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内酯对继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高血压大鼠肾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 在48只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选出36只,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高血压模型,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模型组(模型组,自来水灌胃 饮用1%盐水),高血压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2 mg/(kg·d)灌胃 饮用1%盐水],高血压螺内酯组[螺内酯组,螺内酯20 mg/(kg·d)灌胃 饮用1%盐水];其余12只进入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但不结扎,自来水灌胃 饮用自来水).8周后超声检测肾动脉及肾内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阻力指数(RI)和血流速度并比较各组的差异;12周后颈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及病理学方法测定肾内动脉的血管重构指标.结果 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及舒张压(P<0.01),均使高血压大鼠的肾动脉RI、肾内动脉RI、血管内膜中膜厚度与管腔内腔的比值(M/L)及肾动脉内中膜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P<0.01~0.05),螺内酯上述作用比培哚普利更明显,螺内酯还能使高血压大鼠内中膜厚度显著降低(P<0.01);虽然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使高血压大鼠肾动脉及肾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肾内动脉面积增加(P<0.01~0.05),螺内酯能更进一步降低肾动脉RI、M/L和内中膜纤维化比率(P<0.01~0.05).结论 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动脉重塑,在改善动脉重塑方面螺内酯效果比培哚普利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高血压大鼠肾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在48只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选出36只,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高血压模型,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模型组(模型组,自来水灌胃+饮用1%盐水),高血压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组,培哚普利2mg/(kg·d)灌胃+饮用1%盐水],高血压螺内酯组[螺内酯组,螺内酯20mg/(kg·d)灌胃+饮用1%盐水];其余12只进入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但不结扎,自来水灌胃+饮用自来水)。8周后超声检测肾动脉及肾内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阻力指数(RI)和血流速度并比较各组的差异;12周后颈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及病理学方法测定肾内动脉的血管重构指标。结果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及舒张压(P〈0.01),均使高血压大鼠的肾动脉RI、肾内动脉RI、血管内膜中膜厚度与管腔内腔的比值(M/L)及肾动脉内中膜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P〈0.01~0.05),螺内酯上述作用比培哚普利更明显,螺内酯还能使高血压大鼠内中膜厚度显著降低(P〈0.01);虽然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使高血压大鼠肾动脉及肾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肾内动脉面积增加(P〈0.01~0.05),螺内酯能更进一步降低肾动脉RI、M/L和内中膜纤维化比率(P〈0.01~0.05)。结论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均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改善动脉重塑,在改善动脉重塑方面螺内酯效果比培哚普利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夹层及肾动脉真、假腔供血的检测价值。方法:对75例腹主动脉夹层及150支肾动脉血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进行分析,确定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将真腔供血及假腔供血的肾动脉及肾段间动脉各分为二组,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肾动脉真腔供血与假腔供血两组间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及舒张末期流速(Vmin)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RI)与收缩期加速时间(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腔供血段间动脉与假腔供血段间动脉的Vmax、Vmean及AT,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in及R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腹主动脉夹层肾动脉血供初步诊断及监测的最佳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对13例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手术病人作了部分激活凝血激酶(APTT)的研究。在病人接受5000单位肝素前,抽取静脉血作APTT。分别在阻断腹主动脉3、15、30和60分钟后在阻断钳远侧的动脉内抽取非循环(滞留)的动脉血和自挠动脉抽取  相似文献   

5.
对27例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病人临床和血管造影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年龄25±7(7~45)岁,高血压史2月~12年。24例血压呈持续性增高,3例呈波动状态。2例轻度心脏扩大,7例有腹部血管杂音。55%有低血钾存在。2例血清肌酐>2.0mg/dl。血管造影显示:27例均未见胸、腹主动脉病变,55.6%病变累及右肾动脉,累及左肾动脉和双侧肾动脉分别为29.6%和14.8%。病变多位于肾动脉中远段,2例为肾内动脉分支。29%呈典型的串珠样改变,2例肾动脉未显影。9例经手术标本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80岁。 1992年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腹主动脉肾动脉水平稍下方至髂动脉水平呈 4cm× 3cm囊样扩张区。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 1998年复查B型超声波示腹主动脉瘤 6 5cm× 4 6cm ,伴有轻度左中腹隐痛。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病史 ,检查血压 10 8~ 12 8/ 6 8~79mmHg(1mmHg=0 133kPa) ;眼底检查 :双视网膜动脉硬化 (ⅡA级 )。B超提示 :双肾形态正常。 1998年 10月 6日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经左侧股总动脉穿刺将分叉的Talent腔内血管移植物经导管送入腹主动脉肾下部位 ,安置成功。术中经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医学,2014,36(2):81-83.该文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入选体检男性375人,分为对照组(n=233)和高血压组(n=142)。应用动脉僵硬度自动检测装置测定CAVI,作为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分别应用腹主动脉CTA、直接眼底镜检测腹主动脉及眼底动脉硬化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CAV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卢延  张雪哲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1):725-729
肾血管系统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肾脏的血供来自肾动脉,单支或多支,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下方的1.5 cm处,相当第1~2腰椎水平。右肾动脉开口略高于左肾动脉。肾动脉呈水平走向肾门,在肾窦或肾门处分前后两支,各支又分肾段分支。前支分上,中,下段,后支分尖,后段,分布于相应的肾段。肾段动脉的分支,自叶间动脉经过逐级分支后,在皮,髓质的交界处呈弓形弯曲,为弓形动脉,最后呈放射状排列,无吻合支。肾内血液的回流即在此处与弓形静脉内部汇合。少见的情况是,每侧可有2~3条肾动脉均起自腹主动脉,根据胚胎学研究,多支肾…  相似文献   

9.
自1971年,我们对高血压青壮年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法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结果查出肾动脉狭窄31例,其中17例被手术证实,现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造影及分侧肾静脉取血测定肾素比值资料.结果:病变主要影响肾动脉近端或主动脉分叉部位,很少累及肾动脉分支.单侧肾动脉受累8例(6例左侧,2例右侧),双侧受累占5例.动脉狭窄程度多重度为主.据4例分侧肾静脉肾素比值测定(RVRR)结果,病侧狭窄远端血肾素活性均比正常高>1.5;健侧近端与远端肾素的比值均<1.3.结论: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高血压与大动脉炎或纤维肌性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造影及分侧肾静脉取血测定肾素比值资料。结果 :病变主要影响肾动脉近端或主动脉分叉部位 ,很少累及肾动脉分支。单侧肾动脉受累 8例 (6例左侧 ,2例右侧 ) ,双侧受累占 5例。动脉狭窄程度多重度为主。据 4例分侧肾静脉肾素比值测定 (RVRR)结果 ,病侧狭窄远端血肾素活性均比正常高 >1.5 ;健侧近端与远端肾素的比值均 <1.3。结论 :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高血压与大动脉炎或纤维肌性结构不良等其它病因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书名:动脉硬化性疾病现代诊疗学主编:魏万林张灵陈韵岱副主编:刘梅颜孟庆义吴广礼李俊峡田福利赵秀欣张薇田国祥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5月第1版字数:1200千字定价:150.00元内容简介:本书从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血流动力学三方面介绍了动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常用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主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各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成因、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论述了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13.
<正>书名:动脉硬化性疾病现代诊疗学主编:魏万林张灵陈韵岱副主编:刘梅颜孟庆义吴广礼李俊峡田福利赵秀欣张薇田国祥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5月第1版字数:1200千字定价:150.00元内容简介:本书从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血流动力学三方面介绍了动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常用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主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各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成因、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论述了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疑似冠心病或急性、慢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肾动脉造影,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7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79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30%)发生率为28.7%;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5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0%)的发生率为34.3%;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104例患者中,20例有肾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肾动脉狭窄的机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脉压、血肌酐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预测因素.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连续 15 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5 7例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发生率为 14 0 %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81例冠心病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5 9% ;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 62例患者中 ,无 1例有肾动脉狭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冠心病、糖尿病及血肌酐 >10 0 μmol/L是存在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特别是血肌酐 >10 0 μmol/L的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 ,以尽早发现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于1999年3月出现间断视物模糊、头晕,测血压双上肢210/120mmHg(1mmHg=0.133kPa),双下肢测不到,诊为大动脉炎。于同年10月在当地行大动脉造影,发现腹主动脉狭窄,左肾动脉狭窄90%,予行左肾动脉扩张,术后血压降至160/120mmHg。两个月后患者血压再次升高,2000年4月于我院行大动脉造影术中见腹主动脉狭窄80%,左肾动脉起始段狭窄90%,右肾动脉两条,一条开口狭窄70%,另一条开口狭窄90%,予左肾动脉行经皮肾动脉球囊扩张(PTRA)+支架术,腹主动脉行经皮主动脉球囊扩张(PTA)+支架术,术后血压渐降至130/80mmHg。2003年4月起患者…  相似文献   

17.
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9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岁。均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受累,I型病变3例,Ⅱ型6例,其中2例共三支肾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或肱动脉路径采用导丝开通、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8例采用尿激酶60~165万单位(平均110万单位)溶栓,7例行PTA治疗,5例(9支动脉)行内支架治疗。结果 除1例主、髂动脉和另2例各一条髂动脉未获开通外,共计8条腹主动脉,14条髂股动脉和1条肾动脉均得以开通。3例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5例明显改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3d。8例随访4~46个月(平均15.5个月)症状无加重或再发。结论 多种介入方法综合应用是解决腹主-髂动脉病变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可使大部分血管闭塞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381例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结果:381例患者中,57.5%因高血压首次就诊;女性占79.0%;多发性大动脉炎平均发病年龄(27.3±12.2)岁,合并高血压年龄为(28.1±12.2)岁;首次出现大动脉炎相关症状至确诊平均延误(34.5±51.8)个月。Hata分型V型最常见占59.3%。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占69.3%,其次为胸主动脉狭窄(25.7%)、腹主动脉狭窄(20.5%)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1.8%),25.7%的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上述病变。321例无锁骨下动脉受累或单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的平均上肢血压为(176.0±29.4)/(97.2±23.0) mmHg(1 mm Hg=0.133 k Pa),60例双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平均主动脉压为(192.7±30.8)/(102.4±121.1) mmHg。对305例患者平均随访(38.4±36.7)个月,血压的控制率、改善率及降压治疗失败率分别为50.8%、41.0%和8.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降压治疗预后(P=0.008)。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其次为主动脉狭窄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在合理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充分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肉芽肿性炎症.该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因不详.因受累血管的不同而有不同临床类型,其中以头、臂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最多见,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TA合并肾小球病变主要原因为继发于肾血管性高血压及缺血性肾病表现,而与TA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则十分罕见,少数病例甚至可以肾小球肾炎作为大动脉炎的首发症状.现将我院无肾血管受累的TA住院患者合并肾小球疾病7例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除了冠状动脉以外其他的动脉系统疾病,包括颈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和内脏动脉(内脏动脉包括腹主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其中,下肢动脉硬化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发病很普遍的动脉系统疾病,下肢动脉狭窄引起的跛行和坏疽是老年人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