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却仍然与人们有着较深的距离感。我们希望用文创文化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并带来活力,让人们在欣赏传统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看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创文化,用文创打破非遗带给人们的距离感。因此我们通过HTML5,CSS3,JavaScript,Bootstrap框架以及Layui框架等技术设计了一个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网站,让大家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迅速的找到对应文创商品,将非遗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非遗文化还能够促进文创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作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以促进非遗传承的多元化设计思路与有效实施路径。基于课题研究现状,文章结合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需求,分析当前非遗手作文创产品在内容、体验和品牌等现实需求方面的不足,再以相关的设计实践为论据,分析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非遗手作文创产品设计应从时代性、创新性出发,结合非遗特点,从凸显非遗文化特征、提升产品体验、扩大品牌影响三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消费者手作中得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A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非遗AR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在阐述非遗文化珍贵价值的基础上,指出AR应用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提出强调清晰便捷交互界面、虚实结合交互展示和具身学习交互体验的设计策略,为非遗AR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是其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载体,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挖掘非遗文化,塑造文创产品独特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体验,带动本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课程建设与具体实施情况,强调了数字化展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节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一些传统文化的发展已逐渐跟不上新时代的变化。其中,非遗服饰文化虽然前后有故宫国潮、古法制作的兴起,但还是难以在国人日常生活中产生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受新思想中文化自信的影响和指导,有关非遗服饰的传承和发展被广为关注。为了提高非遗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深挖,充分开发非遗服饰的内在潜能,在传承传统非遗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非遗服饰,引领非遗服饰走向广阔的市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中国传统非遗服饰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创新+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互联网时代,给非遗文化"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此,打造一款基于Android的非遗文创项目电子商务App,采用软件与硬件、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商业机构与相关旅游产业合作,打造一体化非遗电子商务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传统非遗重回大众生活,焕发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遗在现今社会转型时期遭遇后继无人、关注度低的发展瓶颈,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下,提升非遗的社会传播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非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范式,提出建立"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新技术和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寻求非遗资源整合及传播渠道拓展的途径,最终达到非遗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闽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南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如厦门漆线雕、珠绣、闽南漳浦剪纸、德化陶艺、惠安影雕在中国非遗和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但如同大多数非遗传统工艺产品一样,这些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生产方式陈旧落后、缺乏产品创新、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本文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载体,实现非遗传统工艺与艺术设计专业相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非遗大师"、推行"双导师"实践形式是目前集美工业学校正在试行和探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信息视觉化设计为基础,对三都水族非遗项目进行整合研究,以图形为载体,整理、分析了三都水族非遗项目的内容,提出了三都水族非遗项目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构思。以书籍、图表和文创的方式进行呈现,为受众提供更简单明了的图形信息,也为三都水族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方式再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加,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转换成具有传承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更符合新时代下的需求。赣南客家服饰于202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传统服饰记录客家人迁徙历史、生活方式、精神向往,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文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为切入点,一方面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非遗文化带入大众生活,另一方面在旅游文创产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创产品形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国内院校产品模型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以非遗手工艺为切入点,探讨产品模型课程新模式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产品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现状及非遗手工艺与产品模型课程的关联性,总结非遗手工艺对产品模型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激活了产品模型课程的创造力,还为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与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参考资料,证明非遗手工艺融入产品模型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是非遗大省,非遗数字化已取得不少成就,在科学技术变革和互联网商业冲击下,内蒙古非遗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化保护状态,应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非遗保护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对内蒙古非遗数字化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从人工智能在非遗创新应用中的可行性、内蒙古非遗应用场景和创新设计路径几方面入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内蒙古非遗的保护和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摘 要: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 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 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 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 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 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 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 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造型是非遗动漫化传播的基础,文章以潮汕地区为例,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俗类非遗、传统美术类非遗和戏曲舞蹈类非遗,通过分析各类非遗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从中抽取出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根据这些元素提出了地区非遗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19.
继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具有多元沉浸感的元宇宙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科技前沿,为我国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与创新传承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利用元宇宙技术传承京津冀非遗文化。结合经典案例,对元宇宙的核心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从京津冀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导向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资料档案存储平台,结合云计算技术优化京津冀非遗项目分类,并通过京津冀非遗项目元宇宙展示空间设计的技术优势和形式思考,以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多角度的视觉呈现及活态传承策略。基于元宇宙三大核心技术的多感官设计,是构建京津冀非遗文化新时代传承的有效路径。元宇宙虚拟设计的综合运用更能激发互动和情感共鸣,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速非遗文化“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