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冬 《建筑师》2017,(6):100-108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4)
2000年以来,建筑师以三种介入模式广泛参与乡村的建造实践,乡村建筑创作图景日渐多元。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创作推动了现代技术与美学范式在乡村的传播,同时也滋生出新的矛盾与困惑,如何系统地、专业地认知乡村、研究乡村、建设乡村成为建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当代乡村建筑教育的科学性、思政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等五个方面,对建筑师介入乡村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当代建筑教育所需的相关应答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建筑学介入乡村社区营造现实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当下中国的建筑学正在因此而获得一种真实的反省和自我改良,同时也从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对这种改良进行了相关解析.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关系与乡村内部的变迁塑造了当代乡村从产业功能、人口结构到形态风格的复杂性与混合性,推动建筑师在乡村建造活动中的多元化探索;同时建筑师亟需重新认知乡村社会的构成,重新审视乡村建设的价值,重新反思介入乡村的路径,从以人为本的态度重构当代乡村的理论和实践定位。在此语境下,第一届南京大学乡村振兴论坛邀请关注乡村、介入乡村的建筑师、学者以及来自城乡规划、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专家,审视了乡村振兴语境下建筑设计下乡的多元路径,并对建筑师在乡村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及建筑学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代城市的复杂语境.建筑学如何延续自帕拉蒂奥以来的将”城市作为建筑学对象”的传统?本文通过对著名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相关话语的解读.将当代建筑学理论话语的两个关键词——图式与城市联系起来.解析出当代城市语境中建筑学图式的两个重要议题。一是当代城市语境与建筑学图式的关系:二是数码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二议题基础上.帕拉蒂奥的传统有可能以新的形式延续。  相似文献   

6.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 策背景下,城市资本与城镇发展目光逐渐向 乡村转移,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但 是资本投入所实现的效益却不尽人意,建筑 师介入乡村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状况也相去甚 远。通过重读“建筑学语言”的内涵,发现在 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眼光去 审视乡村,由此解读出“乡土再造”的具体内 涵。从乡村建设实践的实际状况来看,正是 由于“再造内容理解片面、再造主体认识混 淆”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才导致乡村建筑学 语言的“失语”和生长停滞。通过回顾青海省 湟中县黑城村共同缔造实践,印证了乡土再 造不仅仅是乡村物质空间实体的再造,最根 本是乡村底层集体思维的再造,而在此过程中,乡土再造的主体是村民自己,“设计师介入乡村”应当扮演“参与者”的角色,通过驻场设计 引导的方式融入到当地乡土建筑学语言的底层集体思维中,如此引导乡村自发修补的集体意识 才是乡村生长的动力之源,并能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乡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 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 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 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 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 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筑师 在乡村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价值观、地域表 达和建筑师3个方面的乡村营造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莫万莉 《建筑学报》2022,(1):97-101
<正>2021年5月,个别建筑的主持建筑师王斌受邀在由非常建筑组织的“非论常谈”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乡村粗野主义”的演讲。讲座海报上的介绍文字写道,“结合历史理论和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实践,探索一条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现实的建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0.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7,(6):9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营建经历了四次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的设计介入,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下乡”始于“大跃进”止于“文化大革命”。文章梳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设计下乡”的历程,并从公社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析“设计下乡”的具体实践。通过剖析此次“设计下乡”行为对乡村空间客体和专业技术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阐述了这一时期国家意志对规划与建筑学学科自主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当前的乡村建设,提出发挥专业自主性、改良现有设计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乡村营建理论体系与设计方法的观点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如何破解"三农"问题,既是国家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专业人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建筑学界、城乡规划学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中,从建成环境改造、乡村产业帮扶到社会组织改进多有涉及。在推动"新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为此,笔者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分别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现代国家构建与乡村治理、土地流转与人口流动以及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温教授的论述有助于理清问题,以便更加踏实、有效地介入乡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杨树浦水厂岸线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最长的断点,通过与作为基础设施的拦污网防撞柱的结合与利用,新建的水厂栈桥实现了这个断点的贯通。文章记述了水厂栈桥的设计过程并着重讨论了栈桥作为媒介的建筑秩序的建立,历史遗存的锚固以及和生产工艺的整合。从基础设施建筑学的角度实证性地探讨了建筑学介入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的可能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的"乡建热"逐渐升温。在建筑师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广为采用,而"在地"一词更是经常包含了传统建筑学语境之外的含义。文章希望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建筑师的乡建实践进行对比,从切入视角、本体层面、扩展层面等角度来辨析在地"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从而对在地的乡村建设提出建议,以及对建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边界拓展、建筑师自我定位的转变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莫万莉 《时代建筑》2023,(2):130-137
作者以米思建筑新近完成的山水柴院为讨论对象,指出建筑师在“普通乡村”中实践时的双重考虑,即对空间、材料、建造等建筑学本体议题的关照,以及建筑师如何作为一个协调者,令建筑能够获得更大的能动性。文章认为米思建筑从“基本”出发,从而致力于在更大的语境中对建筑学之内与外的挑战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前乡村营造中主体错位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乡土逻辑及其自组织规则体系构成的分析来理解当代乡土演化的逻辑,进一步回顾了乡村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乡村营造设计来介入乡土演化,促进乡土内生动力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今建筑环境设计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环境,应当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中的“绿色”经验和精华,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才能完成当代建筑学人的历史重任。文章试用现代环境科学的观点对古今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和方法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华中建筑》2021,39(8)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日益凸显,乡村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作为近些年新兴的乡村振兴方式,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别样的研究视角。该文首先对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以瑶里镇绕南村为研究对象,从前期调研深层次挖掘当地文化,并发现村庄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村民主体性、艺术家的引入、地域文化表达、建筑功能拓展以及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建设规划,通过绕南村的建设规划,探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方法,旨在为传统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朱涛 《建筑学报》2000,(10):16-21
世纪之交 ,“信息革命”和“都市复兴”正在对当代西方建筑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受新兴技术的激发 ,植根于建筑学学科内部的大量激进的新形式探索正在涌现。另一方面从学科外部来看 ,社会的变革正在引起建筑学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再调整。在此背景下 ,本文评析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三种建筑现象 :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堡效应”,彼德·埃森曼的“自足形式探索”以及瑞姆·库哈斯的“都市主义理论和实践”。三种不同的建筑策略代表了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里属于新世纪建筑学的多种可能性正在展开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当代乡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岭南地区乡村建设人才需求迫切,但高校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以农林院校为背景的岭南乡建教学实践,面临着当下乡村建设从业者共同遭遇的困惑。对此,拟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建筑学教学实践中,整合农林院校专业优势开展协作教学,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突破办学瓶颈,依托现有建筑学专业课程编制岭南乡村建设专题教案,并形成教学模块,以此探索乡建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