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A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非遗AR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在阐述非遗文化珍贵价值的基础上,指出AR应用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提出强调清晰便捷交互界面、虚实结合交互展示和具身学习交互体验的设计策略,为非遗AR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
继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具有多元沉浸感的元宇宙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科技前沿,为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与创新传承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利用元宇宙技术传承京津冀非遗文化。结合经典案例,对元宇宙的核心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从京津冀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导向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资料档案存储平台,结合云计算技术优化京津冀非遗项目分类,并通过京津冀非遗项目元宇宙展示空间设计的技术优势和形式思考,以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及活态传承策略。基于元宇宙三大核心技术的多感官设计,是构建京津冀非遗文化新时代传承的有效路径。元宇宙虚拟设计的综合运用更能激发互动和情感共鸣,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速非遗文化“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近年来大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和文化需求的增长来看,经济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多样性的演变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多影响。截至2023年,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0.67亿,手机成为大众生活中的重要使用工具,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替代的部分。利用移动客户端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与传承是一种新的文化保护方式。文章以用户体验为基础,探究非遗类APP设计策略,旨在通过非遗APP数字化创新应用,更好的传播与传承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4.
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数字化设计中,提高用户参与度、积极性,扩大传播范围,加快传播速度,实现对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的保护传承。通过感性分析法、形状文法等对节气进行研究后提取节气内涵、色彩及形态基因,结合数字化技术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进行设计。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与设计实例《节气宝宝》共同论证将节气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设计是可行的。该思路既节约非遗保护成本,又能达到较好保护效果,为其他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软件》2018,(2):57-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目前非遗文创市场并不如人所愿,这是因为各个行业对于这方面多有忽视,而非遗传承人自己也仅仅传承了工艺从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IP概念的兴起为非遗文创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两者的结合能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质量,更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主旋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也拓展了多维研究空间。文章从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价值效应入手,分析了漳浦剪纸的当下生态和美育价值,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提出漳浦剪纸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是其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载体,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挖掘非遗文化,塑造文创产品独特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体验,带动本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和传承越来越受人民重视。“沐川草龙编制技艺及表演艺术”是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促进“沐川草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良性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不仅能带来经济文化价值,而且能够促进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梳理沐川草龙来源的基础上,分析了草龙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作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以促进非遗传承的多元化设计思路与有效实施路径。基于课题研究现状,文章结合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非遗手作文创产品在内容、体验和品牌等现实需求方面的不足,再以相关的设计实践为论据,分析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设计应从时代性、创新性出发,结合非遗特点,从凸显非遗文化特征、提升产品体验、扩大品牌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消费者手作中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教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异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非遗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利用地域优势,打造校内特色项目,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引入云南活态地域文化以及国际设计师教学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经过实践,学校就业率和专业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非遗传承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得到改善。从根本上建立了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体系,同步拉动云南少数民族产业振兴,达到双向助力、双向反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顺利 《福建电脑》2014,(4):56-57,122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中甘肃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且经过生产线保护与传承得到有效发展,而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途径可以通过展示、展览的方式。为更好的的展示宣传、销售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可以通过专业会展活动与各种形式、渠道,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体技术在保护非遗技艺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影像、交互体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并促进其发展。文章以北海贝雕博物馆非遗传承单位为依托,实现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承的具体应用。设计构建了北海贝雕博物馆App平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以实现贝雕作品展示、工艺教学、交流互动以及在线购买等多种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是非遗大省,非遗数字化已取得不少成就,在科学技术变革和互联网商业冲击下,内蒙古非遗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化保护状态,应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非遗保护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对内蒙古非遗数字化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从人工智能在非遗创新应用中的可行性、内蒙古非遗应用场景和创新设计路径几方面入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内蒙古非遗的保护和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励继红 《网友世界》2014,(16):30-30
通过对杭州非遗(表演类)传承现状的调查及相关成果的整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知识,构建杭州非遗(表演类)传承专题文献数据库,这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实现对杭州非遗(表演类)传承的积极关注、系统记录和广泛利用的有效方式,为今后杭州非遗(表演类)的发展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文献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