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7月~2008年6月432例PICC导管维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2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不同原因.结果 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或移位、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以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主要与导管材质差、固定不妥、导管尖端位置未达上腔静脉、离院患者管理缺陷及意外或其他情况有关.结论 选用硅胶材质导管、保证导管尖端位置达到上腔静脉、护士对患者离院期间的联络和管理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因素分析以及控制对策,以降低静脉导管感染率。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11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 115例患儿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28例,发生率为24.35%,单因素分析表明,PICC留置感染的原因包括患儿年龄、穿刺部位渗血、中心静脉导管阻塞、静脉血栓、静脉炎、导管脱出、疾病类型与合并骨性疼痛、PICC穿刺次数及留置时间,其中穿刺部位渗血、中心静脉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和PICC穿刺次数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提高临床PICC操作质量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降低PICC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定植菌感染发生率,分析PICC尖端感染定植菌的分布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PICC拔除的患者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112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18 500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定植菌感染9例,感染发生率为0.486/1000导管日,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清酒假丝酵母菌及沃氏葡萄球菌各1株.结论 明确PICC定植菌感染分布特征,可为今后导管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10月32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未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29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 840d,发生CRBSI 7例,CRBSI发生率1.82‰;试验组29例,导管留置时间4 524d,发生CRBSI 3例,CRBSI发生率0.66‰;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肝移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者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其感染致死率为3%。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本文主要总结PICC CRBSI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制订标准流程管理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标准管理流程,对全院PICC置管实行统一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程管理前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的CRBSI发生率为6.0‰(48/79 783),明显高于流程管理后的2.9‰(29/99643)(P=0.000).结论 遵照标准程序统一管理,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相关性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Methods A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polic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uniform management of PICC in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was 6.0‰ (48/79 793 ) every 1000 catheter-days befo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2.9‰ (29/99643) after process management (P =0.000).Conclusion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CRBSI caused by PICC.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98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PICC置管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8例患者中,5例发生穿刺点渗血,3例发生穿刺点感染,3例发生静脉炎,2例发生导管脱出,1例发生导管堵塞,1例发生血栓形成。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静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化疗进行PICC置管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ICC置管肿瘤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为更好地开展PICC携管患者的院后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446例PICC携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每周1次,持续3~16周。分析随访到的PICC护理问题包括置导管并发症、导管维护以及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446例患者中存在导管相关并发症88例(19.73%),导管维护问题43例(9.6%),大部分患者存在影响日常生活问题。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患者置管手臂活动行为改变最为有效(75.5%)、沐浴行为改变效果最差(33.4%)。结论:肿瘤患者PICC携管期间的院后护理不容忽视,电话随访能主动给患者提供院后护理咨询服务,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3.
庄炜 《现代医院》2013,13(9):141-142
建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管理体系,依托医院局域网,结合Oracle数据库技术,开发PICC信息管理系统,实现PICC病人信息、置管信息、导管信息等资源共享,合理、高效分配护理人力资源,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降低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血液肿瘤内科使用PICC导管置入的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实施风险管理,一组未进行风险管理,对比两组发生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护理缺陷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对PICC置管后血液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降低了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护理缺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通过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的风险管理,提高本科护士的管理能力及病人的认知能力,降低了PICC导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PICC导管使用的时间,保证患者顺利完成相应的治疗,减少护理投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委员会管理模式对保证PICC置管病人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通过成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操作者资质准入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规范PICC置管技术操作方法、流程;制定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标准,置管安全评价指标。结果:对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前后的一次置管穿刺技术、穿刺置管不同时间下例数、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建立完善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机构,对PICC置管技术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不仅有利于技术水平、维护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满足了病人的治疗需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患者CDSMP(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2010年11月~2011年10月88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实施CDSMP作为干预组,将2010年2~11月90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PICC拔管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PICC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健康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健康状况的7个方面(整体健康自评、健康担忧、精力指标、疲劳、气短、疼痛、PICC对患者生活影响)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明显提高,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管腔回血、导管感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CDSMP可改善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健康状况、自我管理行为、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管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儿科病人中广泛应用,因其安全,方便,可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长期使用效果较好.但在置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仍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关注.该作者就PICC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导管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降低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后带管的肿瘤患者4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本院带管患者回肿瘤科进行导管维护,院外置管患者由门诊治疗室或急诊室护士兼顾;实验组:开展PICC进行区域性管理,非住院PICC带管者均由PICC维护门诊专职人员进行导管维护,措施有:开展PICC维护门诊、进行PICC现状调查、对带管患者进行PICC专业化管理、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培训、实施PICC置管严密的监控管理、对PICC网络单位实行对口帮扶。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途拔管人数减少,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可有效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方法:参考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中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结合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特点,制定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对90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运动锻炼时间为(208.33±20.451)min/周,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得分为(13.19±4.615)分,与医护人员沟通得分为(6.28±1.551)分,自我监测得分为(13.53±4.618)分,适时适量活动得分为(11.72±3.875)分,依从性得分为(8.07±0.897)分,预防静脉炎得分为(9.80±2.084)分,预防导管堵塞得分为(10.26±1.526)分,预防导管感染得分为(15.07±2.010)分,预防导管脱出得分为(22.18±2.713)分,应急处理得分为(5.06±1.221)分。带管时间为1~3个月组患者体能锻炼、认知性症状实践得分、适时适量活动、预防导管堵塞、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导管脱出评分高于带管时间<1个月、>3个月组的患者(P<0.05),而带管时间<1个月组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得分高于带管时间1~3个月组、>3个月组患者(P<0.05),带管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应急处理得分高于带管时间<1个月、1~3个月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需要改善,不同带管时间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各有弱势项目,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以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