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CT增强扫描时快速注入大剂量造影剂所导致的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具有造影剂副反应高危因素人群中产生的副反应更为严重。非离子型造影剂的问世是碘造影剂发展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它可降低造影剂的渗透性、电离性及化学毒性。本文目的对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相似文献   

2.
在CT增强扫描中所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离子型造影剂,后者一旦出现副反应其严重程度也较轻。现就应用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CT扫描中为了显示某些病灶,需要注射造影剂进行强化扫描,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与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本人从事CT工作十年来,强化扫描病例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离子型造影剂如复方泛影葡胺,安其格纳芬,少数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如优维显、欧乃派克。其中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增强扫描3500多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增强扫描400多例,均采用快速  相似文献   

4.
我院在CT增强扫描时,除使用少量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外,大部分应用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离子型造影剂价格低廉,符合我地区情况,易于患者接受。但因为静脉注射时的速度快,碘剂浓度高、剂量大。又由于个体差异,有极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可能会发生轻、中、重度不同的过敏反应,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和抢救措施,发生意外也是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离子型造影剂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注射速度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注射速度与低速度注射所产生的副反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离子型造影剂 32 83例 ,非离子型造影剂 2 6 88例常规注射速度注射和非离子型造影剂 1984例低速度注射 ,统计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与结论  (1)离子型造影剂比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高 ,副反应程度也是离子型造影剂较非离子型造影剂严重。 (2 )常规注射速度注射较低速度注射的副反应发生率高 ,低速度注射副反应程度更加轻微。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螺旋CT机的普及应用,造影剂已成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必不可少的诊断性药物,但造影剂的副反应仍困扰着影像工作者。众所周知全身疾病由于各个部位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的密度差,使用造影剂后它们的吸收率大不相同。对放射科医生判断病变的定性、定位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帮助。CT增强扫描时选择造影剂及其副反应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们的重视。日前造影剂已由离子型发展到非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只有低渗透毒性、低化学毒性、低神经毒性等优点,与离子型比较其安全性增加了10倍。现将我院200例CT增强扫描时发生7例副反应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及其市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根据含碘造影剂的市场变化,探讨造影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材料和方法:(1)上海市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上海医院用药分析系统》所提供的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从1994年 ̄1998年的用量变化数据;(2)挪威奈科明制药有限公司的非离子型(1994年 ̄1998年)和离子型(1996年和1998年)造影剂用量调查和统计。结合放射学文献中的统计资料和有关观点,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临床使用造影剂的用量日渐增多,尤其是非离子造影剂用量上升更为明显。上海市用量从1994年的923520.5g碘增长至1998年的2487265.1g碘。而晨离子造影剂所占比例升高,上升原因可能为医生和患者认为使用非离子造影剂更为安全。结论:造影剂的使用量及检查患者人数在不断的上升。相对来说,非离子造影剂应用较为安全与舒适。越来越多的高  相似文献   

8.
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中预防毒副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离子型造影剂加入地塞米松在CT增强中预防或减少过敏及毒副反应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80例患者中观察组 1860例用离子型造影剂加入地塞米松 ,两药混均后经肘静脉注入进行CT扫描。结果  2组结果表明 ,过敏及毒副反应发生率轻度反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 3 .1%,中度反应率对照组 1.4%,观察组 0 .5 %。结论 离子型造影加地塞米松在CT增强的应用中预防或减少过敏及毒副反应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临床应用任德玲曲萍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266011碘造影剂对人体的毒副反应的性质、程度及发生率主要是由造影剂的高渗性、化学毒性及电荷3个因素决定的。高渗造影剂最高渗透压可超过血液张力的8倍,静脉内快速注入大剂量时会引起血细胞变形...  相似文献   

10.
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在头颈部血管DSA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脑血管造影方法中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ICM和NICM)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技术等因素与造影剂不良反应(ADRs)发生率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61例分别行IVDSA(外围法,中心法和选择法)和IADSA(非选择法和选择法)共459例次造影,注射造影剂976次,12例分别同时行IVDSA外围法和中心法或IADSA非选择法和选择法,应用ICM165例(63.21%),NICM96例(36.79%)。IVDSA37例次全部用ICM,IADSA422例次用ICM199例次,NICM223例次。结果:本组ADRs发生率11.11%(29/261),ICM为15.15%(25/165),NICM为4.16%(4/96),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中重度反应12例均见于经动脉注射(7例为选择性动脉注射)且经造影证实有脑内病变。结论:IADSA选择法,尤其椎动脉造影且术前已明确某些脑内病变,选用NICM可明显降低ADRs发生率,合理选用ICM可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含碘造影剂是目前常规X线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最常用的造影剂 ,CT增强扫描和绝大多数介入治疗操作也都需要使用含碘造影剂。一般认为 ,含碘造影剂的安全系数较高 ,毒副反应发生率低 ,特别是在新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以后 ,有关碘剂毒副反应的报道大大减少。尽管如此 ,使用含碘造影剂仍然存在一定风险 ,如最近报道 ,一般患者对离子型含碘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为 0 1%~ 0 2 % ,对非离子型含碘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为 0 16‰ ,其它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约 0 5‰~ 2‰ ;当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 ,使用含碘造影剂做…  相似文献   

12.
非离子型与离子型碘对比剂的临床安全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外对非离子型对比剂与离子型对比剂不同程度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指出非离子低渗性对比剂的安全性受益是有限的。在临床选择使用对比剂类型时,对于有诱导对比剂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选用非离子型低渗性对比剂是受益最大的,而对于无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价格-效益比是选用对比剂类型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非离子型造影剂致肾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非离子型造影剂导致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接受非离子型造影剂检查者的血肌酐变化以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的情况.结果: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无合并症者无1例发生造影剂肾病;合并糖尿病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5%;合并高血压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9.4%;肿瘤局部化疗发生率高达17.0%.结论: 非离子型造影剂仍有一定肾毒性,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局部化疗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88年—1990年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下肢静脉造影90例病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观察了两种造影剂的副反应、反应情况、程度和片子显影质量,并作了比较。讨论了副反应的原因及分类(即特异质反应与物理化学反应)。由于非离子型造影剂价格较高,考虑到效用/价格比例的原则,参照国内近年召开的非离子型造影剂临床试用研讨会关于非离子型造影剂选用原则建议,对四肢血管造影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造影剂副作用的预防:联合使用非那根和地塞米松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非那根降低离子型造影剂的副作用。材料和方法:随机将400 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使用造影剂前1 ~2 小时静脉注射10 mg 地塞米松及肌肉注射非那根50 m g ,另一组不给预防药。结果:预防用药组造影剂总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1 % ,对照组为19.5 % 。对照组打喷嚏、恶心/ 呕吐、口干/ 咽喉搔痒感及皮肤潮红/ 荨麻疹的发生率分别为8.5 % ,12.5 % ,13.5 % 和12 % ,而预防用药组分别是3 % ,4 % ,7.5 % 和3.5 % 。结论: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非那根能明显降低患者对离子型造影剂的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造影剂在放射科特殊检查中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阳性含碘造影剂应用更为普遍,尤其在CT增强检查及介入诊疗过程中不仅应用普遍,而且应用剂量特别大。离子型造影剂虽经过反复改进和提高,但由于近些年来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出现和推广,其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更加上厂商的宣传及医务人员对安全性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非离子型造影剂应取代离子型造影剂。但非离子型造影剂昂贵  相似文献   

17.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支气管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支气管造影检查中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对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疑诊为支气管扩张的150例患者,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行支气管造影检查。结果支气管扩张98例,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狭窄7例,支气管扭曲移位6例,正常27例。非离子型与离子型造影剂的支气管显影结果相当,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支气管影像清晰,细小的支气管乃至肺泡都显影良好。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可用做支气管造影检查,支气管影像清晰,能够满足支气管病变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尽管科学和临床都证实非离子型对比剂比离子型对比剂的心血管、肾脏和全身性的副反应小。但是,对于非离子型对比剂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可能性从1988年起就一直争论不休。 在诊断性心导管操作中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应低于0.25%。回顾性试验分析表明,使用离子型对比剂的病人的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0.14%~0.15%,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发生率是0.18%。然而,在前瞻  相似文献   

19.
<正>CT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的剂量大,注射速度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我院为县级市医院,患者多为农民,他们常常由于费用而选择离子型对比剂。为此,我们统计2008年5月~2011年5月1 576例CT增强扫描病例,按照应用对比剂种类不同进行分组比较,观察离子型对比剂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为合理选用对比剂、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MR对比剂在MR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2005-09~2006-06行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用离子型对比剂(Gd-DTPA),B组28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Gd-DTPA-BMA)。用3.0TMR机行动态增强扫描。A、B两组的扫描参数相同。结果:56例均完成颈动脉动态增强扫描。两种对比剂的增强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比剂不良反应中,A组1例出现恶心,B组1例出现发热症状的轻微不良反应外,两种对比剂在使用的安全性上无差异。结论:两种对比剂的增强效果及使用安全性无明显差异,非离子型对比剂是MR血管造影动态增强较为理想的对比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