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以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和红内期裂殖子原虫重组蛋白为疫苗,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在Ⅰ期实验中,研究了两种重组蛋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其中,Ro 46-2717蛋白和Ro 46-2924蛋白分别由编码环子孢子(CS)蛋白及裂殖子表面抗原MSA-2的基因所衍生。这两种蛋白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于试验的疫苗在每0.5ml的悬液中分别含上述重组蛋白100μg,氢氧化铝425μg,硫柳汞50μg。33名18—55岁的无疟史的瑞士健康志愿者在4周内未接受其他活疫苗接种。将疫苗注射在志愿者三角肌内,左侧注射环  相似文献   

2.
由于目前尚不能断言在研的亚单位疟疾疫苗能否获得成功,而早期的研究又表明用减毒的子孢子接种动物和人可诱导出消除性的免疫应答,这使得很多研究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回到全虫疟疾疫苗上。打靶剔除疟原虫的某个基因可获得减毒的全虫疫苗,疟原虫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将促进这一研究工作。当子孢子对哺乳动物宿主具有侵袭性的时候,一组称为UIS的红前期基因转录上调,如果打靶剔除这类在红前期特异性转录的基因,可获得减毒的红前期疟原虫但不影响其红内期和蚊期阶段的生活史,研究者将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 NK65)UIS3基因作为打靶对象,U…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疟原虫的子孢子抗原(CS蛋白)和红内期抗原(TRAP、GBP、RESA、PMMSA、P(?)HSP-70、S抗原、FIRA等)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其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并对疟原虫入侵肝细胞、红细胞的机制作了简要介绍。从这些已知结构的抗原分子中寻找出能诱导宿主保护性免疫力的表位,将这些表位重组制成了杂交多肽抗原,通过动物和人体的初步实验证实这些杂交多肽抗原是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子孢子在蚊虫唾腺中如何运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鼠疟原虫子孢子可由期特异性的CS启动子启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原理,运用滞时荧光显微镜,跟踪拍摄了标记GFP的子孢子在斯氏按蚊活体内和分离唾腺中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过去对疟疾的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孢子或红内期无性疟原虫。曾用配子虫苗对预防鸟类疟原虫的传播产生了有效的免疫力,但对无性的红内期则很少或无作用。最近已  相似文献   

6.
目前公认,有效的抗疟疫苗应能抗疟原虫生活史各期的抗原,即子孢子抗原、无性红内期抗原以及配子体抗原。由于有效的子孢子疫苗很难百分之百杀灭蚊传子孢子,故不  相似文献   

7.
疟原虫在哺乳类宿主体内的发育是复杂的,不少研究认为子孢子表面与红内期原虫间无共同抗原。但本文证明,人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与红内期原虫具有共同抗原,此抗原并能刺激人体发生强免疫应答。作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用抗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泰国株(Kl)的单克隆抗体,测试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在22个单克隆抗体中,有一个(McAb5.1)与子孢子呈强阳性反应,其稀释滴度高达1:10~6;而且,其对子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目前有关对疟原虫感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的知识。鸟类、啮齿类、猴和人类都获得了对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作用。鸟类宿主对配子体的免疫结果抑制了配子体在蚊媒体内的发育。人体对疟原虫配子体的免疫,阻止蚊虫把疟原虫传播给其他易感者,因而起到间接预防疟疾的作用。子孢子的免疫作用对子孢子的攻击有短暂的预防作用,但对红内期则无预防作用。用从人工培养的鸟细胞内获得的红外期疟原虫免疫鸟和哺乳动物宿主,取得了一些成功。最重要的进展是将新鲜的红内期裂殖子或将由红内期疟原虫制备的无活力的冻干抗原接种猴体后,猴宿主对猴疟或人疟产生了免疫作用。适于作人疟疫苗的抗原制备的发展有赖于疟原虫体外培养系统的发展,它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疟原虫。本文还对努力培养孢子增殖环、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疟原虫以及应用这些疟原虫作疫苗接种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子孢子经传染蚊注入人体后,几分钟内侵入肝细胞,尔后几天内增殖为成千上万个能感染红细胞的裂殖子。尽管对子孢子和疟原虫的肝组织期有了一定认识,但仍不了解其到达肝脏并进入肝细胞的机制。最近的研究表明环子孢子蛋白(CS)可结合到肝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s)上。本文作者就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对于子孢子入侵的意义作了简要综述。 肝细胞被子孢子感染的速度及选择性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恶性疟原虫KI-14基因及环子孢子蛋白(CS)基因而设计合成2对寡核苷酸引物(5′-CGCTACATATGCTAGTTGCCA-GAC-3′,5′-CGTGTACCATACATCCTAC-CAAC-3′及5′-CAACCAGGGGATGGTA-ATCCT-3′,5′-AGTTACACTACTTGGGG-  相似文献   

11.
广西凭祥一株食蟹猴疟原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 1991年 10月在中越边境广西凭祥购买的 1只野生食蟹猴 ( M4 )体内发现的疟原虫。方法 :将疟原虫血传给健康的切脾熊猴 ( M6) ,在猴体内的疟原虫配子体在 64个 /10 0 WBC时 ,给大劣按蚊叮咬感染 ,确定孢子增殖期 ,当蚊唾腺发现子孢子时 ,阳性蚊叮咬健康的熊猴 ( M5)后第 8d开始采血观察 ,确定红前期的时间。血内发现疟原虫后开始每 4 h采血 1次的定时观察 ,确定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及红内期各期疟原虫形态特征。结果 :该株猴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为 11d,红前期为 8d,红内期的裂体增殖周期为 4 8h。早晚期滋养体与人间日疟原虫形态相似 ,被晚期滋养体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 ,阿米巴样活动明显 ,可见薛氏小点 ,成熟的裂殖体内通常可见裂殖子 10— 15个。结论 :试验结果证实 ,该株猴疟原虫为食蟹猴疟原虫并定名为 CVH株 ( Plasmodiumcynomolgi CVH)。  相似文献   

12.
蚊唾液腺是疟原虫子孢子从卵囊释放后的靶器官。子孢子从卵囊中逸出时表面覆盖着高浓度的环子孢子 (CS)蛋白 ,而所有种属疟原虫的CS蛋白其结构都是相似的。该蛋白中部具有种属特异性重复区 ;两端为高度保守的氨基酸伸展区 ,分别为 :N 端重复序列 (Ⅰ区 )和C 端细胞黏附序列。有资料显示 :CS蛋白能结合到蚊的唾液腺 ,但不能结合到其他开口于循环血淋巴的器官 ,如蚊胃、卵巢和马氏管等。为了检测CS蛋白与唾液腺的结合是否与子孢子入侵唾液腺有关 ,进行了本项实验。以CS蛋白 (恶性疟原虫CS序列的重组蛋白 )和抑制性N 端肽段 (为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13.
广西凭一株食蟹猴疟原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991年10月在中越边境广西凭祥购买的1只野生食蟹猴(M4)体内发现的疟原虫。方法:将疟原虫血传给健康的切脾熊(M6),在猴体内的疟原虫配子体在64个/100WBC时,在劣按蚊叮咬感染,确定孢子增殖期,当蚊唾腺发育子孢子时,阳性蚊叮咬健康的熊猴(M5)后第8天开始采血观察,确定红前期的时间。血内发现疟原虫后开始每4h采血1次的定时观察,确定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及红内期各期疟原虫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八十年代初、中期以来,对环子孢子(CS)蛋白诱生的体液免疫作用作了大量研究,致使人们应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新技术,拓宽了视野。注意到由CS蛋白和非CS蛋白等诱生的细胞免疫在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本文为1989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红前期疫苗展望”讨论会上有关论文的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子孢子在蚊虫唾腺中如何运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鼠疟原虫子孢子可由期特异性的CS启动子启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原理,运用滞时荧光显微镜,跟踪拍摄了标记GFP的子孢子在斯氏按蚊活体内和分离唾腺中的运动过程。观察结果显示,子孢子主要侵袭蚊虫唾腺泡外叶远端,在穿过基底层和腺细胞后,聚集于腺细胞外的腺泡腔中,腺泡腔直接与腺泡内管相连。在腺泡腔中,大部分子孢子聚集成球形,其他约25%的子孢子处于运动状态。其中,绝大多数进行来回运动、也有一些为圈状运动、很少有子孢子向前运动。尽管被感染蚊虫的腺泡腔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保有的食蟹猴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及株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虫株具有下列特征。红外期:形态不规则,第7天胞质内出现液泡、分叶,第8天成熟,同一天末即可在外周血内找到原虫。复发率为62.5%。红内期:喜入侵晚期网织红细胞(Ⅳ期),血传感染持续期可长达7年以上。孢子增殖期:在大劣按蚊、斯氏按蚊及雷氏按蚊体内都能完成孢子增殖:在雷氏按蚊体内发育不良,胃壁上黑孢子形成率可高达42.3%;在大劣按蚊体内,卵囊圆形或椭圆,其最大径未超过60μm者:子孢子最早可于7.5天进腺。根据上述特点,与该疟原虫的各株进行比较,初步认为本虫株可能属于柬埔寨株。  相似文献   

17.
蚊唾液腺是疟原虫子孢子从卵囊释放后的靶器官。子孢子从卵囊中逸出时表面覆盖着高浓度的环子孢子(CS)蛋白,而所有种属疟原虫的CS蛋白其结构都是相似的。该蛋白中部具有种属特异性重复区;两端为高度保守的氨基酸伸展区,分别为:N-端重复序列(Ⅰ区)和C-端细胞黏附序列。有资料显示:CS蛋白能结合到蚊的唾液腺,但不能结合到其他开口于循环血淋巴的器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体外观察了抗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单克隆抗体2F2,NVS3和2E10以及抗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单克隆抗体4B2,8E3对日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入肝癌细胞以及侵入后的进一步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斑须按蚊体内柏氏疟原子虫孢子的感染能力。方法 收集并计数感染后不同时间蚊唾液腺内子孢子数;收集感染后第20天蚊胃部、体腔和唾液腺内的子孢子及感染后第34天唾液腺内的子孢子,按不同的子孢子量分组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检查各实验组小鼠疟原虫感染状况。结果 1.感染后第14天,在唾液腺内发现子孢子。子孢子的密度在第20天出现一小峰,第30天达高峰,而后迅速下降。2.经尾静脉注入30个子孢子即可在小鼠体内检出红内期疟原虫。3.唾液腺及体腔内的子孢子均可使小鼠感染疟疾。4.感染后第34天唾液腺内的子孢子未能使小鼠感染疟疾。结论 不同发育时期唾液内的子孢子感染力具有差异,成熟囊合子内的子孢子尚需进一步分化、成熟才能获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20.
抗疟原虫环子孢子(CS)蛋白重复区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被动转移给小鼠和猴,能抵抗子孢子诱导的疟疾。以伯氏疟原虫蛋白重复区为主要结构的合成肽和重组蛋白疫苗在实验动物亦显示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为此,作者设计了恶性疟原虫的CS蛋白疫苗:含有B细胞表位的CS蛋白重复区(R32)T辅助细胞表位的流感病毒A非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