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8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尽量复位大小转子并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手术时间58~98 min,出血量200~380 ml。无切口感染及肺栓塞发生,2例出现尿道感染。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4.5±0.5)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76~94(84±3)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早期下地行走、关节功能恢复快、近期效果满意,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28例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70~86岁,平均76.5岁。随访期限6~60个月,平均24个月。应用H 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患者均在术后15 d拄双拐下地负重行走,6~8周弃拐改用手杖,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生活基本自理。髋关节功能按H arris评分标准,询问骨折前患髋功能及参照健侧予以评分84~97分,平均(90±4)分。人工关节置换术前40~48分,平均(45±3)分;术后82~95分,平均(89±3)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治疗的有效挽救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创伤小、恢复快,理论上可降低DVT的发生率,但目前尚缺乏术后早期影像学检查判定DVT发生率的确切报道。目的:对行OCM入路微创小切口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深静脉造影检查,以明确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指导临床血栓预防。方法:行单侧OCM入路微创小切口THA患者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28-90岁,平均(63.4±16.4)岁;BMI为21.2-29.8 kg/m2,平均(24.9±2.42)kg/m2;其中股骨头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6例,髋关节骨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术后行利伐沙班及气压泵治疗。评估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肢体长度差异、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1、3 d)、术中和术后出血情况、术中和术后输血情况。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及所有患者术后3-5d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以明确DVT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8-10 cm,平均(8.5±0.6)cm;手术时间为65-125 min,平均(82±13)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50 ml,平均(225±72)ml;术后引流量为120-905 ml,平均(457±218)ml,共4例患者输血。所有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行主动屈髋锻炼,双下肢长度差异均〈1 cm,术后1、3 d的VAS评分分别为0-6分,平均(2.5±1.4)分和0-4分,平均(1.9±1.2)分,所有患者术后2-3 d即可站立或行走。术前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例发现患侧下肢DVT,术后深静脉造影检查仍提示同侧DVT,其余25例患者术后仅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提示健侧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结论:采用OCM微创小切口手术入路THA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 24例获随访,时间8~20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优良率87.5%(21/24)。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负重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30例获得随访,时间18~36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关节感染、假体松动、下沉、钢丝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仰卧位常规器械OCM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髋关节置换患者67例,其中微创组21例采用OCM入路,男12例,女9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男28例,女18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所有患者使用生物型陶-陶人工关节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肌酸激酶(CK-NAC)、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4~26(18.4±3.6)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肌酸激酶、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OCM入路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是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经积极治疗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9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目前4种常用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应用体会,初步报道早期临床结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采用4种常用的微创入路对92例116髋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男45髋,女71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64岁。手术方法采用前外路21例髋,后路73髋,双切口4髋,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OCM)18髋。在92例中诊断为骨关节炎(OA)40髋;股骨头无菌坏死33髋;股骨颈骨折34髋;类风湿关节炎9髋。采用MIS工具和Versys假体。观察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本组共92例,116髋,手术切口6-10cm,平均7cm;双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120min。而无论是采用单切口前路、后路或者改良Watson-Jones(OCM)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min。在92例患者中,其中10例行双侧全髋同时置换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400-600ml。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不输血,围手术期平均输血300ml。本组87髋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半年随访87例,Harris评分87-92分,平均90.5分。术后1年随访52例,Harris评分90-96分,平均94分。结论4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OCM手术入路和双切口入路更符合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将8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滑动时鹅头钉(DHS)内固定组2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组42例,人工关节(股骨头置换)组14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术后髋关节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78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人工关节组、PFN组明显优于DHS组(P〈0.01)。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量:PFN组优于DHS组和人工关节组(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组最早得到恢复;术后6~12个月,3种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需要谨慎处理,手术方式以PFN内固定最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5(75±12)min,术中出血300~700 ml。29例获随访(2例术后死亡),时间6~2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1周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疗效及预后,前瞻性评价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唰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间我科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20例患者,男67例。女j3例。年龄75~94岁,平均81.4岁。120例分别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0例,DHS内固定术70例。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Ⅲ型58例。Ⅳ型62例。结果110例患者得到近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年.10例DHS内固定患者失访。DHS内固定组有6例手术失败后,均重新用加长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加长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0例.术后随访期间患者仅有1例并发肺部感染。其余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将成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粗隆部的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保留粗隆部的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骨折15例,Evans分类:ⅢA2例,ⅢB4例,IV8例,逆粗隆骨折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内科系统疾病。[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14例顺利出院,1例因呼吸系统并发症转内科治疗,1个月后出院。1例于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经治疗痊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均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随访14~27个月,无假体松动、下沉及骨折不愈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为91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保留粗隆部的普通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骨折,患者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老年粗隆部不稳定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998年10月~2004年9月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经分析,所有病人在术后2~7d(平均3.4d)下地负重行走,术后3~6个月恢复到术前肢体功能,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减少术后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型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标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3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1~90min,平均78min;术中出血量300—600ml,平均410ml;其中19例术中输血,输血量200~800ml,平均320ml。随访期间死亡1例,其余28例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d患者可拄双拐下床活动。术后1个半月,24例患肢功能明显改善,行走能力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未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出现脑梗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异位骨化2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6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结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应用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76~91岁,平均81.6岁.骨折分类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4例,Ⅲ型13例,Ⅳ型4例.结果 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48 min,出血量260~500mL,平均380mL,术后全部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21~35 d,平均28.6d.2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过抗感染、化痰、雾化吸入等治疗后痊愈.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2周患者可借助双拐下床活动,术后2个月,18例患者行走能力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生活能自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50~90分,其中优5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5.7%.无一例出现髋臼磨损、假体下沉、感染等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 应用骨水泥半髋关节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