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浓香型烟叶分切烟片对其综合质量的影响,选取河南襄县浓香型烟叶NC89为研究对象,对其全烟片及分切烟片的常规化学成分及香味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NC89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及香味物质分布不均匀,不同分切区位对感官质量的香气质、香气量、浓度、余味、劲头、杂气影响极显著.分切烟叶质量综合得分顺序为:叶尖1/3(285.12)>叶中1/3(274.48)>全叶片(267.47)>叶基1/3(263.43).  相似文献   

2.
为简化样品前处理操作步骤,减小分析误差,采用红外镜面反射炉模拟卷烟抽吸过程,基于装置建立了测定烟叶烟气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的红外镜面反射炉-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方法,并采用方法对不同部位烟叶的烟气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红外镜面反射炉可模拟卷烟抽吸过程,直接对捕集烟叶烟气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避免了烟支卷制、提取和浓缩过程的干扰; 3个部位烟叶样品中醛类、酮类、酸类、烃类和杂环类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醇类、酯类和酚类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 3个部位烟叶常规挥发性成分主要在含量上存在差异,而微量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每个部位烟叶样品分别含有大量不同特有微量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咖啡豆、咖啡种皮致香成分及在再造烟叶配方中的应用效果,将同一烘焙条件下的咖啡豆、咖啡种皮分离,进一步制备得到浸膏。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浸膏致香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进行分析,并研究浸膏在再造烟叶配方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烘焙条件下的咖啡豆、咖啡种皮由于提取部位、提取溶剂不同,其浸膏挥发性致香组分、总量和种类均存在差异;应用于再造烟叶配方中,咖啡豆、咖啡种皮的水提浸膏主要在提升再造烟叶烤香香韵、烟气浓度和厚实饱满感方面起正向作用;咖啡豆、咖啡种皮的醇提浸膏除主要提升再造烟叶烤香香韵以外,更赋予样品果香类香韵,同时对烟气浓度的提升和质感改善方面起正向作用。因此,在实际再造烟叶设计开发过程中可综合考虑咖啡的提取部位及工艺,通过配方应用以提升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4.
干燥过程对再造烟叶关键致香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干燥过程对再造烟叶烟草关键致香成分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干燥前后再造烟叶烟草关键致香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干燥后挥发、半挥发成分损失较大,烟叶关键致香成分总量损失率为38.98%,不同类型的关键致香成分损失率为35.00%~43.67%。其中氮氧杂环类物质损失率最大,为44.49%,酸类物质损失最小,为18.08%。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原烟皱缩特性之间的差异,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测定了不同原烟的皱缩率,并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分部位的角度对原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品种、部位烟叶皱缩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说明皱缩率是烟叶固有性质,可用皱缩率表征烟叶原料的皱缩特性。(2)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全部烟叶样品和分部位烟叶样品分成两类时,类间样品均衡性和类间分组差异性均较好,产地特征更明显。(3)两种分类方式结果基本一致,第Ⅰ类烟叶产地主要包括湖南郴州、四川凉山、陕西宝鸡、河南郑州、云南保山、福建永安;第Ⅱ类烟叶产地主要包括贵州惠水、贵州盘县、贵州务川、广东梅州。  相似文献   

6.
两种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致香成分及感官质量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琛  尹智华 《广东化工》2014,41(19):56-57
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应用是当前烟草工业发展的趋势。本研究采用蒸馏萃取结合GC/MS方法对两种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致香成分进行了定量检测,对致香成分含量进行了分类比较,并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汕头金科造纸法再造烟叶A致香物质的总量及种类数量都要高于云南瑞升造纸法再造烟叶B,而后者的感官评吸质量却更好。  相似文献   

7.
以1个重庆醇甜香典型烟叶和1个重庆非典型烟叶模块作为原料,运用GC-MS技术对两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根据分析结果,设计风格型板块香基,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重庆非典型烟叶模块中,强化其醇甜香风格特征。在已得到鉴定的81种挥发性成分中,发现重庆醇甜香典型烟叶在8种成分的相对含量上显著高于非典型烟叶模块,分别是面包酮、苯甲醇、苯乙醛、庚酸乙酯、β-苯乙醇、乙酸苯乙酯、茄酮、α-二氢大马酮。据此,运用调香手段开发了一款醇甜香风格香基,按质量分数0.05%的添加量添加于重庆非典型烟叶模块,运用烤烟烟叶质量风格特色感官评价方法对加香前后的重庆非典型烟叶模块与重庆醇甜香典型烟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显示,加香后的重庆非典型烟叶模块醇甜香风格明显提升,与重庆醇甜香典型烟叶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态发酵技术,通过添加外源产香菌株,在自主控温控湿的条件下发酵低次烟叶。将发酵温度、发酵湿度、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作为研究目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发酵条件下烟叶的致香成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升高,烟叶的致香成分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温度为30℃时,烟叶致香成分总量达到最大值,发酵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当发酵湿度为70%时,致香成分总量达到最大值;随着加菌量的增加,烟叶的致香成分随之增加,与接种量为10%时,烟叶致香成分总量达到最大值;发酵时间对发酵液香味物质总含量影响也较为明显,当发酵时间为24 h、36 h时,致香成分总量相对较高,但较长的发酵时间又会造成不利物质的增加,故选择24 h为最佳发酵时间。因此,最优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70%、接种量10%、时间24 h。此外,感官评吸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最优条件下,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均有所提高;刺激性降低、杂气减少;余味改善,整体感官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9.
应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了红花大金元(红大)青筋黄片和正常烟叶中的致香成分含量,研究了青筋黄片致香成分在自然陈化(陈化)期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陈化时间延长,青筋黄片的大多数致香成分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新植二烯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青筋黄片关键致香成分含量增加比正常烟叶快.表明陈化有利于青筋黄片香气物质的积累从而使得烟叶内在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并趋近于正常烟叶.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品种的C3F等级烟叶为对象,研究了云南主产烟区不同品种C3F烟叶中质体色素含量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烟叶色素含量顺序为:红花大金元>云87>K326>NC297>云85,叶黄素含量、色素总量红花大金元品种与K326、云87、云85、NC297品种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β-胡萝卜素含量仅红花大金元品种与K326、云85、NC297等品种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选用寻甸红花大金元烟叶,经介质气体保护调制后,进行常规化学成分、致香成分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1)常规化学成分变化不明显;致香成分含量总体上升,尤其在定色、干筋期通入介质气体,致香成分含量上升明显;2)介质气体保护调制能降低烟叶中TSNAs的含量,但不能有效抑制NNK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烤烟烟梗与叶片热裂解产物致香成分的差异,使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烟梗和叶片的35种致香成分和烟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梗中苯酚等15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与叶片差异不大,1-羟基-2-丁酮等15种成分明显高于叶片,2,3-二氢苯并呋喃等5种成分和烟碱明显低于叶片;烟梗与叶片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各裂解成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TG-DTG-DSC热分析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产地白肋烟的热解燃烧行为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从室温加热到800℃,不同产地的白肋烟热解燃烧过程均经历4个热失重过程,但温度范围不同,且每个阶段的质量和热量变化均不同,样品的主要反应发生在138~583℃内. 采用Coats-Redfern法对不同产地的白肋烟样品4个热失重阶段进行了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第I与第II阶段机理函数相同,而第III与第IV阶段机理函数相同;燃尽阶段的活化能明显比其他阶段的活化能高. 采用特殊收集装置收集4个热失重阶段的粒相产物,对其有害产物和致香成分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白肋烟样品在热解不同阶段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香成分的量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有害物质和致香成分在第II热失重阶段产生,且产生的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水蒸气蒸馏(SD)3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青金桔致香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鉴定出41种致香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致香成分33种,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致香成分34种,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致香成分27种;3种方法得到的共有致香成分有22种。从所得青金桔主要致香成分的种类分析,3种方法所提取到的致香组分基本相同。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可可粉、可可壳的致香成分及应用效果差异,对已烘焙的可可豆按部位进行酊剂的制备,得到可可粉酊与可可壳酊,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分析两种酊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应用于卷烟对比应用效果。结果显示:(1)对可可粉酊和可可壳酊分别鉴定出38种和36种挥发性致香成分,其中共有成分29种,含量较高的主要为可可碱和咖啡因;可可粉酊独有的化学成分9种,香气表现为奶香、酸香、烘烤香、蜜甜香;可可壳酊独有的化学成分7种,香气表现为焦香、木香、坚果香、烘烤香;(2)将可可粉酊和可可壳酊应用于"椰树"空白烟丝中,添加质量分数0.3%时应用效果最佳,可可粉酊主要赋予卷烟可可特征香气,可可壳酊主要赋予卷烟烘烤香和坚果香。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调香应用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不同品种啤酒花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对青岛大花、纳盖特、马格努门、萨兹4种啤酒花进行净油的制备,得到4种净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分析4种净油的挥发性成分,并应用于卷烟对比应用效果。结果显示:(1)从这4种啤酒花净油中共鉴定出38种成分,共有成分为24种,其中以蛇麻酮为代表的β酸相对含量最高;4种啤酒花净油都带有明显的特征香气,因成分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在其他香韵和丰富性上有一定差异;(2)将4个不同品种的啤酒花净油应用于卷烟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它们在赋予卷烟香气韵调、丰富性和回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测定香精和烟草中16种致香成分的分析方法。香精样品经振荡提取、烟草样品经微波辅助萃取后,采用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16种致香成分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g/mL,在三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3%~10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10.9%,检出限(LOD)均在0.002~0.500μg/mL。该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为烟草复杂基质中多种致香成分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柴胡药材品种混乱的现象,采用组织制片手段,运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产地柴胡药材的药用部位的组织结构,明确药用成分及其积累与药用植物的结构、发育等的关系,为柴胡药材质量优劣的评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制作蜡片,观察木栓层层数、油管分布与大小、纤维群的层数三个指标结合柴胡皂苷的含量来评定柴胡样品的质量优劣;结果:不同产地柴胡河北产的柴胡大部分市县油管密集,排列整齐,尤其是石家庄市灵寿县南营乡五岳寨的油管最为密集。甘肃产的柴胡部分市县油管分布也较多,如甘肃陇西县菜子镇、甘肃漳县、和甘肃策底米家梁。河南产的柴胡大部分市县油管分布疏散,局部。山西产地柴胡有小部分市县油管分布也较多。河北与甘肃产的柴胡皂苷含量较高,而山西与河南产的柴胡皂苷含量相对较少。在柴胡的显微结构中油管和纤维的分布、多少与柴胡的的好坏优劣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从实验可以得出河北与甘肃的柴胡质量较好。结论:显微结构和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关系,使用显微到成分的多重指标控制,突破了单一成分控制质量的模式,为柴胡质量研究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南化工》2017,(4):61-65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卷烟加料工序中标记物1,2丙二醇含量的方法,在1,2-丙二醇含量0.1~3.0%范围内,以0.1%为梯度间隔,通过重复性制样的方法制备了120个样品,以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为参比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加料后烟叶中1,2-丙二醇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利用生产线上随机抽取的10个加料后的烟叶样品对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结果表明,1,2-丙二醇含量的近红外预测值与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间差异不显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39%和4.61%;利用随机选择的3个样品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8%、1.50%和1.02%。综上所述,所建立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重复性较好,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定加料后烟叶中1,2-丙二醇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加热温度对制备红薯焦甜香香原料的影响,将新鲜红薯水提浓缩后与葡萄糖焦糖化料液掺配进行不同温度加热反应,将制备的香原料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嗅香评价。结果发现:(1)水提物加热样品对比未加热样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明显提升,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的是100℃样品,为93.91μg/g,挥发性物质种类数最高的是110℃样品,为47种。(2)紫外分光光度测定发现反应温度越高,样品的美拉德反应越充分,积累的褐色物质越多,吸光度越大。(3)主成分分析发现未加热与加热样品主成分差异较大,加热80℃和90℃样品主成分差异较小。对100℃样品特征香气影响较大的物质主要包括2-羟基-3,4-二甲基-2-环戊烯-1-酮、5-羟甲基糠醛、2-吡咯甲醛等。(4)嗅香评价分析发现100℃样品醇厚感较强,嗅觉层次丰富,焦甜香明显,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