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衍生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2],对交往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艳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373-373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事、对物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反应。幼儿社会行为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和幼儿间的关系。社会行为表现好,社会交往就不受或少受阻碍,人际关系就会融洽,幼儿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大量信息,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反之,幼儿就不容易和他人进行友好交往,幼儿心理会产生极大压力,  相似文献   

3.
维护学生自尊心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我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感。自尊心无论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还是在教育过程中,都会对个人良好的认识、情感的形成以及教育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维护学生自尊心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1自尊心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1.1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相似文献   

4.
自我表露就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处于人格发展适应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适度的自我表露能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益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给家庭造成负担,更重要的是,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与问题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有些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生活时,仍按原来的方式进行交往,或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或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带着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在与人交…  相似文献   

6.
石兰 《大家健康》2009,(10):72-73
处事能力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往往与个人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以及家庭幸福。它与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若能说话得体,交往有度,待人有礼,处事得当,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66-1266
判别心理健康水平要根据五个方面的标准进行:(1)适应能力;(2)耐受力:是指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能力及抵抗能力;(3)控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人们在交往中应当遵循人际交往的有关准则,做到适度而有礼节;(5)康复力:是指个体在蒙受精神打击或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康复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院院长》2006,(15):78-78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是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他提出了3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3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动机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9.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沟通的过程 ,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而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影响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因素 ,阻碍了人们正常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流通。  作为大学生 ,他们的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具有不稳定性 ,情绪波动大、易冲动 ,思想行动较偏激。受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 ,增加了适应环境的难度 ,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相对而言 ,…  相似文献   

10.
温静 《大家健康》2010,(5):54-54
如果一个女孩爱错了人.或者陷入一种有点违背自己伦理观的情感体验。事后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那么多少有些自嘲和自我宽解的色彩,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过调查显示的更多是人们对阴差阳错的爱情的一种评论。  相似文献   

11.
论中师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们中师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下面就中师生自卑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加以分析和探讨。 1中师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德作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的实质是个体过低地评价自我价值,产生自我贬抑心理。自卑心强的学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处处低人一个头,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做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缺乏自信而轻易放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与他人交往,…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每天都在进行着人际交往。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有关人群交往并为其健康服务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更与其工作质量,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人际交  相似文献   

13.
周华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154-155
团体心理咨询(简称团体咨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心理咨询技术,它不但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障碍,而且在人际关系问题和人格重塑上有重要的作用。团体咨询是通过设置一个特殊的群体情境,使团体中的个体在相互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为个体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其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咨询方法。  相似文献   

14.
411名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培养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发展大学生成熟个性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关系。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校园生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良好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对20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预测效应;网络人际交往在网络交往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医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医学生个体与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医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现,有68%的新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32%的在校生对人际交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医学新生,进人大学后,他们不但要承受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还要面对陌生环境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  相似文献   

17.
概念 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Bandure提出,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换言之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就是指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机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理想,羡慕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左右逢源的人,并且很想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效果总是不大.很多人为此苦恼不已。其实出现与人交往不良的情况,大多是不太懂得人际交,庄技巧的缘故。下面介绍五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情商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体育教师的情商直接影响着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体育教师情商的自我了解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感迁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体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体育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高级情感,掌握调节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情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