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哈尔滨地区部分成年女性跟骨骨密度,为该地区正常骨密度参考标准的建立及数据积累提供资料.方法 应用法国Osteospace MEDI LINK骨密度仪,利用定量超声法测量379例人群跟骨超声骨量.结果 统计出不同年龄组超声速度(SOS)、骨硬度指数(STI)、低骨量(LBM)及骨质疏松(OP)比例.结论 哈尔滨地区成年女性SOS峰值在35~岁年龄组,至50~岁年龄组明显下降;STI峰值在35~岁年龄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至55~岁年龄组明显下降;50~岁年龄组低骨量和骨质疏松比例明显增加,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呈现继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乌鲁木齐市1485人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MD),确定本市BMD正常参考值,并探讨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乌鲁木齐市20岁以上的维吾尔族健康人腰椎前后位、左侧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BMD值、标准差及累计丢失百分率。结果男性及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段组均出现在35~39岁组,而股骨近端男性及女性骨峰值年龄段组均出现在20~24岁组,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74岁呈加速下降趋势,而男性无明显加速下降现象。结论达到骨峰值后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男性下降缓慢,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提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点在中老年女性,同时老年男性也不容忽视。因此建立本地区健康维吾尔族人群骨峰值及诊断参考值,对于临床诊断早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区人群11926例跟骨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浙江地区人群骨量的分布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Dove3000骨密度测量仪对11926例浙江居民的跟骨骨量进行测定,按年龄分成14组,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浙江地区人群骨量约在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20岁后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女性(P<0.01),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绝经1~3年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10年后趋缓;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r=0.99),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结论 浙江地区人群骨量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女性骨量低于男性,50岁后骨量丢失的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淮安地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淮安地区健康人群骨定量超声值,建立淮安地区骨定量超声参考值标准,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淮安地区884例人群进行骨定量超声检测和分析.结果 淮安地区男女定量超声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组,随年龄增长,定量超声值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女性各年龄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各年龄组.结论 骨定量超声值与年龄和性别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区正常人骨定量超声测定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南京正常人跟骨超声随增龄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和骨折发生率。方法 采用美国Iamar Achilles跟骨定量超声仪,对南京地区3018名20~89岁健康人(男1120人、女1898人)行跟骨定量超声参数测量。结果 男女跟骨峰值骨量出现在20~29岁,男性随增龄参数值缓慢下降,女性从50岁开始各参数值陡然迅速下降,持续约20年,此后下降稍缓慢。男女两性在各年龄组中STI丢失率最高,OP患病率男性32%;女性53%,骨折发生率男性7%;女性13%。结论 跟骨BUA、SOS、和STI值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少,其中男性变化趋势不如女性明显,女性OP患病率和骨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辽宁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地区一般人群随机抽样2300例,应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受试的L2-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及粗隆部位)的BMD值。结果 各检测组的BMD峰值均出现于20-29岁组,且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进入50-5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尤以Ward's区明显。60-69岁年龄组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7%,女性为46.8%。结论 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宁夏地区回族正常人群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建立宁夏地区回族人群各年龄组的骨密度正常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84名回族健康人群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受试者的右侧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作为1个年龄段.结果 ①男女性BMD峰值均出现于30~39岁组,且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进入50~5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50岁后OP患病率(WHO),男性为28.8%,女性为41.9%;②未见礼拜对BMD的影响;③男女性身高与BMD呈正相关;男性体重与BMD呈正相关.结论 ①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②礼拜不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③身高、体重是BM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甘肃东乡族人群的跟骨骨强度指数(SI),获得该地区成人定量超声骨量峰值,同时分析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对该人群骨强度指数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量448例20~83岁东乡族成人右脚跟骨骨密度,计算T值、骨强度指数及骨折风险系数,将测试结果按性别,每10岁作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结果 1东乡族男女跟骨骨强度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男性跟骨SI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先降低再增加,峰值出现在40~岁年龄组,50岁后跟骨SI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女性跟骨SI呈波浪式变化,峰值出现在20~岁年龄组,随后逐渐下降,40~岁略有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下降。2东乡族男性SI明显大于女性,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东乡族人群60~岁身高、体重与跟骨SI呈正相关。结论 1东乡族男女跟骨SI变化规律明显不一致,50岁以后男性SI表现为缓慢下降,而女性表现为快速下降。2获得东乡族健康人群跟骨SI峰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藏拉萨地区藏族正常人群骨矿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解正常藏族人群骨量分布,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骨质疏松骨密度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5∽89岁健康藏族男女681人,20岁以前以5岁为一年龄段,其它以10岁为一年龄段,对男女分别进行分组。用DTX-200(美国OSTEOMETER公司提供)双能X线密度仪,对非优势手臂的远端进行测量,取结果的平均值,数据输入SPSS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峰值骨量男女都在30∽39年龄段,以后随年龄增加骨量逐渐减少。男性在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17.61%,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3.90%;女性在50.59年龄段13.91%。女性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已达26.48%。结论 应依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量分布,建立诊断标准,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骨质疏松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宁市成人骨量分布及骨质疏松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海宁市成人骨量的分布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DOVE3000骨密度测量仪对3365例的跟骨骨量进行测定,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海宁市成人骨量约在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r=0.823);在50岁前男性骨量虽比女性高,但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且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绝经1-3年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15年后趋缓。结论 海宁市成人骨量25-35岁达到峰值;女性骨量低于男性,50岁后骨量丢失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9103例体检人群骨密度,探讨本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7月在我院体检的9103例汉族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6~93岁,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处骨密度,建立信息采集表,记录体检人群骨密度、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等情况,将检测结果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分析每组骨密度、t、z评分、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北京地区男性、女性峰值骨量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骨峰值分别为0.528±0.072、0.451±0.067,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高;男性、女性30岁以前骨密度分别为0.47±0.107、0.436±0.060,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21.88%、1.33%;30~39岁骨密度分别为0.528±0.072、0.451±0.067,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7.31%、1.71%;40~49岁骨密度分别为0.52±0.071、0.445±0.065,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9.88%、2.3%;50~59骨密度分别为0.49±0.076、0.396±0.082,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20.83%、18.94%;60~69岁骨密度分别为0.463±0.085、0.328±0.071,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35.49%、52.21%;70~79岁骨密度分别为0.416±0.086、0.268±0.072,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57.31%、77.59%;80岁以上骨密度分别为0.384±0.091、0.222±0.059,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别为71.37%、95.24%。低BMI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和高BMI人群,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峰值骨量过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同龄男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关注的是,30岁以前的年轻男性骨密度状况也并不理想,可能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缺乏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关。因此,将骨密度检测作为中老年人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早期发现,积极干预,同时加强年轻人群的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峰值骨量,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中老年人骨密度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福建省正常中老年人骨密度的水平和特点,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福建省福州、泉州、龙岩3个地区共计2643例中老年人腰椎及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的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尤其是50岁左右绝经后妇女更加突出,50岁以后女性BND低于男性。结论 OP的防治重点应放在50岁女性;测定的腰椎BMD与临床情况不相符时,应参考股骨近端的BMD进行诊断;福建省中老年人应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维持骨密度,抑制骨丢失,预防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武汉地区1359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 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武汉地区2-91岁的居民1359人进行L1-4和髋部BMD测定,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腰椎骨峰值在30-34岁年龄段,女性在35-39岁;男、女性髋部骨峰值均在30-34岁。峰值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女性在50岁后可见明显的骨质丢失加速,而男性丢失是逐渐和缓慢的。武汉地区50-7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37.8%,女性为67.3%。结论 骨质疏松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但对于男性也不可忽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1 530例骨密度分析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广州地区1 530名20~89岁居民进行腰椎2-4和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男性与女性髋部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59岁出现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加速下降现象.广州地区男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26.53%,女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42.64%,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广州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在女性,但对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的情况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共3859名。其中男性2067名,女性1792名。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51.29±11.18)岁,按性别及年龄每10年一组。采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腰椎1~4正位及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分析各组不同部位骨密度情况及骨量异常(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男性腰椎1~4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女性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②随年龄增长,男性和女性骨量异常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女性骨量异常患病率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男性。③30~59岁男性和女性腰椎骨量异常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髋部;70岁以上男性和6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量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筛查可以考虑选择髋部骨密度为主。  相似文献   

16.
昆明女性髋部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昆明成年女性髋部骨密度 (BMD)变化 ,对骨质疏松 (OP)进行筛查研究。方法 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 (DEXA)测量健康女性 330名 ,左股骨颈 (Neck)、沃氏三角 (Ward s)和大转子(Troch) 3区的BMD值。结果 髋部 3区BMD峰值年龄均在 2 0~ 2 9岁 ,峰值水平Neck >Ward s >Troch ;BMD值 30岁后随年龄下降 ,绝经后 (5 0~ 5 9岁组 )失骨率显著升高 ,分别为 2 0 2 % /年 (W )、1 .32 % /年 (N)、1 0 7% /年 (T) ,70~ 79岁再次失骨加速 ,>80岁组累计失骨率 5 2 83% (W)、4 0 95 %(N)、39 97% (T)。OP筛查 :以 2 5s为标准 ,<5 0岁无OP ,之后随年龄上升 ,以Ward s三角最敏感 ;≥5 0岁患病率为 30 %~ 5 0 %。结论  30岁前达BMD峰值 ,绝经后骨丢失加快 ,存在老年第二失骨加速期 ,提示绝经和年龄先后起决定性作用 ,5 0岁后骨质疏松开始出现。筛查OP的敏感性依次为Ward s>Neck >Troch。  相似文献   

17.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   总被引:38,自引:17,他引:21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c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对长期居住在成都市内和农村的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共1196人,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并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L2~4反而上升表现。同龄男性BMD大于女性BMD。女性BMD大于农村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量新疆地区3264例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建立本地区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测量前臂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库,比较两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两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DXA对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20岁以上健康人群前臂BMD进行测量,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骨密度均值、标准差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①汉族男性骨峰值见于30~34岁,女性骨峰值40~44岁;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40~44岁,女性骨峰值25~29岁,维吾尔族男、女峰值骨量分别高于汉族男、女峰值骨量。②同一族别中相同年龄段同一测定区域BMD男性均高于女性;两族同性别BMD(男性在20~24岁、25~29岁、40~44岁3个年龄段和女性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族男女OP发生率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族别、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提供了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DXA测量前臂各年龄段BMD的参考数据和OP发生率,为国内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