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Asazuma分型在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3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按照Asazuma分型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观察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例患者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2例Ⅰ型,1例Ⅱa型,2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Ⅴ型,1例Ⅵ型采用后方入路,2例Ⅱc型采用前方入路,2例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其中肿瘤完全切除11例(84.6%),大部切除2例(15.4%)。3例患者术中同时切除宿主神经根。10例行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13例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内肿瘤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MRI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位置有重要意义。Asazuma分型对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1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5例均采用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9例随访6个月至5年,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颈椎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重建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其中神经鞘瘤23例,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节神经细胞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在颈椎CT或MRI横断面图像矢状轴上从后至前分为Ⅰ~Ⅴ区,神经轴上从内至外分为A~D区.肿瘤累及Ⅰ、Ⅱ、Ⅲ区者选择后路手术,累及Ⅳ、Ⅴ区患者选择前路手术,累及A区者选择后路手术,B、C区可以选择后路、前路或侧方入路,D区选择前路或侧方入路,根据肿瘤所累及的区域整合出最终的手术方式。回顾分析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结果:行单纯后路手术20例,单纯前路手术6例,外侧入路手术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7例。所有病例均彻底切除肿瘤,其中10例术中切断载瘤神经,2例结扎单侧椎动脉。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良性肿瘤复发1例,恶性肿瘤均复发。23例行内固定,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10例后路手术未行内固定者5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1例出现侧后凸畸形。结论:对颈椎哑铃形肿瘤进行分区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良性肿瘤的复发率;肿瘤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破坏时需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手术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内固定重建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年龄18-80岁,平均39岁;男18例,女19例。肿瘤性质: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和区域自行设计外科分期系统: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Ⅴ期2例。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术20例,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前外侧)行肿瘤切除术17例;26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5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6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9个月。术后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肌力减弱1例,单侧颈后部感觉麻木1例,霍纳征1例,1例术中因一侧椎动脉损伤而行椎动脉结扎,2例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1-2年因局部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1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1-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屈畸形。结论 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外科分期制定手术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应准确判断肿瘤与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髓的关系并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室管膜瘤20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时机、全切除肿瘤保留神经功能的显微手术技巧进行探讨. 结果 20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显微手术,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加椎板减压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全切除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1个月肿瘤无复发.手术后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改善4例,不变12例,变差4例.手术前神经功能好的病例,手术后能够保留较好的神经功能. 结论 早期诊断和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脊髓髓内室管膜瘤.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一期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一期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手术技巧、手术结果和随访结果 ;采用 4种手术入路 :后正中入路 (7例 )、改良远外侧入路 (5例 )、颈后入路加颈前入路 (2例 )、旁正中入路 (7例 )。 结果  2 1例中位于椎管颈段 10例 ,胸段 6例 ,腰段 4例 ,骶段 1例。全切者占 95 % (2 0 2 1) ,次全切者 5 % (1 2 1)。术后病理诊断 :神经鞘瘤 15例 ,脊膜瘤 5例 ,转移性腺癌 1例。随访 14例 ,完全恢复正常 11例 ,生活自理 3例 ,遗留根性感觉减退 4例 ,褥疮未愈合 1例 ;无手术部位的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碍 ;复查MRI 11例 ,其中增强MRI扫描 8例 ,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椎管哑铃形肿瘤应一期手术切除 ,显微技术能提高全切率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12月经显微手术切除的52例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向椎管内外生长的特点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后方选择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前方在颈部选择侧前方入路,胸部选择胸腔镜辅助,腰部选择腹膜后腹腔镜辅助。于显微镜下用神经外科显微器械行硬膜外神经鞘瘤切除术。后正中全椎板入路且无小关节破坏时行椎板成形术,小关节被破坏时行一期内固定。均严密缝合肌肉及筋膜层。结果采取后正中入路42例(全椎板入路20例,半椎板入路22例),旁正中入路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6例。全切除50例,2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其中36例行一期脊柱内固定术或椎板成形术。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81 min;术后引流1~2 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9.5 d。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5例伤口深方积液,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及死亡。术后随访6~60个月,(26.8±6.2)月。33例疼痛患者疼痛均消失;42例肌力下降患者肌力较术前提高Ⅰ~Ⅱ级;44例感觉异常者中,感觉恢复正常33例,感觉减退区域缩小5例,无明显变化4例,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2例。按Mc 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硬膜外哑铃形神经鞘瘤向椎旁生长大多在4 cm以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切除;当向椎旁生长4 cm时需联合前方入路切除。通过适当的入路显微手术,可Ⅰ期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神经鞘膜瘤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对11例神经鞘膜瘤在放大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行肿瘤包膜内切除术。结果11例经6~24月随访,切除部位无1例复发,其中1例多发性神经鞘膜瘤因肿瘤数量众多,切除部分神经后行端一端神经外膜吻合术后6月,有局部麻木症状。其余神经功能均正常。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合适入路治疗神经鞘膜瘤可获得瘤体切除彻底、神经干保护好、损伤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颈段椎管内肿瘤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术后22例进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 肿瘤全切26例,占81.25%,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包括3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占18.75%.按George的方法 评估,恢复良好23例(71.88%),症状改善6例(18.75%),无明显改善3例(9.38%),无手术死亡.30例随访3个月~3年.26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1例神经鞘瘤维持术后大小未增大,3例星形细胞瘤复发.术后X线检查其中4例出现颈椎不稳,26例稳定性良好. 结论 早期显微手术是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关键治疗手段,术后重建椎管的稳定性对患者的远期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均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16例随访12~15个月,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结论]C1、2层面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切除,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可维持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和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椎管肿瘤45例患者采用单剥离一侧椎旁肌,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微创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神经鞘瘤19例、脊膜瘤11例、神经纤维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和畸胎瘤3例均手术全切除,胸椎管内表皮样囊肿l例和脊髓圆锥部畸胎瘤4例残留少许包膜或瘤体。随访3个月~6年,失访4例。术中肿瘤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1例因胸腔积液肺不张致脊柱畸形。其余病例均无因手术而继发畸形。 结论 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对于椎管内与脊髓无粘连可分离的肿瘤,选用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切除,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椎管内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为早期诊断和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保证。方法:53例椎管内神经鞘膜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颈椎行“单开门术”暴露椎管,胸椎用电磨行全椎板切除,腰椎则行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次全椎板切除,颈,胸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分别采用颈前路和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结果:随访45例,平均随访时间3.5年,优良率为87%。结论: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术式,能充分暴露椎管,手  相似文献   

15.
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策略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策略和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施行显微手术治疗14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全切除肿瘤保留脊髓功能的显微手术技巧以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变.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临床神经功能改善9例,保留术前神经功能4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随访4~50个月,14例复查MRI均无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正确的手术策略和熟练的显微技巧是提高颈段脊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及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枕骨大孔区至C_2水平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_1水平5例,C_(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_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_(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后随访3~24个月,13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3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无肿瘤复发、椎体滑脱和脊柱畸形患者。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椎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哑铃状三叉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ou L  M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81-83,T001
目的 探讨哑铃状三叉神经鞘瘤外科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将外科手术的46例哑铃状三叉神经鞘瘤患者按年代分为2组。早期组(1978-1984)患者采用一系列常规硬膜下入路手术,后期组(1985-2000)应用经颅底开颅硬膜外入路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经验。结果 早期组肿瘤全除率为42%(5/120,后期组为85%(29/34),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8,P<0.01)。2组患者暂时性颅神经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3%、47%(χ^2=3.4,P>0.05);永久性颅神经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8%、15%(χ^2=6.1,P<0.05)。结论 经颅底开颅经硬脑外-经天幕-经硬膜下入路是切除哑铃状三叉神经鞘瘤最好的显微外科入路,不必切除岩骨尖。  相似文献   

19.
Wu Z  Zhang JT  Jia G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03-105
目的:探索海绵窦区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2例MR确诊为海绵窦区神经鞘 瘤的患者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颞-颧入路手术者14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者8例。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95.5%)肿瘤全切除,1例肿瘤次全切除。切除的肿瘤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的头痛及突眼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外展神经功能障碍的19例中;12例术后3个月外展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例术后功能恢复;1例肢体活动障碍者恢复良好;并发脑积水者术后积水减少。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3个月行γ-刀治疗,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颞-颧或颞-枕经小脑幕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神经鞘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入路治疗Ⅲ期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91例长征医院外科分期系统Ⅲ期的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隙入路+侧块切除)钉棒/钉板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7±1.3)h,出血量(550±110)m L。所有患者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27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左上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右侧颈后部麻木加重,1例发生霍纳综合征,1例术中因左侧椎动脉撕裂而行椎动脉修补术。术后无伤口深部感染,仅1例术前曾放疗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术后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消失,88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和改善,4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随访8~91(72.0±3.1)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死亡,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外侧入路治疗Ⅲ期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疗效肯定,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