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乙醇溶为溶剂,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提取漏芦花中总黄酮的工艺
条件。方法: 在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等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
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 模式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
70℃、料液比24.98、提取时间180min.在此条件下漏芦花总黄酮含量为0.1625μg /g。结论: 该优化工艺稳定可行,
可利用响应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山川柳中总黄酮(flavonoids)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以总黄酮的百分含量为指标,考察提取的温度、提取液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以及提取次数等对总黄酮的百分含量的影响。又采用正交试验法,多指标分析优选山川柳中总黄酮的的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山川柳中提取总黄酮的影响次序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用正交试验法得出最佳提取方案为:温度70℃,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超声40 min,提取3次。结论:该最佳提取方案得到的总黄酮百分含量高于正交试验的最高提取率,该工艺可以提高山川柳中总黄酮的提取率和纯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超声提取莴笋茎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择影响莴笋茎总黄酮提取效率的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作为考察因素,以芦丁为考察黄酮含量的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莴笋茎中芦丁含量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影响莴笋茎中总黄酮超声提取的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以6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20(g/mL),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0℃,此条件下莴笋茎中总黄酮提取率达0.754%。结论优选出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简便、合理、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超声波法提取苦苣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苦苣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对苦苣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影响苦苣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60%乙醇,料液比1∶20(g/mL),超声提取时间50 main,超声提取温度55℃,此条件下苦苣中总黄酮提取率达0.770%.结论 苦苣中总黄酮含量较高,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稳定、合理、可行,可为苦苣总黄酮的工业化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西南石韦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4个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西南石韦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100℃;提取时间:5 h;乙醇浓度:80%;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达到4.02%。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成本低,操作简便,总黄酮提取率较高,可作为西南石韦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诃子为使君子科诃子及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诃子所含的活性成分种类很多,研究表明
其主要包括鞣质类、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成分。多糖作为诃子中一类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免
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因此诃子多糖的提取的工艺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方法: 本实验使用了
冷浸法提取多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多糖提取率作为指标,选取加水倍数
A,冷浸时间B、冷浸次数C 三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A > C
> B,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3 倍、冷浸8 h、冷浸一次。结论:本实验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开发诃子
多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立调律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配比、药液
温度、冷凝液温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用3 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 以
PEG 4000 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 2. 5,药液温度为85℃,冷凝液温度为12℃ ~ 14℃。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
艺简便易行,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墨旱莲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墨旱莲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墨旱莲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影响超声提取墨旱莲总黄酮的因素为:提取次数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料夜比1∶3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墨旱莲总黄酮的平均提取率为0.95%,RSD为0.61%。结论优选的超声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野菊花总黄酮的闪式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野菊花总黄酮闪式提取工艺。方法:以野菊花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探讨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野菊花总黄酮闪式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20:1,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闪式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纤维素酶法提取响铃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先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酶质量浓度、pH、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对响铃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酶质量浓度、pH、提取温度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确定纤维素酶法提取响铃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纤维素酶法提取响铃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酶质量浓度2.0 mg/m L,pH 4.0,提取温度55℃,液料比30∶1(m L/g),提取时间1 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响铃草总黄酮提取率可达2.18%,比水煎法和乙醇回流法分别提高了87.9%和33.7%。结论此法可用于响铃草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与A/California/4/2009病毒序列比较同源性在99%以上,本实验旨在比较两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研究感染力强弱。方法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California/4/2009(CA4)两株病毒分别连续10倍稀释后,对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10只实验小鼠,测定CA7 MLD50为101.24/0.05 mL,检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观察期为14 d。结果相同TCID50的CA7和CA4病毒感染小鼠,CA4感染小鼠后14 d内死亡率为20%,而CA7感染小鼠后8 d内死亡率为100%。CA7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重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CA4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中度-重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CA7感染力明显强于CA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金锦香 Osbeckia chinensis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 3′, 4′-三甲氧基-鞣花酸-4-O- 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 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 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 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 3, 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 除化合物5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红葱的化学成分,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确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9-hydroxy-8-methoxy-1-methyl-1, 3-dihydronaphtho [2, 3-c] furan-4-O-β-D-glucopyranoside(1)、eleutherinoside A(2)、豆甾醇- 3-O-β-D-葡萄糖苷(3)、kadsuric acid(4)、豆甾醇(5)、1, 2-二羟基-8-甲氧基-3-甲基蒽醌(6)、9-methoxy-1, 3-dimethyl-1H-naphtho [2, 3-c] pyran-5, 10-dione(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葱新苷。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完全缺陷的Leprdb/db小鼠肾损伤机制。  方法  选取28周龄瘦素受体杂合缺陷的Leprdb/+(作为对照)与Leprdb/db雄性小鼠各10只,禁食8 h后,分别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小鼠经股动脉采血后处死。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酐(CRE)、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丙二醛(MD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取肾进行病理观察。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提取肾组织细胞线粒体,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中硫辛酸合成酶(lipoic acid synthase, LIAS)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体质量、FPG、HbA1c、CRE、BUN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发现,Leprdb/+小鼠肾细胞结构完整,而Leprdb/db小鼠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及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血清中GSH水平降低,MDA和炎性因子MCP-1、IL-1β、TNF-α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rdb/db组小鼠肾脏线粒体内LIAS和肾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量均降低,而NF-κB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8周龄Leprdb/db小鼠存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肾损伤机制可能与LIAS调控Nrf2和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 7, 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 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两面针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品质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分析两面针的指纹图谱。色谱柱:UltimateTMXB C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水(0.2%磷酸+0.2%三乙胺)(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8%~12% B;5~7 min,12%~15% B;7~14 min,15%~21% B;14~35 min,21%~25% B;35~40 min,25%~36% B;40~60 min,36%~52% B;60~80 min,52%~100% B;80~95 min,100% B;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 35 ℃;检测波长 250 nm,测定24批两面针指纹图谱,应用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两面针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在色谱指纹图谱中,确定了22个共有峰,根据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24批药材分为2类。结论 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方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两面针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 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 3β, 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  苗文娟  向诚  果德安  叶敏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0):1886-1890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MCI、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RP-HPLC等技术对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二甲基甘草黄酮醇(1)、甘草宁I(2)、甘草香豆酮(3)、8-甲雷杜辛(4)、2′-hydroxyisolupalbigenin(5)、异驴食草酚(6)、去氢粗毛甘草素D(7)、glycyrin(8)、甘草酚(9)、刺甘草查耳酮(10)、甘草查耳酮B(11)、isoangustone A(12)、甘草宁G(13)、5, 7, 4′-三羟基-6, 8-二异戊烯基异黄酮(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