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 P-F方法的软件过程建模的复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之英 《软件学报》2001,12(8):1258-1264
P-F方法可以直观而精确地提供软件过程的复用机制.软件过程的复用问题如同软件本身的复用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为了抽象过程复用机制,P-F方法使用3层复用结构:过程模板、模式和元模式.过程模板代表由P-F方法描述的部分过程的可复用类.模式是模板的拓扑结构.最底层是元模式,代表最基本的模式,也是建成良结构过程/模板/模式的基本材料.利用元模式来构造软件过程可以避免病态的软件过程,并可以改进软件过程管理.形式化地定义了可复用结构部件间的操作.这些操作帮助实现软件过程的定义、复用或集成.软件过程的可复用特性在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需求工程模式复用成为需求工程学科研究焦点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需求工程模式的描述规范及其复用指导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包括概要视图、规约视图、数据视图,以及知识视图等的模式四视图表示模型FVRPEM,用于从模式的角度抽象和表示需求过程方法或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需求过程模式复用准则,进而定义了模式复用框架RPSEA.包含模式选择、评估与确定三个环节.FVRPEM模型与RPSEA复用过程框架为需求过程模式的高层次复用提供了指导,能够为需求过程模型的定义和裁剪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式复用的业务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君  杨乃定  张亚莉 《计算机应用》2005,25(11):2695-2697
针对目前建模方法在业务领域建模中缺乏复用的问题,在分析了模式领域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分析模式和业务模式复用的业务建模过程,同时给出了一个应用测量模式和资源分配模式来构建企业设备管理业务模型的详细过程。  相似文献   

4.
OPE模型是一种较好的用户界面模型,它用面对象的方法将弹出式状态转换网络模型和事件处理器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户界面的设计,实现变得相当规范和容易,本文在简单地介绍了OPE模型后,针对OPE在描述层菜单时需要较多的状态转换规则的问题,提出了可变状态的概念,并将此概念了引入了微机版UIMS系统-Fastool中(Fastool是OPE模型一个特例的实现),使Fastool在被用来描述层次菜单时更简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工作流过程定义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用的工作流过程定义方法。文中讨论了构建和描述可复用资产——领域业务本体和工作流模板的方法,给出了基于领域业务本体检索工作流模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复用的过程定义工具PDTBR,并在实际使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耦合器是地球系统模式(earth system model,ESM)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连接各个分量模式。针对地球系统模式中的耦合接口进行编程操作,使得分量模式的代码从耦合系统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模式专家只需要了解耦合接口而不再需要了解耦合器的复杂内部实现。为此提出了两种耦合接口技术:一是耦合接口代码复用技术,将各个分量模式形式相似的代码段复用为统一的接口;二是耦合接口代码自动生成技术,根据统一的模板文件,模式专家只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提供相应的变量信息,便可通过模板文件自动生成分量模式的代码。基于以上工作,将改写耦合接口后的地球系统模式部署到中科院超级计算机"元"上,结果表明经过代码复用及自动生成后的耦合接口与原来代码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模板方法模式及回溯算法的模板方法模式的Java语言实现,该实现使得回溯算法的实现达到了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插入性三个目标,提高了算法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最后,演示了如何使用该设计来解决N后问题、排列问题和子集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ATS开发过程中UUT测试需求缺乏标准规范的信息描述方法,致使ATS软件复用性、移植性差等问题目益突出的现状,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建立了UUT测试概念模型和基于XML的UUT测试信息描述模型,包括原子测试模型、组合测试模型等,阐述了模型之间的关系,给出了UUT测试需求描述模型应用实例;UUT测试概念模型揭示了UUT测试问题的本质,为UUT测试需求描述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UUT测试需求描述模型实现了UUT测试需求的标准化描述;该方法提高了UUT测试需求描述信息的复用性,改善了ATS的互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建模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承认,有很多成功的应用.但UML在嵌入式建模中存在时间约束描述能力不强和所建模型形式化复杂、验证难及模型重用性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策略:定义实时语义和映射规则,建立实时描述模式模板,使用模板中实时描述模式描述时间约束信息.改进后的方法能可视化地分析模型、纠正错误和简单地进行形式化转换,能利用支撑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较好地解决了UML在嵌入式系统建模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容错机制测评中的故障注入模型及应用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故障注入(FI)是一种有效的测试和评价容错机制(FTM)的方法,可被普遍应用于容错计算机系统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中。FI技术正确的更广泛的应用依赖于对FI原理的一致理解。文中首先详细讨论了FI的应用对象即FTM在测评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元组描述的FI模型,并对各组成元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作为FI模型的具体应用过程,文中给出了FI独立试验算法(FI-IEA),并讨论了该算法  相似文献   

11.
P-F方法在工作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F方法是作者正在进行的一项过程建模和过程改进的方法论研究,作为一种支持过程建模、控制和改进的方法,P-F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工作流系统中。P-F方法由概念模型和实施模型组成,概念模型包括Petrinet和形式化的PAB表,它可以应用于工作流的建模;P-F方法的复用机制支持工作流建模过程的复用;P-F引擎提供了工作流管理,并支持运行时的工作流模型的动态修改。论文在工作流和P-F方法的概念后,讨论了如何将P-F方法应用于工作流系统以及将P-F方法应用于工作流系统所带来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Identifying change-prone sections of code can help managers plan and allocate maintenance effort. Design pattern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change-proneness and are widely believed to support certain kinds of changes, while inhibiting others. Recently, several studies have analyzed recorded changes to classes playing design pattern roles and find that the patterns “folklore” offer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ality: certain pattern roles do seem to be less change-prone than others. We push this analysis on two fronts: first, we deploy W. Pree’s metapatterns, which group patterns purely by structure (rather than intent), and argue that metapatterns are a simpler model to explain recent findings by Di Penta et al. (2008). Second, we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size of the classes playing the design pattern and metapattern roles. We find that size explains more of the variance in change-proneness than either design pattern or metapattern roles. We also find that both design pattern and metapattern roles were strong determinants of size.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size appears to be a stronger determinant of change-proneness than either design pattern or metapattern roles, and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change-proneness between roles might be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sizes of the classes playing those roles. The size of a class can be found much more quickly, easily and accurately than its pattern-roles. Thus, while identifying design pattern roles may be important for other reasons, as far as identifying change-prone classes, sheer size might be a better indicator.  相似文献   

13.
P-F方法是一种利用PetriNet和形式化描述(PAB表)相结合描述软件过程的方法。它首先建立应用系统的P-F模型,然后用引擎驱动模型实现系统的仿真。文章详细介绍了P-F方法和P-F引擎的实现,并通过一个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如何高效组织建模过程和提高业务流程的重用效率是现代业务流程建模和再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面向角色组织建模人员、面向单一实例组织流程制品,无法有效组织多人协作、降低流程重用成本。讨论了基于模型精化的流程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流程模型的抽象级别组织建模人员和流程制品。研究还设计实现了使用该方法进行流程开发的分布式业务流程开发平台DMRB-BPMA,用于帮助企业规范和优化建模过程,通过内置的任务分发和流程合并机制有效地组织建模人员进行协作,指导其高效完成业务流程制品的重用。  相似文献   

15.
元模式制导数据恨掘是以人为中心的经式数据发掘方法,用户可以通过元模式指定其假高,从而引导数据发掘,本文提出在于数据立方结构的多层关联规则的模式制导发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面向服务的建模:一种全过程复用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面向服务的计算是Internet环境下的一种新型软件架构理念,即通过集成分布的服务构建软件.面向服务建模是面向服务计算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一方面,面向服务的软件同传统软件一样,需要首先对应用需求进行建模.另一方面,面向服务的计算需要实现分布复用和快速集成,这对面向服务的建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全过程复用的面向服务的建模方法,即提出构建特定应用领域的本体系统,包含相互关联着的多个不同类型的本体.不同层次的软件资产关联到这些本体上,支持面向服务建模的不同阶段,包括应用框架建模、业务流程建模、合作模式建模以及组合服务建模等.当出现新的服务软件应用需求时,通过本体系统的引导复用软件资产,最后构造出服务软件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软件过程复用方法往往采用形式化的过程模型和过程实例,由于其复杂性而在业界应用较少。提出的项目过程自动化建立的方法是软件过程复用的一种实现方式。该方法对软件过程进行结构化的定义和存储,并通过一组规则将过程描述映射为软件组织所熟悉的项目管理方式——甘特图,以实现项目过程的自动化建立,进而实现软件过程的复用。最后给出了该方法的一个实现.  相似文献   

18.
胡俊  孙瑞志  向勇 《计算机科学》2010,37(11):141-144
业务流程的复用即利用已有的业务流程或者业务知识等建立新的流程模型,是工作流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业务流程的复用能够降低流程定义的复杂度,提高流程定义的质量和效率。为实现流程复用,提出了相似流程的判定依据和一种面向复用的流程相似判定方法,详细阐述了面向复用的流程相似判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利用该方法能够判定流程是否相似并根据相似的流程自动归纳生成工作流模板,实现流程定义的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