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住的125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治愈120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变化快,病因复杂多样,及早诊断、手术治疗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绞窄性小肠梗阻形成原因、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57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3例,再次肠梗阻、吻合1:2瘘各1例,切口感染8例。结论:确诊或怀疑为绞窄肠梗阻,应在最短时间内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共治愈50例,治愈率达83.3%,另10例因ADRS、MODS、感染性休克死亡,死亡率为16.7%,术后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必须掌握适宜的手术时机,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增强围手术期严密监护措施,以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邓友松  赵福英 《重庆医学》2013,(29):3556-355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寻找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2例经手术证实的60岁以上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引起肠梗阻的病因中,肠粘连24例(38.7%),肿瘤18例(29.0%),腹外疝12例(19.3%),肠扭转4例(6.5%),其他原因4例(6.5%)。其中绞窄性肠梗阻10例(16.1%),术后有并发症28例(45.2%),死亡4例(6.5%)。结论围术期处理、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方式能降低老年急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王家文 《右江医学》2000,28(6):440-440
回顾分析绞窄性肠梗阻 2 2 1例的临床诊疗过程。重点讨论了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 ,手术特点及术中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提示绞窄性肠梗阻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老年晚期绞窄性肠梗阻围手术期处理洪德高,周宏,尹洪银(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关键词老年;肠梗阻;外科,手术我院外科自1984年5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老年性肠梗阻284例,其中晚期绞窄性肠梗阻66例,本文就老年晚期绞窄性肠梗阻围手术期处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57例纹窄性肠梗阻进行诊治分析,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57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治愈55例,治愈率96.5%。结论 临床上一旦考虑为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掌握手术时机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继发于腹部手术40例(86.9%),无腹部手术史6例(13.0%),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39例(84.8%),绞窄性肠梗阻7例(15.2%)。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或粘连带切断术26例,肠切除吻合术6例。短路术4例,小肠折叠排列术3例。绞窄性肠梗阻行肠切除吻合术5例,松解复位术2例。46例均治愈。结论:掌握手术时机、方法和加强术中、术后综合预防措施是提高治愈率、防止再粘连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黏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绞窄性肠梗阻7例,入院后即手术治疗,6例治愈,1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10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中低位肠梗阻90例治愈81例(治愈率90%),8例中转开腹治愈;高位肠梗阻15例,治愈4例(治愈率27%),1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均获治愈。高位肠梗阻与中低位两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黏连性肠梗阻中,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早手术,单纯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 总结分析2004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 治愈53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86 9%(53/61);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黄汝永 《大家健康》2016,(3):134-135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共治愈50例,治愈率达83.3%,另10例因ADRS、MODS、感染性休克死亡,死亡率为16.7%,术后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必须掌握适宜的手术时机,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增强围手术期严密监护措施,以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57例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6.27%明显低于对照组92.98%的比例,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分别均为13.73%,对照组分别为7.02%和8.77%,观察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梗阻进行治疗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发生绞窄之前,而一旦疑似为绞窄性肠梗阻或者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后一定要尽早进行手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闭袢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诊治的72例大肠癌合并闭袢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13例(18.06%),其中切口感染7例(9.72%),切口裂开3例次(4.17%),肺部感染5例次(6.94%)。平均住院时间48 d。随访65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31%(34/65)、32.31%(21/65)和16.92%(11/65)。结论提高对结肠癌合并闭袢性肠梗阻的认识,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加强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的术式,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肠梗阻的临床手术时机。方法:对82例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病<48 h行手术)6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3.12%),有2例患者出现肠绞窄坏死(3.12%);B组(发病>48 h行手术)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5.00%),有1例患者出现肠绞窄坏死(5.00%)。结论:早期诊断及在最佳治疗时间进行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肠梗阻预后、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并发症中以肠坏死的发生率最高51.3%,感染的发生率24.3%;死亡患者中以感染性休克为主(69.2%),以上情况肠坏死和感染性休克与同组其他的疾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绞窄性肠梗阻变化快,病情危重,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海阳 《河北医学》2004,10(2):140-142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年2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87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的45例(占51.7%),其余42例(占48.3%)均在剖腹探查时确诊;腹痛性质、压痛包块、腹水征、腹平片、B超、CT等是早期确诊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依据:87例病例治愈70例(占80.5%),死亡17例(死亡率为19.5%),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困难。应动态观察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正确把握手术时机。预防肠坏死发生。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和加强术后ICU监护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对从2004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4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治愈44例,死亡10例(其中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治疗10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阑尾周围脓肿行一期手术的治疗经验 ,探讨其手术可行性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0 6例阑尾周围脓肿行一期手术切除阑尾、脓肿引流的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愈率 1 0 0 %。切口甲级愈合 95例(89.6 % ) ,乙级愈合 4例 (3 .8% ) ,切口化脓经换药后二期缝合 7例 (6 .6 % ) ,术后早期不全肠梗阻 3例 ,无肠瘘、绞窄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一期手术治疗阑尾脓肿迅速有效、安全可靠。正确、细致地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有效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洪明  刘林 《四川医学》2012,33(3):523-524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分析。结果在86例肠梗阻患者中保守治疗59例(68.6%),手术治疗27例(31.4%),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3例(3.4%),死亡2例。结论保守治疗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十分重要,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者,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改善绞窄性肠梗阻预后,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在没有腹膜炎的情况下,把是否手术的临界点定为24h可能会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邸文军  高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466-3467
目的: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总结,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分析总结我院2009年—2013年经治的1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行疝松解还纳术,4例行束带松解术,1例行降结肠肿物切除+横结肠造瘘术。结果死亡2例,为老年患者,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损伤控制原则是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