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谈酱香     
酱香这一名词,在白酒行业中,已经不很陌生了。酱香型酒因其香气优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国内,以茅台酒为典型,已经由南到北,遍地开花了。酱香型酒的特点,就是酱香突出。顾名思义,从酒的酱香很自然地联想到酱或酱油的酱。其实,酱之香或酱油之香,并非酒之酱香。纵使你走进最好的酱园,也闻不到茅台酒特有的芳香;以酱或酱油之香,也兑制不出香气优雅的酱香型酒来。  相似文献   

2.
龙晓敏 《新食品》2012,(10):173-173
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发展呈上升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将大大提升,并有望达到30%左右。这让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杀入酱香领域。深圳市华樽商贸有限公司也将目标对准了酱香型白酒,今年将重点打造他们的新品贵酱酒,以使它成为中国的首款陈派酱香酒。  相似文献   

3.
谈资     
《新食品》2010,(7):21-21
永福酱酒的面市是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生存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白酒界的一件大事。 ——3月17日,五粮液正式推出永福酱酒。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国春表示,永福酱酒是目前全国产量最大的一种酱香型白酒,永福酱酒将成为五粮液股份公司白酒板块中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张岳 《新食品》2012,(24):56-56
目前,酱香型白酒在茅台、郎洒等的引领之下,呈现出风声“酱”起的形势,国内白酒行业“酱香发力、浓香退热、清香回暖、多香分流”的市场格局悄然形成。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酱酒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2%,以2.5%的产能占比实现了中国白酒15%以上的销量和30%左右的利润。  相似文献   

5.
在高端白酒市场受阻的当下,作为一个新进者,王茅酒业一来就推出了定位高端、瞄准团购的酱香型白酒产品。其用意何在?3月9日,中山王茅酒业销售有限公司举行“高端酱酒新商机——2013年王茅酒优质商家品鉴会”,王茅酒业正式携业外资本进入白酒市场,以期抢占广东高端酱酒市场。  相似文献   

6.
《新食品》2011,(22):130-131
2011年酱酒行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大手笔、大动作、大发展”。酱香的发力使人们更加认识了酱酒的价值属性、健康属性,《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为全国酱香型白酒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酱香白酒的主要生产基地,贵州举办的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不仅加强了贵州白酒品牌重振黔酒雄风的凝聚力,更助推了中国酱香白酒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声音     
《新食品》2013,(22):31-31
宗庆后抄底白酒娃哈哈能掀几重浪?11月5日,中国饮料业巨头杭州娃哈哈集团正式宣布进军白酒业,一款以贵州茅台镇为原产地的酱香型白酒-领酱国酒也首次露面。茅台酒厂荣誉董事长季克良出任顾问。同时,仁怀市宣布已规划2000亩的娃哈哈产业园。此举对白酒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将带动茅台镇酱香型白酒飞速发展。”茅台酒厂荣誉董事长季克良认为,领酱国酒将让老百姓都能以平价品尝到国酒品质的酱酒.同时当地众多的酿酒企业将受益于行业整合带来的巨大商机.茅台镇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将因此扩大。  相似文献   

8.
正酱香型白酒的特征是干净而高贵、优雅细腻而高雅,好的酱香型白酒除了能够表达舒适宜人、丰满协调的酱香之外,还有一系列能表现出幽雅细腻特征的香气来烘托,进而表现出酱香型的高贵和高雅。贵州省仁怀市自开展酱香白酒地方标准建设工作以来,以更开放的姿态打破了地方酱香酒酿造技术壁垒,促进仁怀市酒企百花齐放,在坚守酱酒工艺的基础上弘扬工匠精神,各酒企产品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有效推动了酱香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的持续升温,部分企业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顺应市场中崛起。  相似文献   

9.
王传才 《新食品》2013,(19):75-82
在研究湖南武陵酒的大酱香战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市场环境下,酱酒的环境、趋势和发展脉络进行简单分析。进入新世纪,酱香型白酒获得结构性高速成长,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白酒消赞市场的深度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酱香型白酒的消费趋势将日益强劲,而酱香型白酒核心企业也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中获得高速成长。  相似文献   

10.
张春新 《新食品》2010,(17):124-125
行业群雄,逐鹿酱酒 2010年3月17日,中国白酒大王——五粮液集团高调推出了永福酱酒这一酱香白酒新品牌,并宣称已实现酱酒产能23000吨。同时,五粮液集团年报显示:拟以自有资金5.96亿元投资建设6万吨酱香型白酒陶坛陈酿库技改工程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1.
包文龙 《新食品》2012,(23):180-180
近年来,从整个白酒市场的香型格局来看,酱香型白酒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有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酱酒产量约30万千升,占中国白酒行业产量的2.9%: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约占中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的13.8%:利润约占中国白酒行业的28%。  相似文献   

12.
低度浓酱兼香型白酒汲取酱香型白酒和浓香型白酒的精华,既有酱香酒的幽雅细腻,又有浓香酒的回甜爽净,且低酒精度,更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要求。根据多年来浓酱兼香型低度白酒研究和生产经验,从原料优选、工艺调整、基酒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低度酒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王延才 《中国酒》2020,(1):49-49
近年来,消费者对酒类产品的风格多样化、品质独特性要求越来越高。今世缘酒业紧跟消费趋势,成功研发出了"国缘V9清雅酱香"产品。国缘V9清雅酱香型白酒创新性地形成了"以高粱、小麦和麸皮为原料,采用高温黑曲为主,香曲为辅,泥底石窖,清蒸清烧混入续楂堆积发酵"工艺。在生产方式上进行开创性研究,通过自动化圆盘制曲系统、清雅酱香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装甑、自动分级接酒等,实现了酱酒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酿造。清雅酱香型白酒作为一种新流派酱香型白酒,在保持酱香型酒幽雅、细腻风格的同时,其清雅、飘逸的风格特点,又符合年轻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清雅酱香将与酱香型白酒共同推动中国白酒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陵酒生产工艺创新剖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湖南武陵酒是中国十七大名酒之一.是中国酱香型白酒三大代表之一,一度与茅台、郎酒齐名,是湘酒唯一的金牌白酒.武陵酒在秉承传统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了武陵酒酱香馥郁、略带焦香、入口绵甜、优雅细腻的特有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从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展前景、武陵酒发展以及其工艺创新等方面对湖南武陵酒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为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综合、科学的区分和评价,本研究以赤渡酱酒4个系列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对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构建各系列酒指纹图谱,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区分和评价。结果显示,赤渡酱酒不同系列白酒风味成分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各系列指纹图谱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通过因子分析对各系列白酒指纹图谱进行降维分析,建立评分模型,综合得分为赤渡酱酒蓝>赤渡酱酒红>赤渡酱酒酱>赤渡酱酒金,与感官品评和商品定位排序一致。综上所述,利用风味成分的差异性构建指纹图谱能够较为有效的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区分和识别,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准确的对不同系列白酒进行评价和鉴别。  相似文献   

16.
龙晓敏 《新食品》2012,(20):62-63
近几年来,酱香型白酒已被白酒业内不少企业看好。在众多的企业中,有的企业巨额投资开发酱香型白酒,有的企业及时打造更丰富的产品线,推出更多价位区间的产品。比如茅台,作为酱香白酒的代表推出的汉酱、茅台王子酒在过去一年中均取得不俗的市场业绩;今年推出的仁酒,目前也呈现上升势头;郎酒集团也发起了强劲攻势,今年三月推出的精品老郎酒一上市就获得了良好评价;除此之外,五粮液也进入酱香型市场。  相似文献   

17.
酱香型白酒的调味酒种类繁多,但目前关于不同调味酒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重点分析酱香调味酒、窖底调味酒、醇甜调味酒、陈香调味酒、焦香调味酒、老酒调味酒、酸味调味酒的感官特征和风味特点,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调味酒的作用,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感酱香型白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胡明  彭伟 《新食品》2011,(11):90-93
永福酱酒是五粮液集团为涉足酱香领域而开发的第一款酱香型白酒。该产品自2010年10月8日正式上市以来,其操盘手深圳银基集团一直保持“锦衣夜行”般低调姿态进行市场开发。记者走访发现永福酱终端零售价在1180元到1200元之间,在定价上略高于茅台主打产品53度飞天茅台和郎酒青花郎20年两大酱香型白酒高端品牌现行的市场价。  相似文献   

19.
刘杰 《酿酒》2014,(2):72-74
白云边酒是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兼具酱香型白酒的幽雅细腻和浓香型白酒的回甜爽净。白云边酒独特风格的形成,与其特殊的生产工艺有关。依据多年酿造生产经验,总结了形成白云边酒独特风格的几大关键工艺控制点。对浓酱兼香型白酒的生产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酒》2010,(3):83-85
五粮液酱酒“谍照”曝光 本刊记者杨沐春报道:日前.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五粮液股份公司传闻已久的五粮液酱香型白酒(业内俗称“酱酒”)的产品谍照一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