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癌基因蛋白C-erbB-2表达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份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了ER、PR及C-erbB-2的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3.1%、50.0%、46.9%.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ER、PR、C-erbB-2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测定对预测预后、指导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吸附法(DCC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测定,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中30例进行ER、PR检测。结果:DCC法检测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79·4%和77·9%,免疫组化法均为86·7%。两种测定方法比较,ER与P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2·4%和85·7%。免疫组化法可在DCC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组织类型中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与腺棘癌的ER、PR水平高于其他癌。ER水平与肥胖呈正相关。结论: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ER、PR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耿莉  邓玉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41-144
目的:研究雌、孕激素受体(ER、PR)、C-erbB-2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C-erbB-2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EC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结果:ER在EC中的表达率为58.6%,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R在EC中的表达率为70%,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C-erbB-2在EC中的表达率为24.3%,与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并且与ER、PR的表达相关。结论:ER、PR、C-erbB-2的表达与E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内膜癌诊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3例子宫内膜癌、36例绝经期子宫内膜及 3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端粒酶hTERT、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检测 ,同时与正常增殖期 ,分泌期子宫内膜进行对照。结果 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内膜病变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hTER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与病理分级及雌、孕激素受体ER ,PR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端粒酶hTER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hTERT与ER ,PR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分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R、P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8例子宫内膜癌、3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5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25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和PR的检测.结果 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分别为24.0%、20.0%;单纯性增生52.0%、44.0%;非典型增生70.3%、64.9%;子宫内膜癌62.1%、56.8%.正常内膜到单纯型增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率呈阶梯样上升,子宫内膜癌略低于非典型增生,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5).子宫内膜癌ER、PR强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分级中高分化Ⅰ级53.8%、53.8%;中分化Ⅱ级27.8%、22.2%,低分化Ⅲ级7.1%、0,低分化低表达.高分化高表达,Ⅰ级与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强阳性表达率在年龄≤50岁患者41.9%、38.7%,>50岁25.9%、22.2%,≤50岁组高于>50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各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正常子宫内膜到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出现ER、PR异常高表达.ER、PR表达高低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6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评价其与患者年龄、临床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62例中,34例(54.84%)PR阳性,30例(48.39%)ER性。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P<0.01),组织学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生存率(P<0.05)相关;ER的阳性表达只与肌层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PR的阳性表达可能是独立于其他临床学参数的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 )、雌激素受体 (ER )及孕激素受体 (PR )的表达情况 ,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 /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 44 .0 % (2 2 /5 0 )。ER阳性率为2 8.0 % (14 /5 0 ) ,PR阳性率为 5 0 .0 % (2 5 /5 0 )。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 /ER同时表达率为 10 .1% (2 2 1/2 2 0 8个细胞 ) ,CgA/PR同时表达率为 2 0 .1% (4 90 /2 44 0个细胞 )。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ER、PR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各预后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54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析, 采用EnVision System方法同时检测ER、PR。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阳性率分别为50.00%、44.41%。ER、PR表达阳性率在G2与G3间, 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内膜样癌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 ER表达阳性率在肌层浸润深度≤1/2与>1/2间, 差异有显著性(P<0.05), PR表达阳性率在绝经前与绝经后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检测ER、PR表达, 结合癌组织分化程度对判断预后及指导内分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侯俊芳  唐静  张海霞 《癌症进展》2021,19(18):1874-1877,1929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EC患者手术后石蜡包埋EC组织标本100例,另取同期因其他妇科疾病切除的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0例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中ER、PR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统计术后1年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肌肉浸润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EC患者的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及双阳性表达均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ER阳性与阴性、PR阳性与阴性、ER和PR双阳性与双阴性EC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在EC组织中表达下调,ER、PR表达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与预后无关.ER、PR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突变和表达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突变频率、分布和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提取40例新鲜子宫内膜癌及癌周组织的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键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研究PTEN基因9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突变样本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PTEN蛋白表达研究,并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0例子宫内膜癌中共检测到突变为18例,占45、0%。18例结果显示,8例为错义突变,10例分别为无意义突变、插入和缺失,形成截短蛋白。异常突变点中44、0%为外显子5,28.0%为外显子8,17.0%为外显子3,外显子1和6各有1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EN主要分布于细胞浆中:23/40例(57.5%)子宫内膜癌中PTEN表达完全缺失,10/40例(25.0%)表达部分缺失。PTEN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有关,与病理分级、肌层侵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TEN表达缺失率在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癌组织中明显高于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的癌组织。结论:PTEN可能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食管癌雌、孕激素受体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改良PAP法)对61例食管癌组织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结果(1)ER或PR阳性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者(P<0.01)。ER或PR阳性的女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2)ER、PR的表达与仞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人退休费程度越高,ER、PR阳性率越高;(3)ER、PR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结论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细胞能被雌激素抑制生长,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的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观察三苯氧胺 (TAM)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从 1993年 2月到 2 0 0 0年 12月 ,用免疫组化SP法 ,对 12 3例胃癌术后标本进行了ER、PR检测 ,并将TAM应用于胃癌的内分泌治疗 ,追踪随访 5年。结果 ①胃癌的ER、PR阳性率均为 36 5 9% ( 45 / 12 3) ;②分化好 (高、中分化 )的胃癌ER、PR阳性率18.5 7% ( 13/ 70 ) ,分化差 (低分化腺癌 ,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的胃癌ER、PR阳性率 60 38% ( 32 / 5 3)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③ER、PR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分期越晚阳性率越高 ,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④接受化疗 34例 ,化疗同时辅以TAM内分泌治疗 31例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6.47% ( 9/ 34 )、5 1.61% ( 16/ 31) ,二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 ,ER、PR阳性表达的胃癌是一种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 ,化疗联合TAM内分泌治疗 ,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提高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食管癌雌、孕激素受体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改良PAP法)对61例食管癌组织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结果 (1)ER或PR阳性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者(P<0.01)。ER或PR阳性的女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ER或PR阳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的男性术后生存期;(2)ER、PR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ER、PR阳性率越高;(3)ER、PR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结论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细胞能被雌激素抑制生长,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食管癌术后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0例卵巢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2例ER、PR阳性和4例ER、PR阴性的病例进行了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 卵巢癌ER阳性率为60%、PR阳性率为75%,ER、PR阳性反应产物在细胞内的分布有2种方式:腔缘型和弥散型;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表达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ER、PR阴性的癌细胞较阳性的癌细胞超微结构分化更差、线粒体、内质网更趋减少,且线粒体大小不一,有些肿胀增大,内质网囊性扩张,桥粒连接减少,分泌颗粒减少,微绒毛短而少。结论 根据卵巢癌组织受体含量和分布方式可指导临床进行内分泌治疗,ER、PR状态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预测疾病发展和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标记法测定142例宫颈癌雌激素受体(ER)水平,同时对其中104例测定了孕激素受体(PR)水平。结果表明:ER阳性率为43.66%,PR阳性率为31.73%。104例宫颈癌中ER、PR同时阳性者25例,其阳性率为24.04%。ER、PR水平与病理分级(P<0.001,P<0.01)、癌周细胞反应(P<0.001,P<0.05)密切相关,与年龄、月经、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9例子宫内膜癌标本、48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和51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回顾性分析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三种标本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对比分析雌孕激素受体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现出高阳性率(43.04%),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27.08%)和增生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3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阳性表达率(21.16%)显著高于G2级、G3级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率(34.78%和3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手术病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阳性表达率(51.52%)显著高于Ⅱ、Ⅲ、Ⅳ期阳性表达率(37.50%、29.41%和4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86.67%)显著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5)。结论: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预后观察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法对7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PR、ER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AI1和PR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KA H=0.0089、0.0103、0.0356,PPR=0.0026、0.000、0.0053);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或附件受累及的组织KAI1、PR、ER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无转移的组织(PKAII=0.0091、0.0073,PR=0.0006、0.0074,P ER=0.0129、0.0073);ER的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呈负相关(P=0.0226);不同的病理类型中,只有P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而三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宫颈是否受累均无关。KAI1、PR、ER表达阴性和阳性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KA H=0.0043,PPR=0.0010,P ER=0.012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KAI1、PR、ER三个变量中只有KAI1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00,OR=0.24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I1、PR、ER表达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其可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综合指标之一。KAI1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PR有关,KAI1、PR、E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