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宏超 《中国油脂》2021,46(8):92-96
以巴西大豆为试验材料,模拟海上货轮舱内环境,对大豆热损伤粒率、霉变粒率、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和脂肪酸值进行测定,监测不同水分含量大豆在50 d模拟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水分含量越高,对豆堆温度的影响越大,进而对大豆的品质影响越大。当大豆水分含量小于等于12%时,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可长期安全储存;当水分含量为13%时,储存时间超过20 d后品质指标开始发生较明显变化;大豆水分含量大于等于14%时,短期内大豆各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不耐储存。高水分导致豆堆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大豆霉菌滋生,热损伤粒率、霉变粒率、脂肪酸值增加,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轻微下降。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阐述进口大豆海上运输过程中品质变化和客观评估经济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水分的糙米在低温(15℃)、准低温(20℃)和高温(30℃)下储存不同时期脂肪酸的变化及其与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工业化生产的糙米脂肪酸值较高,在储存期间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水分样品(水分含量18.5%);水分含量低于17.5%的样品,在六个月的储存期内,低温和准低温储存脂肪酸值的变化差别不大。但在储藏中样品的油酸含量显著增加,亚油酸含量减少,且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棕榈酸在高温下也呈递增的趋势。脂肪酸值与食用品质呈极显著相关,可以作为食用品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6 ℃条件下,不同水分含量(10%、12%、14%)大豆充氮气调(氮气浓度96%~98%)与常规贮藏60 d大豆品质指标和霉菌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充氮气调对抑制大豆发芽率下降,油脂酸值、过氧化值升高有一定效果。当大豆水分含量为10%,充氮对发芽率影响显著;当大豆水分含量为12%,充氮对发芽率、油脂过氧化值影响显著;当水分含量为14%,充氮对油脂过氧化值影响显著,对发芽率、油脂酸值影响极显著。充氮对大豆粗脂肪含量、霉菌菌落总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优质大豆为原料,通过35 d的短期储存实验,考察了不同储存水分(10.58%、15.23%、20.17%)和储存温度(20℃、25℃、30℃)对大豆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霉菌总数、大豆油脂品质和脱脂豆粕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储存温度和储存水分下储存35 d后,大豆中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不发生明显变化;但高温、高水分储存条件极易使大豆发生霉变,霉菌总数快速增加,最高达到1.09×105CUF/g;大豆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明显升高,最高分别达到5.21mgKOH/g和3.70 mmol/k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稍有降低,降低幅度最大为5.01%;脱脂豆粕的KOH蛋白质溶解度明显降低,可以从最高的90.03%下降至最低的59.72%。  相似文献   

5.
储存水分、温度和真菌生长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豆储存过程中水分、温度和真菌生长对其品质的影响。采用11.2%、11.8%、12.7%、13.9%和14.7%水分的大豆,分别置于10、15、20、25、30、35℃下模拟储存,周期180 d,检测储存真菌、发芽率和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豆储存中,真菌生长受储存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水分是决定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影响真菌生长速度。真菌生长临界水分(11.8%左右)以下储存,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值主要受温度的影响,20℃以下低温储存能维持较高的发芽率,30℃以上储存会加剧脂肪酸值升高。真菌生长临界水分以上储存,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值受真菌生长和温度协同作用的影响,大豆储存水分越高,真菌生长越快,即使低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的判定我国大豆储存过程中的品质,采用两种模拟储存试验的方式,对大豆储存过程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采集有代表性样品,通过分析测试以及汇总验证,确定了大豆储存品质判定的主要指标,即水分、脂肪酸值和蛋白质溶解比率以及限量值。这不仅能正确的判定大豆储藏过程品质变化,也能满足大豆储藏过程快速检测的需要。同样也有利于指导国家、地方大豆储备库轮换的判定,使其在我国仓储大豆的轮换和仓储企业的规范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初始水分(5%、9%、12%、18%)的玉米胚在25℃、4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进行储存,取不同储存时间的玉米胚样品检测其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及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并提取玉米毛油检测其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及AFB1含量,研究储存条件对玉米胚及其毛油中AFB1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d的储存时间内,初始水分为5%和9%的玉米胚及其毛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和AFB1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毛油酸值(KOH)分别增加了1.31 mg/g和3.60 mg/g;初始水分为12%和18%的玉米胚,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5.05个百分点和6.09个百分点,毛油酸值(KOH)分别增加了25.89 mg/g和61.69 mg/g,色泽明显加深,玉米胚及其毛油中AFB1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30 d时,玉米胚中AFB1含量分别达到3.192μg/kg和7.528μg/kg,对应的毛油中AFB1含量分别达到1.134μg/kg和2.128μg/kg。但所有玉米胚样品及其毛油样品中AFB1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20μg/kg)。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我国3个储粮生态区的大豆存储质量变化周期,指导不同储粮生态区大豆保质技术措施,收集了相关储存库点2014—2016年大豆品质数据,考察了大豆储存过程中粗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的变化,分析了大豆品质指标与粗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区域储存温度对大豆粗脂肪酸值影响较为明显,对蛋白质溶解比率影响较弱;在第五区中温高湿区储存大豆,其粗脂肪酸值增长与损伤粒、热损伤粒的增加及储存时间的延长有一定关系,蛋白质溶解比率与热损伤粒有一定的关系。综上,合理控制大豆的损伤粒、热损伤粒比例,对于控制其粗脂肪酸值和蛋白质溶解比率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通过在浅圆仓安装冷风机组,对度夏的大豆进行温度控制,同时对大豆的水分和储存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冷风机控温作业模式达到了理想的控温效果,仓温和粮堆表层温度在夏季高温季节控制在25℃以下且变化平缓,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控温仓粮面的大豆水分含量下降幅度略高于常规仓;两个仓粗脂肪酸值和蛋白...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同一品种大豆,在20℃下储藏。研究大豆在散装、布袋包装、PE包装、PVC包装这4种条件下大豆的水分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脂肪氧化酶酶活,油脂酸值在储藏期内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VC包装条件下的大豆品质最佳,此包装的大豆水分含量较稳定,水分活度低水解反应缓慢;能够延缓大豆品质的劣变。且PVC包装下的大豆游离脂肪酸、油脂酸值含量最小,脂肪氧化酶酶活性最低,对于保持大豆储藏品质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次是PE包装大豆品质较好,散装大豆品质最差。布袋包装大豆略优于散装大豆,但远远不如PVC包装和PE包装的大豆品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核桃仁炒制前后的品质差异.方法 收集我国7个核桃主产区的核桃样品,进行外观性状评价,并采用清炒法制备生、炒核桃仁.参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核桃仁的水分、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其品质差异性.结果 生品中水分含量为3.89%~5.0...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4种典型的木本油料沙漠果、碧根果、甜杏仁和巴旦木为原料,测定了4种木本油料种仁的粗脂肪含量、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以及4种油脂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结果表明:4种油料种仁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为40. 67%~69. 29%;巴旦木油、碧根果油和甜杏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90%以上,沙漠果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 85%; 4种油脂的脂肪酸均以油酸为主(48. 04%~80. 16%);巴旦木油、碧根果油和甜杏仁油以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为主,含量为69. 88%~75. 50%,沙漠果油以二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为主,含量为48. 50%; 4种油脂甘三酯均以OOO最多,碳原子当量中均以ECN48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内蒙古包头市草原戈壁短尾羊肉的营养品质,选取12 只6 月龄草原戈壁短尾羊,宰后分别取股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背最长肌,进行理化指标、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草原戈壁短尾羊肉pH24 h为5.66左右,水分含量达70.47%,粗脂肪含量为7.37%,粗蛋白含量达21.43%,矿物质含量为3.00%;骨骼肌脂肪酸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C6:0、C10:0、C16:1、C22:0;在测定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中背最长肌苏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5),肱三头肌中的含量介于二者之间,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在3 个部位中差异不显著;共检测了钾、钙、钠、镁、铜、锌、铁、锰8 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除钾元素以外,其他元素在3 个部位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18种大豆种子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种大豆种子蛋白质和氨基酸、总脂肪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横山老黑豆和神木连枷条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山西地区的汾豆79氨基酸含量最高,东北地区的吉育82的总脂肪含量最高;GC-MS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在70%以上,其中子洲小黑豆、靖边黑豆和晋豆19所提取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筛选更适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以317份不同品种的大豆为原料,开展了大豆样品粉碎粒度的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近红外研究,以期建立大豆品质检测方法。方法 45份大豆粉碎样品经不同的过筛处理,对剩余的272份大豆样品在最优的粉碎粒度下建模分析。结果大豆粉碎过60目建模效果最好,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9和0.939;剩余272份大豆样品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为0.909,粗脂肪含量的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为0.918,外部验证蛋白质和粗脂肪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4和0.911。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大豆品质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用中筋粉在常温(25℃),不同湿度(50%、65%、80%)条件下储存过程中面粉中水分含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脂肪酸值等指标及其制作面团的酸度和馒头的感官品质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湿度80%条件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面粉水分含量变化显著(p<0.05)。同一储藏时间,湿度越高,面筋含量越低。不同湿度(50%、65%、80%)条件下,面粉中的脂肪酸值都随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湿度(50%、65%、80%)储存过程的面粉制作的发酵面团的酸度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制作馒头的感官评分呈现下降的趋势(p<0.05)。面粉在不同湿度(50%、65%、80%)储存过程中,储存30 d的面粉,醒发后面团酸度都显著下降(p<0.05);继续延长储存期,在湿度50%下的面粉制作的面团酸度有回升,但不超过原始的面团酸度,随储存湿度提高面团酸度增加明显;感官评分表明,储存环境湿度越高,面粉制作的馒头品质下降越快,湿度80%储存60 d后的面粉制成的馒头口感差。湿度50%存放120 d仍可用于加工馒头。结论:面粉储存过程中,湿度越大,面粉品质下降越快,进而影响到所制作的馒头品质。  相似文献   

17.
A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two storage years (2011–12 and 2013–14)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grain quality while storing 12% moisture content (m.c., wet basis) canola seeds in silo bags under Canadian Prairie conditions. Canola seeds were stored in three silo bags (67 tonnes per bag) and unloaded at three different times (one bag at a time) which represent 20 weeks of storage (unloaded in late winter), 28 weeks of storage (unloaded in spring) and 40 weeks of storage (unloaded after summer storage). Canola seed quality parameters (germination, free fatty acid value (FAV), and moisture content), and intergranular composition (CO2 and O2 level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silo bags were analysed every two weeks. Temperature of canola seeds at various locations in the silo bag was recorded every 30 min. The germination of canola seeds at most parts of the silo bags stayed above a safe level up to late winter (20 weeks of storage). At the top layer of the silo bags, germination of canola seeds decreased to below 30% during summer storage (after 40 weeks of storage). Moisture content of canola seeds increased at the top layer in both storage years. The FAV values remained at safe levels until 20 weeks of storage, and increased more than two times the initial values after summer storage. The commercial grades after first, second and third unloading (after 20, 28 and 40 weeks of storage) were Grade 1, Grade 2 and Feed Grade, respectively, in year 1. Whereas for year 2, these were Grade 1, Grade 1 and Grade 2 after first, second and third unloading, respectively. The grain quality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grad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bient temperature had a major role in quality of canola during storage.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新收获的国产大豆在后熟期间油脂的粗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来探究后熟期间大豆籽粒中脂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度过后熟期则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从初始的19.25%升高至21.30%,在30 d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为上升趋势,且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与大豆油脂肪酸的比值呈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后熟期间大豆籽粒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升高,对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