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7-03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对象: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7例,中位年龄27.6岁,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单次造血干细胞移植72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自体骨髓移植51例;移植前CR1期69例,CR2期2例,CR3期1例。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其中均为自体骨髓移植1例,其余4例分别为首次进行骨髓移植和第2次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均为CR1期。方法:骨髓移植患者按单个核细胞(0.8~1.5)×108/kg采集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联合化疗后行粒系-巨噬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当白细胞>5.0×109L-1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2×108/kg,4.03×108/kg。25例患者行TLI预处理方案,47例患者行TBI预处理方案,5例患者行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给予移植后治疗,接受VP/MM维持化疗3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α免疫维持治疗4例,三者联合维持化疗2例。移植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定期检测血常规、骨髓象等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存活情况以及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髓系造血重建。72例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存活42例,其中移植前CR1期41例,CR3期1例,至今无病存活率58.3%;5例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无病存活4例。定期进行血象和骨髓象复查,均未发现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有明显影响,患者对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没有与供者HLA配型相合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评价比较单次与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效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1988~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其中两次自体移植25例(两次骨髓移植3例、两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1次骨髓移植 1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单次自体移植125例(骨髓移植4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8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②实验方法:应用化疗使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淋巴瘤患者要求移植前至少骨髓中没有肿瘤累及。动员化疗方案原则上采用对相应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并适当增加剂量。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8×108/kg,4.20×108/kg。115例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35例患者采用不含全身放疗的高剂量化疗方案。③实验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后血液肿瘤患者的无病存活率。结果: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58.0%(40例),复发率29.0%(2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13.0%(9例)。6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M5患者复发死亡,5例无病存活。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34.5%(10例),复发率34.5%(1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31.0%(9例)。14例患者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42.9%。③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61.1%(11例),复发率16.7%(3例),移植相关死亡率22.2%(4例)。4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CR1期患者在首次移植后21个月复发,化疗获得PR后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7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3例均无病存活。④霍奇金淋巴瘤: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100%。1例患者行两次移植,首次移植前13个化疗疗程未缓解,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部分缓解,9个月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后完全缓解,无病存活。结论: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②自体造血干细胞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明显优于单次移植效果,可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已不容置疑,在不具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下,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1989—05/2000—07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年龄24.5(11~48)岁。单次移植29例,其中移植前首次完全缓解期23例,二次缓解期5例,未缓解期1例。双次移植14例,其中首次移植和第二次移植前为二次缓解期各1例,其余移植前均为首次完全缓解期。预处理方案:包括含全身放疗(26例)、全淋巴放疗(14例)与不含全身放疗的高剂量化疗方案(3例)。移植后治疗:化疗长春新碱+泼尼松/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方案和白细胞介素2免疫维持治疗。 结果: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9例5年无病存活10例,其中移植前首次完全缓解期9例,二次缓解期1例。5年无病存活率34.5%。双次移植14例5年无病存活6例,5年无病存活率为42.9%。两次移植前均为首次完全缓解期。 结论:在不具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下,可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复发率极高,如何降低移植后复发率至今仍是难点。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细胞因子活化杀伤(CIK)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诱导化疗及巩固强化治疗后,在第1次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个月给予三四疗程异体CIK细胞输注,每隔半年1个疗程,每疗程分5次输注异体CIK细胞,每隔1日输注1次。每次输注CIK细胞前半小时内给予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第1次输注后隔日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半年后减为隔2日1次,1年后减为隔3日1次,1年半后减为1次/周,维持半年后结束,预防白血病复发。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异体CIK细胞及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无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安全。2例患者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20个月及2年,目前仍无复发。首次得出对于无合适供者的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缓解后可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CIK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有机会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 Emia,AML)患者缓解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护理资料。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收集了足够干细胞植入的数量,并且较异基因移植相关毒性低,造血重建速度快。结论持续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技术准备、娴熟的操作技巧、严密的术中监测是确保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9年12月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69名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介素-2(IL-2)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9例,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除1例ALL外,68名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LL-CR1)25例,其中无病存活17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LL-CR2)15例,其中无病存活3例,带病存活3例,死亡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ML-CR1)17,其中无病存活10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ML-CR2)12例,其中无病存活5例,带病存活1例,死亡6例。结论该序贯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CR1患者较CR2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NHL)5例,包括4例第一次完全缓解(CR)中、高度恶性NHE;1例(CR)高度恶性NHL合并淋巴瘤白血病。其中自体骨髓移植(ABMT)4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F)1例。所有病例均移植成功。同时部分病人已获得长期生存,4例ABMT患者无病生存124月、122月、113月、77月;1例auto-PBSCT患者无病生存15月。结果显示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是治疗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AH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13例成人ALL患者获完全缓解(CR)12个月内行第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足叶乙甙(Vp16)总量600~1000mg[或阿糖胞苷(Ara-C)2~4g/m2]+环磷酰胺(CTX)120mg/kg+分次全身照射(TBI)7.5~9.0Gy进行予处理,其中6例一次性加用总量125mg的卡氮芥(BCNU);第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10个月进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Vp16总量600~1000mg(或Ara-C2~4g/m2)+马法兰(Mel)140mg/m2+CTX120mg/kg.结果所有患者两次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837(534~2099)d,存活7例(53.8%),DAHSCT后3年无病生存率(53.8±7.7)%,复发死亡6例(46.2%),第2次移植时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高于第1次移植时,患者易于复发.结论DAHSCT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以作为改善成人ALL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磊 《护理研究》2005,19(8):1689-1690
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常规必须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定期化疗以期减少复发或根治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高费用、高风险和供者的限制而难以普及,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低风险低费用和不受供者限制的优点,但主要问题是移植后的复发率较高。为减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复发率,我科对2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白血病病人给予了树突状细胞预激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现将DC-CIK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痛的疗效。通过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疗基础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观察造血重建、并发症及生存期等指标,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表明:HSCT后11例患者(其中自体移植7例,异基因移植4例)造血顺利恢复,均能达到完全缓解(CR)。随访3年,5例NHL患者无病生存,1例NHL患者于移植后2个月死亡.1例自杀;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K细胞型)移植后79天死亡,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病生存,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剐于移植后第54天、第17个月死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淋巴系统血液疾病的一个有效手段,但自体HSCT的患者尚有一定的复发率,而异基因HSCT患者有可能因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2000年至2007年在我院进行allo-HSCT的75例CR期的AM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计算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并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年OS及DFS分别为58.4%及53.9%,累积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16.9%及29.9%。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总体发生率为59.6%,其中Ⅱ-Ⅳ度aGVHD发生率为18.7%。非亲缘HLA相合移植病例3年DFS为34.3%,低于亲缘HLA相合移植病例(60.0%,p=0.019);难治性白血病患者3年DFS为35.7%,低于对照组(非难治性白血病组)58.2%(p=0.048);发生重度aGVHD的病例及对照组3年DFS分别为35.7%及54.4%(p=0.059)。非亲缘HLA相合移植及发生重度aGVHD的病例TRM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33和0.010)。多因素分析确认,与allo-HSCT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非亲缘HLA相合移植(p=0.049,RR=2.09,95%CI1.01-4.36)、难治性白血病(p=0.038,RR=2.33,95%CI1.05-5.20)及重度aGVHD(p=0.040,RR=2.33,95%CI1.04-5.20)。结论:Allo-HSCT是AML缓解后治疗的有效方法,TRM是移植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非亲缘HLA相合移植、难治性白血病、重度aGVHD是影响AML患者allo-HSCT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用中剂量阿糖胞苷 (1.g/m2 × 5天 )或环磷酰胺 (6 0mg/kg× 2天 )联合G CSF方案动员干细胞 ,并经程序降温仪冷冻 ,- 196℃保存。用Bu/Cy或TBI/Cy方案对患者预处理后 ,回输未净化的自体干细胞。当患者白细胞恢复至 1.0× 10 9/L时 ,输注经 7.5Gy照射的单倍体淋巴细胞 (平均 5 .0× 10 7/kg) ,观察患者造血恢复、疾病转归和长期生存率。结果表明 ,12例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 ,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 ,其中 2例无病生存超过 5 0个月 ;3例IV期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1例长期缓解 ,2例分别于治疗后 4和 6个月复发而死亡 ;1例淋巴瘤 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 18个月 ,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也呈持续缓解状态 ,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持续缓解 36个月后复发 ,但经反应停治疗目前仍处完全缓解状态。平均随访 2 5个月 ,10例无病生存 ,2年无病生存率 83%。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在部分患者中除血小板恢复延迟外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STR PCR示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后 72小时供者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消失。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单倍体淋巴细胞输注可减少急性白血病的复发 ,提高自  相似文献   

13.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combination of interferon-alpha (INF) and all trans-retinoic acid (ATRA) as a treatment for maintaining remission in high risk group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ree-day INF + ATRA course was administered every 3 months to 22 patients with AML from high risk group (impossibility of drug therapy during 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resistant forms of AML, relapses, secondary AM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fter attaining molecular remission). RESULTS: INF + ATRA during remission maintained a long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median 18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ML after small-volume drug therapy, led to long first and 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s (median 12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AML, and induced and maintained molecular remiss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激诱导治疗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AML43例分为2组。常规化疗组17例,均为用经典方案诱导化疗2疗程以上未获完全缓解或首次完全缓解6个月内复发者;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17~65)岁。预激方案治疗组26例,其中14例为用经典方案诱导化疗2疗程以上未获完全缓解或首次完全缓解6个月内复发者,6例为MDS转化型,1例为继发性AML,5例为低增生性AML;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5(19~72)岁,60岁以上者有8例。主要方案:常规化疗方案(AA方案):阿克拉霉素(Acla)20 mg/d第1~5天,阿糖胞苷(Arac-C)150~200 mg/d第1~7天;预激方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d(与化疗同时进行,共10~14 d),Arac-C 30 mg/d,q12 h(共10~14 d),Acla 20 mg/d(第1、3、5、7、9天),WBC>30×109/L时停用G-CSF,治疗中出现骨髓Ⅳ度抑制时停止治疗。结果:常规化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NR)10例,有效率41.1%。预激方案治疗组,第1疗程后获CR 16例,PR 4例,NR 6例;PR中2例进行了第2疗程的预激治疗达CR,2例放弃治疗,有效率76.9%;8例老年白血病患者中CR 5例、PR 1例、NR 2例;5例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均获CR;CR后给予常规剂量强化治疗,除1例死于严重感染外其余均处于缓解状态。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预激方案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预激方案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达1月,其余患者均能很好耐受。结论:G-CSF预激诱导治疗方案对难治及复发性AML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老年AML及低增生AML同样具有较高的缓解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q34;q11)或变异的t(9;22)异常,诊断时和诱导治疗后没有CML慢性期的证据。结果表明,12例患者经形态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8例为AML,4例为髓系及B淋巴细胞系混合细胞白血病。12例患者中除2例初诊时未做染色体检查外其余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且部分患者伴有复杂染色体或与正常核型共存。在12例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b3a2 7例,b2a2 1例,b2a2变异体1例,ela2 2例,e18a2 1例。12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缓解,其中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格列卫治疗后2例死亡;9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死于移植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24(8-8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4±17.7)%。结论:Ph+AM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AML,格列卫联合化疗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缓解后尽快进行HSCT能获得长期生存,改善患者预后。BCR-ABL基因及其变异体的检测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作为初治白血病的常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8月本院行allo-HSCT的急性白血病28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26例为同胞全相合,2例同胞5/6相合。预处理方案22例为马利兰/环磷酰胺,3例为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3例为马利兰/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常规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至随访结束,总生存率71.4%,其中,16例患者(57.1%)已无病生存11~79个月。未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8例于移植后死于cGVHD、感染或疾病复发。移植前首次化疗即达完全缓解者(即CR1)移植后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比CR2或NR患者同期增高。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CR1后应尽早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SCT)的应用及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总结1998年8月底中国骨髓移植登记处(CBMTR)收到的全国登记的SCT病例资料,统计患者长期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 迄今国内有68个单位已开展SCT,其中30个单位已开展异基因SCT。  相似文献   

18.
2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片三系增生异常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有骨髓三系增生异常的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新认识的具有临床特色和难治性的AML亚型。回顾观察了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初诊的285AML的骨髓涂片,发现TMOS(+)AML42例,占AML的14.7%。与不伴有三系增生异常的AML相比,其贫血更严重,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及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FL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000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300μg皮下注射第0—5天)治疗19例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结果表明:19例患者中,13例达完全缓解(CR率68,4%),2例达部分缓解(PR率10.5%),总有效率78.9%。CR的患者中有5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3例均无病存活,其中存活最长的为26个月,仍处于CR期。该治疗方案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能异常。结论:FLAG方案对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好,患者对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因此,对于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该及早应用FLAG方案,为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