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针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激光粒度仪测量AgBr颗粒粒径分布过程中测量结果经常出现偏离测量标准的问题,对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AgBr颗粒粒径分布过程中,颗粒的散射过程基于Mie散射理论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产生偏离测量标准的原因主要是AgBr颗粒的复折射率和AgBr颗粒晶型的影响造成的。实验室利用双注乳化技术制备了X1、X2、X3型三种不同粒径大小的AgBr立方体颗粒乳剂,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乳剂颗粒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AgBr颗粒乳剂的特征吸收峰位与颗粒大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反映了颗粒平均粒径的大小。对X3型不同批次乳剂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特征吸收峰位测量,粒径分布统计表明X3型乳剂颗粒体积平均径变化范围为0.620~0.690μm,相对应的特征吸收峰峰位变化范围为383~403 nm,并用线性方程表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测量AgBr乳剂颗粒大小的新方法,对判断问题乳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常规颗粒大小的测量方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粒,对其粒径分布、制备重复性、颗粒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致孔剂种类及用量对不同粒径颗粒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聚苯乙烯颗粒粒径与所用膜孔径呈线性关系,最佳乳化压力与膜孔径呈反函数关系. 优化工艺条件下所制颗粒粒径为1~6 mm,粒径分布系数均小于0.8,批次相对标准偏差低于3%. 体积效应对小粒径颗粒的成型结构影响较大;粒径越小,颗粒成型时致孔剂与聚合物间的相分离程度越低,颗粒粒径小于2 mm时液体石蜡无法形成完整颗粒,颗粒粒径大于2 mm时十六烷用量在60%(w)以下才能形成大孔结构.  相似文献   

3.
来水利  陈峰  王克玲 《应用化工》2009,38(8):1132-1135,1138
研究了分散、乳化条件及成囊工艺对以苯乙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苯乙烯微胶囊状态的影响。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及其配比,不同乳化分散时间、搅拌速度和固化温度对微胶囊的包覆率、粒径的大小及分布情况的影响,最终确定以阿拉伯树胶和DBS按1∶3的比例混合作为乳化剂,1500 r/min搅拌,分散乳化60 min,85℃固化3 h作为制备环氧树脂微胶囊的优化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得到平均粒径为15μ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微胶囊,包覆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PVC透射光镜图像进行处理,引入算术平均粒径、质量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均匀度等参数.考察了最低检测像素数、灰度值阈值、透明颗粒的处理方法等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PVC颗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表征方法.利用本方法对相同聚合度、不同生产厂家的4个PVC样品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恒温低能量乳化法制备水包油纳米乳液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下用恒温低能量乳化法在水/复配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物柴油的系统中,制备了稳定的水包油纳米乳液.通过体系的相行为研究得到了纳米乳液的形成条件;用动态光散射(DLS)与透射电镜(TEM)测试纳米乳液的颗粒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并通过DLS测试纳米乳颗粒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探索了纳米乳不稳定机制.结果表明:纳米乳液是通过双连续微乳液稀释得到,颗粒粒径主要被双连续相结构所控制,而与乳液中最终水的质量分数无关;纳米乳液体系的颗粒为球形,多分散系数小于0.2,粒径分布主要在20 nm~35 nm;纳米乳液不稳定机制符合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6.
把对经过热激活处理的煤矸石试样按不同粉磨工艺处理成具有不同颗粒群分布的试样,用激光粒度仪对煤矸石粉体试样进行了颗粒群分布测试,并以Rosin-Rammler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在均匀性系数n,特征粒径De与勃氏比表面积S三个颗粒群特征参量中,分别确定其一,变化其它参量进行煤矸石水泥胶砂宏观性能测试,以期考察煤矸石粉体颗粒群分布与其水泥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经过相反转过程的水入蜡乳化法和直接将蜡加入水中进行乳化的蜡入水乳化法2种工艺制备蜡乳液,测试所得蜡乳液粒径及分布等性能,分析乳化剂选择及复配、乳化剂用量、蜡水质量比、搅拌速度、乳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蜡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相反转工艺,以乳化剂Span-80、Tween-80和助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乳化剂体系,在乳化剂的用量为蜡质量的20%、蜡水质量比为1∶5、乳化温度为90℃、搅拌速度大于1 500 r/min,乳化时间为40 min条件下,能够得到平均粒径小于100 nm的蜡乳液。透射电镜照片显示蜡乳液粒子形状为球形。  相似文献   

8.
研究形态结构不同的碳酸钙对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糊的黏度与碳酸钙吸油量不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还与颗粒粒径分布、比表面积以及颗粒形态相关.当碳酸钙粒径大小及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时,其颗粒大小及分布成为决定增塑糊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各类粉末性质主要由各单个粒子性能及其相互作用而定。PVC树脂粒子性能随制造过程或一种过程的各变化因素而十分不同。本文对颗粒体积、粒径分布、颗粒形状、密实度及静电对PVC树脂的体积密度及流动性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形状主要影响体积密度,而颗大小及其分布主要影响粉末流动性。密实度及树脂颗粒上的静电量则为压倒其它粉末性质的变量。  相似文献   

10.
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乳液聚合中,乳胶粒的大小及分布对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乳液聚合反应进行的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乳胶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各种因素,如聚合工艺、乳化剂、单体种类、聚合温度、引发剂等,并介绍了不同粒径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超浓乳液的制备方法、形成条件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讨论了超浓乳液的相行为与稳定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比较了超浓乳液聚合与本体聚合、传统乳液聚合的区别.超浓乳液聚合存在聚合物分子量大,聚合速率快,乳胶粒子粒径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机械搅拌、均质化等制备了一系列pH=5.9的嵌段聚醚氨基硅(BPEAS)乳液,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乳液粒径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不同粒径分布的乳液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粒径范围。结果表明,中位径(D50)分布在32.67~52.48 nm,粒径在58.77~98.82 nm时的累积分布达到90%以上的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整理后的织物白度基本不变,弯曲刚度明显下降,亲水性增强,综合应用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3.
乳液聚合法包覆酞菁蓝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细可聚合分散剂/酞菁蓝分散体中添加共聚单体和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对酞菁蓝进行包覆。考察了共聚单体结构及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包覆酞菁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相比,苯乙烯(St)是较佳的包覆共聚单体,当St质量为颜料质量的20%,过硫酸铵(APS)质量为St与烯丙氧基壬基苯氧基丙醇聚氧乙烯磺酸铵(ANPS)总质量的1.0%,于70~80℃反应2 h时,所制备包覆酞菁蓝的粒径较小,稳定性较高。与未聚合分散体相比,包覆酞菁蓝的耐热稳定性、耐酸碱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FTIR和TEM照片表明,酞菁蓝表面包覆了聚合物,且包覆酞菁蓝粒度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的制备工艺制备出不同乳化粒子大小的乳状液,研究了乳化粒子大小对烷基糖苷乳化体系液晶形成、离心稳定性、流变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粒子尺寸的减小,体系的液晶结构越来越不明显,离心稳定性逐渐增强,存储状态下的黏度逐渐升高,高温稳定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Role of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i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modified polyacrylate emulsion is investigated. The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has an efficient preemulsification to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powder. It enables PTFE powder to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opolymer of n‐butyl acrylate, n‐methyl methacrylate, n‐styrene, and α‐methacrylic acid. Thereby, stable PTFE‐modified polyacrylate emulsion can be formed. The effects of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on the surface tension, particle size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emuls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and the amount of PTFE powder are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article size and the surface tension of emulsion strongly depend on the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reaction system.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ecomes narrower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is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fluorocarbon surfactant in polymerization is proposed.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7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使用相反转法制备双酚A型环氧树脂水基乳液,研究表面活性剂类别及其用量、乳化温度、树脂分子量、溶剂的种类等各种因素对环氧树脂乳液颗粒度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得出结论:乳化剂类别及其用量对乳液的粒度及其分布影响明显;溶剂对乳液稳定性影响很大,合适的溶剂能提高其稳定性而不合适的溶剂反而使稳定性变差;乳化工艺尤其乳化温度是影响乳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双酚A环氧树脂的分子量越大,采用相反转法制备稳定的环氧乳液越困难。  相似文献   

17.
叶青  鲁德平  管蓉 《中国涂料》2012,27(4):35-39
将纯丙乳液和苯丙乳液通过乳液共混制备出丙烯酸酯共混乳液,探讨了共混比例、共混温度、共混pH值和共混工艺对丙烯酸酯共混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共混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共混比例和共混温度的升高,共混乳液粒径减小,黏度增大;随着共混pH值的升高,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黏度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半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窄、黏度最大,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宽、黏度最小,间歇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和黏度居中。  相似文献   

18.
以异丙醇铝为原料,采用醇盐水解?水热法制备勃姆石型纳米氢氧化铝颗粒,优化制备条件;以所制颗粒为稳定剂、角鲨烯为油相,通过超声破碎法制备Pickering乳液,考察了颗粒浓度、水相成分、超声时间及功率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200℃、水热时间2 h条件下,可制得结晶度高且均一的勃姆石型纳米氢氧化铝颗粒,平均粒径为55.70?9.2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87?0.011;所制Pickering乳液平均粒径为1870?55 nm,PDI=0.120?0.010,可在室温下稳定储存120 d以上,且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s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ionic strength of polymerization medium,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and monomer/water phase ratio on particle siz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sulting polymers prepared by an emulsifier-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glycidyl methacrylate have been studied.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reparation of uniformly sized polystyrene particles larger than 1 μm have been found. An attempt to synthesize monodisperse particles of similar size from methacrylate monomers and crosslinked particles has fail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welling ability of “non-activated” latex particles does not exceed 70 fold increase in the volume and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original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