细胞损伤型ALT值与胆汁淤积型ALP值最高;引起DILI较为常见的化学药有肿瘤化疗药、抗结核药、非甾体抗炎药、抗菌药等;引起DILI较为常见的中药有何首乌、三七、雷公藤。结论:药师应加强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甄别和判断,应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和诊断培训,从而减少或避免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免疫学特点、临床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某院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128例,收集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γ-球蛋白检测结果,分析128例患者的免疫学特点,比较免疫指标阳性组和免疫指标阴性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128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女性96例,占75%,男性32例,占25%。由中药引起者76例,占药物性肝损伤的59.37%。其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98例,占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76.56%。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75例,男性23例,各所测抗体阳性比率ANA为56.25% (72/128),SMA为15.62%(20/128),AMA为12.5%(16/128),γ-球蛋白17.1%(22/128)。患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疾病严重程度无差别,但2组临床类型构成不同。免疫抗体阳性患者预后较免疫阴性患者预后差。结论: 自身免疫在DILI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作用研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晶  彭芳辰 《中国药师》2016,(12):2318-2320
摘 要 目的:分析1例使用补肺活血胶囊后出现严重肝损害的个案,以提醒临床医师安全使用传统中药(TCM)。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RUCAM量表及文献对该药物与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很可能为补肺活血胶囊导致的DILI,该药成分之一补骨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ALT、AKP及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升高,以及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变。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加大监测力度,同时向公众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药介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PD-1抑制药治疗期间诊断为DILI的6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对病例进行DILI分型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不同级别DILI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不良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5例DILI患者中,57例(87.7%)诊断为1~2级DILI, 8例(12.3%)为3~5级DILI;肝细胞损伤型19例(29.2%),胆汁淤积型38例(58.5%),混合型8例(12.3%)。DILI临床表现常见为纳差(61.5%),最常见体征为皮肤瘙痒(33.8%)。与1~2级DILI组相比,3~5级DILI患者初始AK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偏高,入院时合并黄疸患者数量、两组间MELD评分及符合Hy’s规则患者数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好转的患者47例,未好转18例。女性[OR=11.675, 95%CI(1.520,89.654),P=0.018]、入院时合并黄疸[OR=28.085, 95%CI(3.642,216.573),P=0.001]及符合Hy’s规则[OR=29.712, 95%CI(2.191,402.907),P=0.011]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较高。结论:用药前合并黄疸、初始AKP和GGT水平异常、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DILI。而入院合并黄疸、生化指标符合Hy’s规则以及女性患者是PD-1抑制药介导DIL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骨科围手术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生情况,总结及剖析其特点及原因。方法调取2019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筛选住院期间发生DILI的病例,根据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制定的判断标准对NSAIDs致DILI进行分型,应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因果关系,并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共1502例,使用NSAIDs患者1369例,发生DILI 15例,其中10例DILI由NSAIDs导致(氟比洛芬6例、帕瑞昔布3例及塞来昔布1例)。NSAIDs致DILI占所有DILI的66.7%。NSAIDs致DILI发生率为0.7%。平均年龄为(66±12)岁,其中女性6例(60%)。7例为肝细胞损伤型DILI,3例为混合型DILI。因果关系判定结果7例为很可能,3例为可能。10例均为轻度肝损伤。结论骨科围术期NSAIDs致DILI为偶见,轻度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为主。可能与患者情况、药物免疫反应、疗程及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1月26日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服用阿兹夫定片治疗COVID-19患者病历,记录每位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用药剂量、治疗疗程、合并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药物肝损不良反应等信息,统计阿兹夫定发生DILI的基本特征;并将患者分为未发生DILI组和发生DIL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药物治疗的差异,进一步探讨阿兹夫定引起DILI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94例,发生DILI为17例,占比5.78%;DILI临床分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4例,胆汁淤积型6例,混合型7例;DILI因果关系评估方面,17例DILI中极可能1例,很可能12例,可能4例;DILI严重程度分级方面,17例患者中轻度肝损伤(1级)10例,中度肝损伤(2级)5例,2例患者由于检测数据不全而未分级;DILI发生时间方面,17例患者阿兹夫定平均用药疗程为(7.6±3.7...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西地那非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报道,探讨DILI的特点,为西地那非导致DILI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西地那非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对病例中患者的药物治疗、DILI情况、治疗措施及转归等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西地那非导致DILI处理措施的异同并探讨西地那非致DILI的作用机制。结果:本文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报道6例;6例均为男性,服用西地那非剂量为25~100 mg; 6例服用西地那非致DILI的时间差异较大;4例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黄染,肝内成胆汁淤积;3例受损类型为胆汁淤积型;3例DILI极可能由西地那非导致,3例很可能由西地那非导致;4例为重度肝损伤;2例为轻度肝损伤;6例停用西地那非后,肝功能均可逐渐恢复或正常。结论:西地那非导致DILI鲜有报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其改变肝脏组织有关,建议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西地那非的患者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7~2016年本院152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对用药史、临床表现与分型、肝功能检查值、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 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前5位药品分别是: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和调血脂药;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仅62.5%的患者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伤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57.9%)。肝功能检查值异常,以ALT升高最多见(占87.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较好,治愈和好转率达96.7%。94.7%的病例因果关系为极可能和很可能。 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提高安全用药意识,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及早预防和诊治。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晓非  许建明 《安徽医药》2015,19(10):1997-2000
目的:探讨中药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制定标准化的药物性肝损伤病案调查表,采用病例登记和随访,以及 RUCAM评分系统,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筛选出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分析中药所致肝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肝损伤严重程度等。结果在132例中药导致急性肝损伤相关病例中,男性59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51.6±17.5)岁。肝细胞型肝损伤107例,胆汁淤积型肝损伤20例,混合型肝损伤5例。轻度肝损伤10例(7.6%),中度肝损伤104例(78.8%),重度肝损伤16例(12.1%),致命性肝损伤2例(1.5%)。导致急性肝损伤的中药种类繁多,大多数药物系含有多种中药成分(26.5%),或具体药物成分不详的中药(56.8%)。结论中药导致肝损伤以肝细胞型为主,少数病例为重症或致死性,临床医生需要重视中药肝毒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3-01~12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肝损害分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患者164例,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五类药物分别是化疗药(51.98%)、中药(8.42%)、抗结核药(8.42%)、抗菌药(7.43%)和心血管系统用药(5.45%);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71.3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5.24%)和混合型(13.41%);经过保肝治疗,19.51%的患者治愈,64.63%的患者好转,9.15%的患者无效,1.22%的患者死亡。结论 本院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以化疗药为主,多数为肝细胞型,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