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学者被撤销论文在国际上的总体位置与严重程度。【方法】从国际网站RetractionWatch上搜集与统计撤销论文公告数的有关情况,从作者类型、国别、期刊、撤销论文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另外分析了各发文大国撤销论文数与万篇发文量的相关性及二者比值(定义为撤销发文比,RPR)。【结果】在撤销论文公告数量中,美国高居榜首,中国居第2位,各国发文数与撤销论文数相关系数达0.968(P<0.001)。各发文大国RPR均数为1.60,排在前3位的为荷兰、印度和美国,我国排第11位。从撤销论文原因看,前5位分别为图像造假、抄袭剽窃、重复发表、数据造假和结果不可重复。涉及期刊较多,知名期刊的撤销论文数比普通期刊多。【结论】因被撤销论文多为造假或错误论文,影响巨大且久远,所以期刊界必须提高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意识与能力,并与政府部门、科学共同体等一起共同构建好集防范与惩治为一体的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与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为有效防控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发生,为科技期刊编辑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指导,亦为相关部门辨识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简明、全面、一致、准确和实用的原则,设计针对期刊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2种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调查回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严格界定和划分学术不端、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梳理15种学术不端、9种学术不当和10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具体表现;总结6种学术不端、5种学术不当和5种学术失当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引发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制度和环境因素以及调查对象对我国相关文件政策的认知情况;总结15种期刊编辑人员和8种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对策;确定20%的文字复制比是目前编辑部普遍容许的最高复制比。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对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应采取退稿和撤稿等严厉措施,同时应尽量减少学术不当和学术失当行为。【结论】 在处理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要减少研究人员不懂学术规范而引起的学术不端边缘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倩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2):147-86
【目的】 分析医药学论文方法论部分重合现象的具体类型,探讨处理方法,指导作者规范写作和提高科研诚信意识。【方法】 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期刊投稿中方法论部分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其是否属于学术不端的界定方法,并提出处理建议。【结果】 部分方法论重合的案例属于引文不规范等技术性学术失范问题,部分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部分属于对公知公用方法的合理描述。【结论】 方法论重合现象有多种表现,应根据文章内容,采取专家判断模式与计算机审查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判断模式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建立由各行业学科专家和资深编辑组成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学术不端疑难案例数据库,以便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与监管。利用新媒体手段,以附件二维码的形式,对方法论具体步骤进行说明,有利于学术传播。  相似文献   

4.
褚敬申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78-926
【目的】 探讨学术不端系统查重过程中的人机协作及优化策略。 【方法】 采用AMLC、PSDS检测医学论文,筛选查重系统中可有效提示学术不端的参数及报告,以明确人机协作任务及优化流程。 【结果】 AMLC复制比存在假超限现象,但其全文对照报告提示的数据重复,对判定低复制比的研究型论文学术不端有较大参考价值;PSDS全文报告及参数未能提供有效参考。故人机协作的任务在于排除误判及查找低复制比的学术不端论文。AMLC检测提示复制比超限时,可快速浏览全文(标明引文)报告以排除假超限;对于复制比正常的研究型论文,需核查AMLC全文对照报告提示的数据重复。 【结论】 分析查重系统的提示特点,筛查有效提示学术不端的参数,可明确人机协工作任务,指导、优化人机协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被撤销医学论文中数据学术不端类型及其行为特征,提出相应建议,为识别和防范此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中1902篇被撤销医学论文作为数据源,分析论文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总结医学论文数据学术不端的常见类型和行为特征,从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出版单位、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2005年以后因数据问题被撤销的医学论文数量呈较快增长趋势,并在国家/地区分布上呈集中趋势(54.47%分布于美国、日本、中国);伪造数据、存疑数据、错误数据、不可靠数据、重复数据、剽窃数据等是被撤稿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数据伪造、数据剽窃、数据篡改3种类型,其呈现方式多样且行为特征各异,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助于科学辨识、防范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作者主动把好“源头关”,自觉接受诚信监督;作者单位履行科研诚信建设主体责任;期刊出版单位提高数据存疑意识,强化数据和统计学审查,建立多技术协同防范机制;多部门主动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以有效遏制数据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创办国际数据期刊的重要意义与实践途径,以期为我国数据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Big Earth Data的创办和出版实践,阐述创办国际数据期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梳理数据期刊出版政策框架,分析数据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Big Earth Data顺应全球科学数据共享的大趋势创办国际化数据期刊。目前Big Earth Data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论文投审稿流程,并在数据存储、数据论文标准与格式、同行评议和作者权益管理4个方面制定了数据论文出版政策。【结论】 建设国际数据期刊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科学数据的共享与传播。相关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国内科技期刊应重视数据共享与出版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加快推进我国数据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相关主管单位、期刊编辑部、作者等应对代写代发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欺骗期刊作者的行为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调查研究、网络搜索引擎、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欺骗期刊作者的危害,提出应对的策略。【结果】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期刊欺骗作者的危害性极大,对此,相关主管单位应加强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公司应严格自律;一些有影响力的学会或科研院所等可发起建立集约化的投审稿平台;期刊编辑部需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宣传;作者应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提高检索能力,避免上当受骗。【结论】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乱象共同关注并合力打击,以匡正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保护读者、作者、期刊等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欺诈引用案例,帮助编辑部判断欺诈引用这一不当引用行为,并给出有针对性的编辑工作建议。【方法】 以国内两种SCI英文期刊遭遇的欺诈引用为例,详细分析案例,评论编辑部采取的措施,从责任伦理的角度探讨欺诈引用这一学术不端行为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最后针对编辑部和编辑个人分别给出工作建议。【结果】 欺诈引用的实施较为隐蔽,编辑部一般难以发现,相关案例因而也较难收集;出现欺诈引用案例后,编辑部会根据欺诈引用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损害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通常保持谨慎态度,并尽量内部消化处理。【结论】 参考文献引用本属作者“自留地”,引文动机本就有一定复杂性,激励措施和评奖评优等利益因素导致学术不端问题频繁发生,防范、治理欺诈引用问题需要作者、期刊和编辑共同努力,履行好各自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科技论文图表数据中的学术不端基本类型和表现特征,探讨期刊编辑部的具体识别和防范措施。【方法】 以PubPeer网站和相关文献中的真实事件为调研样例,总结图表数据学术不端的类型和表现特征,针对以上类型提出对应的甄别和防范措施。【结果】 图表数据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分为图表数据伪造、剽窃和篡改三种类型。编辑可通过重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结果分析、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图片以及利用统计学方法检查表格数据来甄别图表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结论】 期刊编辑部应加强以下措施来防范图表数据学术不端: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在编辑加工环节制定详细的图片处理声明,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核查不同修改稿中的数据更改。此外,期刊编辑部还应建立完备的学术不端处理机制并积极推动同领域期刊共享诚信档案,共同推进和谐学术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实施情况,为期刊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编辑部邮箱及江苏省期刊QQ群等发放并回收问卷。【结果】共发放47份问卷,回收39份,问卷回收率为82.97%。39种期刊均制订了相关制度,在收稿、送审等环节均采取了相应防范措施,但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建立同学科期刊信息通报制度、开展多次查重以及联用搜索引擎进一步查重的期刊比例较低,且相关惩罚措施力度尚不够大。【结论】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在制度建设、查重方式及惩戒措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方面,期刊间应互相借鉴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及期刊学(协)会亦可适当加以督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要求及其对策,提出适合我国期刊的初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方法】 分析现行同行评议模式,从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角度分析各个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出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流程。 【结果】 同行评议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可以采取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效监督学术不端问题,避免人情稿、关系稿,也可以加大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监督力度,使评议模式透明化、公开化。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时暂不透露评审专家和作者信息,仅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然后逐步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断完善开放同行评议制度,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结论】 在科技期刊繁荣的背景下,改革同行评议模式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并试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以便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净化学术信息提供一些帮助。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间被撤销的论文和相关数据,了解撤销论文的一些特征,以及了解其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结果 撤销论文是为了降低由学术不端行为或诚实性错误引起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处理方式,被国内外出版界普遍采用。但是,现实情况与最初的设想不一样,每年被撤销的论文还在不断增长,借鉴国内外针对撤销论文产生的一些争议性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关于撤销论文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疑问和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自己认为有效的建议。结论 撤销论文对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意义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地终审会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效果。【方法】2015年4–6月,在总结《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8年来异地终审会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既往文献,比较异地终审会与本地终审会的差异,以及异地终审会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方面的优势。【结果】与本地终审会相比,异地终审会专家学科知识涵盖更全面,可减小审稿的地域局限性;减轻本地编委终审压力,调动异地编委审稿积极性;更加强了编辑部与编委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高了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论】异地终审会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国外出版后同行评议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为国内学术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了解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价值、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提出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结果】国内科技期刊应积极试行开放评议,树立出版后评议意识;建立期刊论坛等同行评议平台,为出版后评议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完善的编辑政策和评议认证制度,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提供制度保障。【结论】 随着数字出版和开放评议的不断发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趋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学术期刊网络首发论文出版后的撤稿及更正状况,以及问题论文撤回过程中《中国知网网络出版文献出版状态变更与内容更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执行情况。 【方法】 首先,检索CNKI平台2017—2019年带有“撤回”标记的网络首发论文的撤回声明;其次,下载撤回声明并编码保存,将撤回论文的目录导出至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9进行相关统计,将撤稿声明的文本导入到质性研究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2 Plus进行原因分类;最后,对网络首发撤稿论文的学科分布、来源期刊、撤回原因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CNKI共撤回网络首发论文389篇,其中“撤回”论文310篇,“撤稿”论文74篇,“勘误”论文5篇;有明确撤回原因的论文有278篇,占比为71.47%,111篇没有说明撤回原因,占比为28.53%;因学术不端、署名问题、出版管理、质量控制、其他等原因撤回的论文分别为32、25、82、118、21篇。 【结论】 网络首发论文撤回率偏高(389/182654,0.21%),《规范》执行率偏低(6/389,1.54%);撤稿原因不明确、不具体,且存在故意遮掩学术不端事实的现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和数字化出版平台应进一步规范网络首发论文的流程管理和内容审核,增强撤回原因的透明性、撤回声明的易见性和撤回过程的可回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的案例分析,总结其经验和特点,以此为借鉴,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问题,形成最佳实践。【结果】围绕同行评议的三方主体——审稿人、编辑、作者,详细阐述各自的最佳实践。审稿人、编辑、作者这三方主体在同行评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每一方主体在评议前、评议过程中及评议完成后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完成一定的工作,以维护学术诚信,保证同行评议的科学、客观、公正。【结论】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建立在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详尽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期刊评审人危机的化解方法。【方法】 分析引起评审人危机的原因,并对认证、认定和激励评审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案。【结果】 科技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化解评审人危机:提高评审过程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将评审报告标注DOI号,使其变成可被引用的文献,并与评审人的ORCID关联;借鉴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的认证、认定和激励机制,构建期刊同行评审工作认证平台,对评审工作进行认证和记录关联;对评审人工作的量和质进行评价和奖惩激励。【结论】 结合上述认证、认定和激励措施,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同行评审的弊端,避免学术欺诈和虚假评审问题;另一方面将允许有更多合格的研究人员自愿参与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再者,通过激励可以使评审人更快、更高效、更富信誉和建设性地进行评审,从而促进期刊和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解贺嘉  刘筱敏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27-1224
【目的】 探究预印本平台开放评议模式,以及它对预印本的影响,为我国预印本平台与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总结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的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开放评议活跃度和被评议预印本的特征。 【结果】 bioRxiv创建了透明评议服务,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组织的关联日益紧密。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平台合作为主导,遵循传统的较为严格、规范的评议模式;另一种是由科学共同体倡导和推动、较为宽松的交流性评议模式。前者更容易得到作者和期刊的信任,后者更充分发挥了科学共同体的力量。 【结论】 开放评议是预印本平台全新的、有意义的探索,标志着预印本平台已经由内容发布平台转变为开放交流平台,加快了学术出版速度,实现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可加强与预印本平台的交流合作,建立学术社群开展预印本评议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析期刊人如何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与逻辑推理法,阐述国际新型学术不端案例及现状,以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Ferroelectrics,and Frequency Control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两本国际期刊的编辑经验及Springer和CrossCheck为例,分析了国际期刊及相关机构对学术不端的预防措施,并提出建议。结果结果 通过学术不端现状研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从编辑角度分析,提出(1)建立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期刊人才队伍,(2)建立期刊人自己的监督培训机构,(3)建立相应的惩罚和案例处理机制,以有效预防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结论结论 通过期刊人才建设与素质的提高,可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