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民众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文章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理论,指出"城市化模式"下乡村建设对公共空间营建产生的消极影响,加以纠正用于指导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营建中乡愁记忆的表达,以期能在乡村生活逐渐去村庄化的当下,再造乡土特质,重塑村民集体精神,进一步增强乡村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前乡村营造中主体错位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乡土逻辑及其自组织规则体系构成的分析来理解当代乡土演化的逻辑,进一步回顾了乡村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乡村营造设计来介入乡土演化,促进乡土内生动力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冬 《南方建筑》2021,(1):108-11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建筑学介入乡村建设已有70年历史,作为建筑学理论及实践的组成部分,其得失亟需新的检视和反思。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运用了历史事件及其记忆作为线索牵动的研究方法。叙述、解析了当代建筑学介入乡村建设的四个历史时期,以及其中建筑学思想话语的演进、脉络和转变。归纳、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由“被动”到“愈加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建筑学科相关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乡土文明及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共同缔造是当代我国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闽南传统村落特征与共同缔造运行机制,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为工作方法论,以传统村落文化特征为实践路径,有机结合现代治理精神与传统乡土文明内涵进行乡村建设系列实践,验证了中华传统乡土文明中蕴含现代社会治理的脉络和精神,共同缔造与传统村落可形成紧密依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种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7,(6):91-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乡村营建经历了四次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的设计介入,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下乡”始于“大跃进”止于“文化大革命”。文章梳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设计下乡”的历程,并从公社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析“设计下乡”的具体实践。通过剖析此次“设计下乡”行为对乡村空间客体和专业技术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阐述了这一时期国家意志对规划与建筑学学科自主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当前的乡村建设,提出发挥专业自主性、改良现有设计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乡村营建理论体系与设计方法的观点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规划: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向存量发展转型、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内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为重塑城市社会活力与促成公众参与,研究提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参与式规划实践: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构筑政府、公众和规划师等多元主体互动的平台,并结合在厦门城中村、旧城区和乡村社区的实践中解析如何从公共空间营造、激励制度的构建以及组建农村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到规划的多个环节中,促成各社会主体间联系的建立与发展共识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基于“设计再造”思维的室内设计教学,包括在思想教育讲学中传播“设计再造”理念,将绿色再造理念贯彻到设计的作品方案、实施过程中,以及评价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时,要回归绿色再造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日本乡村艺术文化再造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成都三圣乡、明月村等地艺术文化复兴成果的总结,试图对乡村艺术文化复兴实践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载体之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是厦门在社区治理创新的具体实践.以厦门东坪山共同缔造工作坊实践为例,解析“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工作理念、组织架构及工作坊的工作机制等.对东坪山村发展遇到的困境,以工作坊的方式通过创新规划工作机制、完善村庄组织建设、明确危旧房改造政策等方式不断推进东坪山村庄整治,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洵 《室内设计》2012,93(2):48-54
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建设路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针对沿街立面改造中发现的问题,论述了如何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场所现状等诸方面入手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对进一步研究城市中传统街区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廖志超 《规划师》2005,21(8):60-61
义乌市的旧村改造存在着以下特点大部分已审批的规划为城中村改造规划和拆迁安置区规划;旧村改造及拆迁安置工作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旧村改造基本是“自下而上”,而拆迁安置则是“自上而下”的;旧村改造工作往往是分期进行,并且拖延时间极长。应采取降低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鼓励开发商参与等措施来提高旧村改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孙滢  孟羲  许方 《华中建筑》2012,(9):31-34
文章系列研究(一)通过对北京市八角社区公共空间的调查。指出其社区公共空间不能满足社区防灾要求之处,并提出改造建议。该文在文献调查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对该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防灾改造的具体方案。对其功能、道路和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调整,并对区域内大型公园进行适用于社区防灾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张宇 《建筑创作》2007,100(10):145-146
还在2007年5月初,金磊主编告诉我,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它是由千余名传媒精英聚集的期刊业的“奥林匹克“盛会,后来我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6.
在德国本哈特·温克教授建筑师事务所看来,建筑永远是人类历史、城市纹理和建成空间的组合。本文介绍了设计师在宁波书城项目设计过程中,如何理解项目的本质、业主的愿景,并如何通过回顾过去来确定宁波书城未来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following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med buildings,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construction, on to its completion, and up to its collapse after the devastating bombing raids on Dresden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1993, the work was started on clearing the rubble which had lain virtually untouched in the centre of Dresden for 48 years.  相似文献   

18.
旧码头新街区——以澳大利亚三处传统码头区改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天翔  龚恺 《城市建筑》2006,(12):46-49
滨水区是滨水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昔日繁华的港口地区在城市中渐趋式微,如何使这些地区重新焕发活力,是城市保护与更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澳大利亚三个码头区的改造为例,探究国外对滨水地区的更新措施、开发模式及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改造途径探讨——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胜杰  谢慧 《规划师》2006,22(1):88-91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保障、组织协调、科学规划与市场引导缺一不可.武汉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采用政策引导、均衡利益分配等措施,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郭宁  杨易栋 《华中建筑》2006,24(7):46-48
形体的变异是当今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通手法,往往能带给建筑空间某种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氛围,是文化建筑设计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该文以义乌市图书馆档案馆合建工程设计为例,对塑造符合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