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网络语言的定义、类型、特点、性质、定位与规范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认为网络语言是通用语言或全民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属于社会方言的性质.对网络语言要进行规范,规范网络语言的总原则是要符合全民语言发展的规律,要有利于交际,具体原则有七个:1、必要性原则;2、明确性原则;3、高效率原则;4、普遍性原则;5、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的原则;6、注重品位的原则;7、注意引导的原则.网络语言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根据规范网络语言的总原则和具体原则,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鉴别,肯定并提倡既有利于交际又符合全民语言发展规律的网络语言,否定并淘汰那些不利于交际又不符合全民语言发展规律的网络语言,为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模因论视觉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视角。以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网络语言中充满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词新语,它们是汉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体现.但新生物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遵循一定的语言使用原则来规范汉语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网络语言对语言生活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不断为当代汉语增加新词新义和新的书面符号,丰富了当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及其书面符号系统;二是活跃的网络语言生活成为当下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同时对非网络语言生活产生范围大、程度深的影响,如对新闻语言、文学语言、广告语言、事务语言,以及校园语言、日常生活语言等领域语言的影响。对网络语言要宽容但不能纵容,要注意引导和规范,尽力扩大网络语言对语言生活的积极影响,缩小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的对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指电子计算机"原创"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言语作品中的语言。网络语言对外渗透即网络语言进入到网络以外的语言环境,在非网络环境中使用。渗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有关的事物时不得不运用网络语言;二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无关的事物时有意借用网络语言提高表达效果。网络语言对外渗透的语言成分主要包括网络创造的新词和在网络上产生新义的固有词。对这种渗透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利用其正面影响促进当代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游戏语言运用于网络游戏,它的特点是简便直观、形象传神.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语言的移植促使了网络游戏语言的产生和演变.探讨这一语言的内部构成和功能特点,对语用学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论揭示了语言产生和复制传播的规律,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类型以及复制、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从而揭示网络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大量产生,并迅速成为语言学界的新宠。因此,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产生和流行机制的探究,一方面有助于语言学者从本质上了解语言流行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意识,从而正确地运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催生的语言变异现象,汉语、英语、德语、日语中都有网络语言。近年来,汉语的网络语言一直受到新闻界、语言学界以及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各方面对网络语言看法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点以及表达功能有不同的理解。对待语言变异,我们应该客观地研究它的性质、功能及其产生的原因,这是我们组织网络语言笔谈的动因。我们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进行考察,网络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可读的语言符号和非可读的副语言符号,而可读的语言符号包括汉字、汉语拼音、英文和数字四个符号系统。网络语言符号系统使用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系统的符合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混合使用。网络语言的认知特征是,网络语言需要在不同的符合体系之间进行心理认知的跳跃与联想,要超出常规的系统与规范。  相似文献   

11.
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是东胡后裔诸语言中的一支 ,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室韦人、契丹人的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室韦人的语言被称作原蒙古语。原蒙古语经过一系列突厥化过程而形成古蒙古语。研究蒙古语的形成过程 ,必须结合东胡后裔的历史来观察东胡后裔诸语言的发展 ,及其同蒙古语族各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对原蒙古语的研究 ,于蒙古族族源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偏重差异见于本体论及认识论视角。二语习得认知派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出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二语习得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社会化范式发展史显示,第一代语言社会化研究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型同质社区内的母语社会化为重点,第二代语言社会化研究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异质社区内的二语社会化。通过长期的理论拓展与实证充实,语言社会化不仅能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中和二者的研究偏重矛盾,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还能作为语言习得的社会干预范式发挥解释语言习得的效用优势。语言社会化作为兼收并蓄的语言范式,未来将因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突出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优势而逐渐成为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从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以及水彩画发展的历史来看,过多地强调本体语言将成为水彩画发展的桎梏。当代水彩画的多元化趋势非但不会导致水彩画丧失其本体语言,恰恰相反,这正是中国当代水彩画的进步。就形式而言,媒介、材料、技法等的变通和不断创新,是水彩画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说“囧”     
古往今来,从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如今,随着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兴盛,汉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语言中借用古代汉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囧"就是借用古生僻字"囧",并发展出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形式,走出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它的流行趋势有待历史和语言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通常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强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其语言在国际交往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从世界通用语的更替,可以窥视国际舞台大国的兴衰。18世纪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称霸,使法语成为重要的近代世界通用语。法语成为欧洲各国上层社会的语言,也是国际的外交语言。随着英国的壮大,英语又成为世界通用语。但英语取代法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美国的发展促进了英语的传播并且维护了英语的国际地位,还促使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检索语言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和现状的阐述 ,提出计算机化是检索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先民很早就与汉民族有密切的接触交流,而且是以经济为纽带的全面和谐的全方位交流。最早的古突厥语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汉语借词。20世纪20年代以前哈萨克语吸收汉语词主要是通过口语进行的,尔后在主要通过书面语借入汉语词语时,都必须符合哈萨克语的语音规则和构词规律。哈萨克语中不同时期的汉语借词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反映了汉、哈两个民族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汉语借词在丰富哈萨克语的词汇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哈萨克族语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汉译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内容覆盖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文体以散文为主,口语成分较高.译经年代跨度大,翻译年代较为确定,篇幅也比较长。因此《大正藏》译经在汉语史上.尤其对于汉魏六朝时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语料,适合对其中的语言现象进行断代的或历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语言政策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对于语言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语言政策的研究也是语言学者的重大使命。通过对中国语言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国语言政策研究30年的学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语言规划到语言政策的转变,其背后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国家统一官方语言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会中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并在外语与官方语言之间实现多种语言的平衡发展是将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