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c反应蛋白、能量代谢及血清内脏蛋白的差异。方法将45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组(n=20)和开腹组(n=25),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晨检测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内脏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binding protein,RbP)的变化,同时应用间接能量测定仪测定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结果两组CRP在术后1、2、3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2d达到峰值,腹腔镜组术后CRP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1、2、3dREE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0.01),术后1、3d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ALB、PRE、TRF、RbP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1)。术后1d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d腹腔镜组PRE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3d腹腔镜组4种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开腹组(P〈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应激水平低,有利于机体能量代谢及内脏蛋白的恢复,但其同传统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早期机体营养不良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100例结直肠癌、125例结直肠腺瘤和13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GAL水平。分析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截点值,并与血清CEA和CA19—9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明确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GAL水平中位数为67.96μg/L,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32.09μg/L)和健康对照者(23.33μg/L)(均P〈0.01)。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取49.78μg/L作为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截点值,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8%。对于Ⅰ期和Ⅱ期结肠癌患者,血清NGAL的灵敏度(78.9%和88.0%)高于CA19.9(31.6%和48.0%)和CEA(36.8%和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GAL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13月和4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60,95%CI:1.023~4.150,P=0.043)。结论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同时可作为恶性生物表型标记用于结直肠癌的危险度评估,筛选高危患者,其表达上调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将5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腹腔镜组(26例)和开腹组(28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2、3、7d清晨检测患者静脉血CRP、免疫球蛋白(Ig):IgG、IgA、IgM及补体C3、C4、CH50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Ig及补体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RP术后3d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术后2d达峰值,腹腔镜组术后3d内CRP显著低于开腹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I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但IgG和Ig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补体C3、C4及CH5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血清补体在术后48~72h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开腹组在术后72h尚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均可导致术后机体C反应蛋白浓度增加和免疫水平降低。但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程度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中表观沉默蛋白Bmil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Bmil蛋白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Bmil蛋白表达:用Bmil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系SW480.运用MTY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mblot检测Bmil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Bmi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56.5%(48/85).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17.6%(15/85)](P〈0.05);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W480转染BmilsiRNA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明显;转染24、48和72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13.1%、16.5%和18.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45.6%和40.2%:同时,Bmil表达水平在转染48h后下降,Bcl-2表达水平也降低(P〈0.01)。结论结直肠癌中Bmil表达与肿瘤病理学特征关系密切,阻断Bmil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基质衍生因子SDF-1(CXCL12)-CXCR4生物学轴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7例正常黏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及分布,并分析高表达CXCR4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27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正常黏膜及5例肝转移灶内CXCR4 mRNA表达及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XCR4表达阳性率为73.6%,高表达率(表达超过50%细胞)为45.3%;有淋巴结转移组CXCR4高表达率(65.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5.9%)(P〈0.01)。并与肿瘤血管淋巴管浸润有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肿瘤组织中CXCR4高表达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4的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无关(P〉0.05)。27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中CXCR4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P〈0.01);5例肝转移灶组织中CXCR4表达显著高于对应的原发灶(P〈0.01)。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一类参与结直肠癌病程进展的重要分子,CXCL12-CXCR4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问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分为低NLR组(小于5,105例)和高NLR组(大于或等于5,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与本组患者术后生存有关(P〈0.05和P〈0.01);多凶素预后分析证实,NLR是影响本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I.068,95%c1:1.009~1.129,P=0.02)。结论术前NLR大于或等于5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M(apoM)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例正常肠黏膜、6例肠炎组织、10例肠息肉、2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apo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poM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前者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后者(0.05±0.01比0.19±0.05,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apoM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表达中位分值为5.5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5,P〈0.05)、肠炎组织(9.75,P〈0.05)、肠息肉组织(11.0,P〈0.01)及正常黏膜组织(10.5,P〈0.05)。未见结肠癌组织中apoM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结论载脂蛋白apoM在肠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水平较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组织中apoM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92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远端正常结肠组织中CTGFmRNA的表达情况,再从中随机选取30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蛋白表达.并对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CTGF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CTGF蛋白阳性率73.3%(22/30)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的23.3%(7/30)(P〈0.01)。合并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为Ⅲ、Ⅳ期者。CTGF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率降低(均P〈0.05);CTGF蛋白阳性表达率低者浸润深度越深(P〈0.05)。癌组织CTGF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68.3%比29.3%.P〈0.01)。癌组织CTGFmRNA相对表达水平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RR=2.960,95%CI:1.49-5.877,P〈0.01),其预测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74.5%。结论CTGF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CTGF低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16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9.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x^2=1.46,r=0.035,P〉0.05)和肿瘤部位(x^2=3.86,r=0.012,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年龄(x^2=13.1,r=0.064,P〈0.05)、肿瘤大小(x^2=77.161,r=0.245,P〈0.01)、大体类型(x^2=144.831,r=0.341,P〈0.01)、组织学类型(x^2=128.310,r=0.318,P〈0.01)、分化程度(x^2=120.418,r=0.319,P〈0.01)及浸润深度(x^2=227.287,r=0.434,P〈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的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按密切程度依次递减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x^2=509.599,r=0.661,P〈0.01)。结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的上升提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癌患者与高发区散发食管癌患者血清蛋白的表达,筛选食管鳞癌相关血清标记物.方法 收集3对同卵双胞胎、5例散发食管癌患者的血清,采用磁珠蛋白组技术对3对同卵双胞胎中的食管癌患者和10对健康同卵双胞胎(对照组)的血清进行蛋白组对比.结果 在3对同卵双胞胎中的3例食管癌患者中,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为16个.3对同卵双胞胎中的3例食管癌患者和20对健康同卵双胞胎对比差异蛋白为5905.29、5967.68、1779.04 Da(P<0.05),5例散发食管癌与10对健康人对比差异蛋白为1779.17、1929.57、1866.43、1881.41、5095.48 Da(P<0.05).结论 应用磁珠蛋白技术在同卵双胞胎中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可能成为食管癌筛查的血清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蛋白质并建立结直肠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结直肠癌病例36例(结直肠癌组)和疝或行胆囊择期手术的患者36例(对照组),术前静脉采血,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CM10),经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测定,建立结直肠癌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选取88例结直肠癌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通过两组比较,得到5个差异蛋白峰,并以此建立诊断预测模型,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2%.盲法验证显示敏感性为71.6%,特异性为72.7%.其中质荷比为8908与13707的蛋白均存在于结直肠癌组和正常组的比较中,提示上述蛋白质与结直肠癌相关.结论 运用SELDI-TOF-MS技术建立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对诊断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质荷比为8908与13707的蛋白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应用SELDI质谱技术筛选胰腺癌患者的血清标志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SELDI质谱技术对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标志蛋白的筛选方法。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选择WCX磁珠及蛋白芯片阅读机对胰腺癌及健康人(对照组)和胰腺良性疾病组的血清进行检测,以筛选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特异表达差异蛋白。结果:发现胰腺癌血清表达差异的潜在标志物(蛋白)4个,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 705 Da,4 935 Da,5 318 Da和3243 Da,其中4 935 Da,3 243 Da差异表达蛋白质在对照组中低表达,而在胰腺癌组中高表达,5 705 Da和5 318 Da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胰腺癌组中低表达而对照组中高表达。结论:应用SELDI技术筛选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方法快速、有效;检测到的4个差异蛋白质可能是胰腺癌患者血清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IL-10和IL-12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IL-10和IL-1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含量及术前和术后3周血清浓度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46例结直肠癌IL-10和IL-12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含量及术前和术后3周血清浓度,与24例良性结肠息肉患者资料为对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IL-10含量高于癌周组织,而癌组织IL-12含量低于癌周组织;Ⅲ、Ⅳ期患者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IL-10含量高于Ⅰ、Ⅱ期, 而Ⅰ、Ⅱ期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IL-12含量高于Ⅲ、Ⅳ.术前和术后1周血清IL-10升高而IL-12降低,术后3周血清IL-10和IL-12浓度接近对照组.癌组IL-10和IL-12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可分泌IL-10抑制IL-12的产生,进而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动态检测IL-10和IL-12可反映结直肠癌病期、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60例,分别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各30例,于术前1d和术后第3天、第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IgA,IgM,IgG,IL-6,CD3+,CD4+,CD8+细胞和NK细胞,比较术前1d和术后第1天、第3天TNF-α细胞活性。结果:术后第3天患者CD3+,CD4+,CD8+细胞活性及CD4+/CD8+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第7天腹腔镜较开腹组明显低。术后第3天IL-6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C反应蛋白于术后第3天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IgM于术后第3天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IgA、IgG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NF-α于术后第3天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机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 (UTI)和全肠外营养 (TPN)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急性相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 6 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 ,随机分为对照组、UTI组、TPN组和UTI+TPN组 ,每组各 15例。结果急性相蛋白于术后 3d ,对照组、TPN组显著低于其余两组 (P <0 0 1) ;术后 7d ,UTI+TPN组显著高于其余组 (P <0 0 1)。术后 4d起UTI+TPN组已接近正氮平衡 ,与其余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用UTI和TPN可促进急性相蛋白合成 ,减少净蛋白丢失 ,有利于机体顺利度过应激反应期。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CA50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对30例健康人、66例结直肠癌及27例结直肠良性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值显著高于良性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结直肠癌行根治手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再升高,而行姑息手术后其变化不显著(P>0.05)。提示检测血清CA50含量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肠良恶性肿瘤中PTEN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8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 ,3 2例大肠腺瘤的腺体及腺体旁组织 ,12例大肠息肉及息肉旁组织 ,48例大肠癌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与其在正常粘膜组织及肿瘤旁组织表达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 ,尤其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 ,均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及其相应的肿瘤旁组织 ,且与肿瘤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 ;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其临床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无关。结论 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PTEN蛋白表达可能对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癌和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诊断和监测的价值.方法用P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9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82例胃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铁蛋白(Ferritin)、Beta-HCG、AFP、free-PSA、PSA、CA125、HGH、CA153的水平.结果肿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1),其中CA19-9、CEA、CA242、CA125和CA153 5项在胃癌和大肠癌患者中水平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平行检测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72.07%)和阴性预测值(79.25%);采用系列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92.15%)和阳性预测值(84.67%).肿瘤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未降至正常者,复发或转移率为68.89%,而术后再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7.78%.结论多种肿瘤标记物对胃癌和大肠癌的诊断、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结肠镜诊治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及腹腔镜结合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结肠镜处理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总检出率12.19%(P<0.01)。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切除术14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随访0.5~4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0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