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养生之道,特别重视津液的价值。古人称唾液为“华池之水”、“琼浆甘露”。中医称之为“金津玉液”。汉字中的“活”字,就是“舌”旁加“氵”,表明了唾液对生命活力的至关重要。养生长寿十四秘诀、养生十六宜、健身十八法中,皆有“齿宜常叩”和“津宜数咽”的明示。晨起,饭后,睡前多作“搅海”、叩齿、鼓腮漱口,几十次后可生津。待唾液满口时,徐  相似文献   

2.
“华池神水”与健康长寿宗国梁家长们不让孩子多吃瓜子,不准他们乱吐口水,这是因为唾液过于损耗,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既能较多地从腮腺中分泌唾液,又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搅和,有利于消化。本世纪初印度圣雄甘地,每星期有一...  相似文献   

3.
“津液频生在舌端, 寻常漱咽下丹田, 于中畅美无凝滞, 百日功灵寿驻颜。”古人称唾液为“玉泉”“甘露”“华池之水”及“金津玉液”,认为唾液乃精气所  相似文献   

4.
老人常吃些干果,使牙齿咀嚼坚果而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人在咀嚼干果时,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也会长些,能促进唾液分泌,又收“津宜常咽”之效。这样,再加上对干果食品本身营养物质的摄取,使人体获得固齿、补益、健身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古代气功家视津液为人体之宝,珍之惜之,给它起了很多美好的喻名,如灵液、直液、玉液、玉英、玉浆、玉池、玉都、金液、金浆、金醴、醴泉、清水、神水、华池、精、甘露、命根、续命芝、玉液还丹等。明代李中摔《内经知要》卷上解“活”字曰:古人制“活”字,从水从目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从千从口,言千口水可以成“活”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仙经》曰:“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现代生物学指出,唾液是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分泌的混合液。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钾、钙、碳酸氢、粘蛋…  相似文献   

6.
咽津,在古代又称咽唾、胎食,是气功益寿保健的常用术语之一。古人云:“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古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口中津液,将它称为玉泉、玉池水、华池水、天池之水、神水、离宫之水,还有金浆玉液等美称。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曾说:“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润溉元海。”另外,尚有“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相似文献   

7.
古代养生家称唾液为玉浆、甘露、神水、金津玉液、华池之水等。唾液的妙用,祖国医学认为口中唾液是津液的一部分,津液是指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它是饮食所化,是一种最宝贵的液状营养物质,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唾液,俗称口水,又名玉津、金浆、玉醴、玄泉、玉池、清水、灵液、华池、精沟、命根,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自家水、人参果、甘露水、续命芝、离宫之水、坤脾之水。唾液是由口腔中的腮腺、舌下腺、颌腺三大腺和遍布口腔粘膜的众多口腔腺分泌产生的。唾液除了帮助消化,溶解食物和杀灭口腔细菌外.还有许多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建军 《气功》2009,(6):506-511
唾液,俗称口水,又名玉津、金浆、玉醴、玄泉、玉池、清水、灵液、华池、精沟、命根,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自家水、人参果、甘露水、续命芝、离宫之水、坤脾之水。唾液是由口腔中的腮腺、舌下腺、颌腺三大腺和遍布口腔粘膜的众多口腔腺分泌产生的。唾液除了帮助消化,溶解食物和杀灭口腔细菌外.还有许多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咽肾相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程红亮教授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涉及咽、喉、口和舌等部位,且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皆不同程度与咽相联系,据此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时应结合不同经脉的病证特点,以“辨经”为“论治”的核心。程红亮教授认为肾经与咽喉部关系尤为密切,“咽肾相关”实质是以任督二脉为桥梁,构建起咽、脑与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任督二脉、肾经组穴为主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起到了通络调神、宣通咽喉之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之“炙脔”,其“脔”字非禽畜兽肉之肉块,乃鱼肉块;鱼肉切成块状时,多含骨、刺,鲠卡于咽,确难吞吐,如是理解应符合此条经文之原意。作者对《金匮要略》所述“咽中如有炙脔”之证候及其他常见症状,以及治疗方药、针灸疗法等做了论述;对其遇情志刺激易再发之防治问题,作者提出了独特的认识与巩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咽唾养生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唾养生术是最“简便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之一。本文从功效、方法等方面简述咽唾养生术。并进行机理探析,认为其保健养生之功效源于唾液对肾脾心三脏功能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吴静 《中医药通报》2009,8(3):43-45
咽唾养生术是最“简便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之一。本文从功效、方法等方面简述咽唾养生术,并进行机理探析,认为其保健养生之功效源于唾液对肾脾心三脏功能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辨证施治为祖国医学之精髓,中医之特色。而症状之辨识,又是辨证施治之依据,乃为诊病之首务,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诸内必形诸外”正说明外在的症状乃内部病变之表现。因此,临床辨识症状之真伪,又为医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识其真者方能探其本,若误伪为真,就难免步入歧途。《伤寒论》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因此,口苦咽干之症,向被视为少阳经之主证。但临床是否一见口苦咽干即认定少阳经证而投以小柴胡汤?问题在于“口苦咽干”症之真伪。笔者临证常发现某些患者之口苦咽干乃因于鼻窦炎、鼻塞等鼻部炎症,致使夜间睡觉时呼吸不畅,只好借助于口的呼吸,难免引起口苦咽干。此时当治鼻  相似文献   

15.
唾液,俗称口水,又名玉津、金浆、玉醴、玄泉、玉池、清水、灵液、华池、精沟、命根,古代养生家称之为自家水、人参果、甘露水、续命芝、离宫之水、坤脾之水.唾液是由口腔中的腮腺、舌下腺、颌腺三大腺和遍布口腔粘膜的众多口腔腺分泌产生的.唾液除了帮助消化,溶解食物和杀灭口腔细菌外,还有许多养生保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人常吃些干果,使牙齿咀嚼坚果而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人在咀嚼干果时,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也会长些,能促进唾液分泌,又收“津宜常咽”之效。这样,再加上对干果食品本身营养物质的摄取,使人体获得固齿、补益、健身的功效。松子仁:人们誉为“长寿果”。松子仁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几乎包括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松子仁中的脂肪成分是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经常吃它,有防止胆固醇增高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松子仁中所含的磷,对脑和神经系统也大裨益。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在门诊往往可以见到,此病多发于女子.也多发于精神病、神经病及神经衰弱的患者.临床症状所见,自觉喉中如有异物感,咽喉不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有时似可咽下,但不久又觉升到咽喉间,有时咽间干痒或有痰不爽,检查咽喉不红不肿,亦无变形,故称为梅核气.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篇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沈氏尊生云:“七情郁结,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絮状,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绝逆,害饮食者宜四七汤、噙化汤主之.”又云“咽中如有物,不能吞吐,宜木香四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咽中异物感”是喉科病人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咽喉腔检查、食道钡透或食道镜检查、化验等均无异常。仅在临床上表现咽中阻塞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吞咽无妨碍,并胸闷、心烦、太息、易怒,患者十分痛苦。患病率在咽喉疾病中占40~50%,是一种功能性无器质改变的疾病。其病因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祖国医学叫“梅核气”,亦称“癔核”,现代医学称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咽部感觉异常”。女性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19.
常吃些干果,使牙齿咀嚼坚果而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人在咀嚼干果坚食时,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也会长一些,促进唾液分泌,又收“津宜常咽”之效。这样,再加上干果食品本身营养物质的摄取,使人体获得固齿、补益、健身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梅核气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大甚为喉介。”丹波元简解释说 :“脉经作喉介。介、芥古通 ,乃芥蒂之芥 ,喉间有物 ,有妨碍之谓。”历代名称多有衍变 ,《灵枢》作“喉介”,《金匮要略》谓“咽中如有炙脔”,《诸病源候论》谓“咽中如炙肉脔”,《甲乙经》作“喉”,《脉经》亦作“喉介”,自《南阳活人书》首用“梅核气”一名 ,一直流传至今。本症在内科和咽喉科门诊常见 ,患者除咽中异物感外 ,还可伴有口干作苦、咽痒欲咳等症。此类不适感觉 ,每遇情志波动则作 ,繁忙无暇则消 ;吞咽唾液作梗明显 ,饮水进食则畅通无碍 ;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