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校社区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某高校社区4060岁女性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前臂长测量,问卷调查年龄、月经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腕部、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骨密度结果与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前臂长、月经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7例中,各部位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绝经后较围绝经期下降。骨密度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前臂长呈正相关,与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下降,应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育锻炼,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丹麦产~(125)I源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490例30~78岁汉族妇女的前臂骨密度,骨密度从45岁以后明显下降,70岁组只有30岁组的57.5~61.2%,每年下降1~2%,而绝经前妇女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较小,绝经后骨质丢失速度加快.尤以绝经3年内明显。手术绝经使骨质丢失提前发生,但不加重。作者认为绝经比年龄对妇女骨质丢失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攀枝花地区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水平,提高攀枝花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攀枝花地区290例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图绝经期或绝经年的妇女,其BMD值较35~42岁月经正常妇女BMD值明显下降(P<0.05).随着年龄增加及绝经年限增加,其BMD值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提示攀技花地区41~53岁年龄段的围绝经期妇女和开始绝经的妇女即为骨质疏松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这些妇女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达到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09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成都市黄田坝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BMD)随年龄、性别变化的规律,探讨骨质疏松症(OP)BMD诊断标准。方法:应用韩国双能X线骨密度(osteoSys DEXA-3000)仪测量2 092例无继发性骨量减少因素的体检人群腕部BMD值,其中男996例,女1 096例,年龄30~89岁。按年龄分为五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男女两性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的BM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绝经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结论: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BMD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指出由于女性在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其OP的发生明显的高于男性,因此骨密度值的监测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伏娜  钟紫茹  韩全水  林小岚 《医学争鸣》2005,26(16):1520-1522
目的:调查深圳市正常体质量指数人群骨密度和峰值骨密度(PBD),以期为深圳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近5 a体检的健康成年677名,年龄20以上,男女性均以5岁一个年龄段分为14组;双能X光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结果:男性各部位PBD值出现在25~岁,女性各腰椎PBD值出现在35~岁,髋部PBD值出现在40~岁.在80~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骨密度出现高于其PBD的另一个峰值,女性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后随年龄逐年下降.结论:女性PBD形成晚于男性而接近绝经期;其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迅速减低,而男性则发生在65岁年龄段;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提高PBD开始.  相似文献   

6.
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绝经前后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规律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的关系,以期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方法:收集665例年龄在28—78岁之间的绝经前后妇女,分成3组:月经正常组,绝经过渡期组及绝经组。用美国LunarDPX—NT型DEXA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绝经过渡期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较月经正常组明显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绝经组骨密度较绝经过渡期组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随绝经年限增加而下降,绝经后15—25年下降最明显,25年后趋于平稳。与之相反,体重指数小于28时,随体重指数增加骨密度增加。体重指数介于18—22时骨密度增幅最大。结论: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以后应监测骨密度变化,绝经后保持适当体重可减少骨量丢失,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情况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同时确定DXA法测量不同部位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6月于本院行骨密度检查的1884例患者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纳入绝经后女性591例。比较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的不同及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绝经年限的关系,同时计算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质疏松诊断的检出率。结果: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增长,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值均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纳入研究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62.6%,其中腰椎患病率为50.3%,髋部患病率为51.3%。各年龄段及绝经年限组,腰2~4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髋部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1.9%;单独检测腰椎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0.3%。结论: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高于髋部骨密度,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升高,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扫描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80.3%和81.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鲜骨折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0例住院骨折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不同年龄组、绝经前后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骨密度的水平状态。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20~39岁组、40~59岁组的甲状腺激素虽然都在正常值范围内,却呈逐渐下降状态,而60~86岁组低于正常值;绝经前FT3、FT4较绝经后高,HTSH在绝经后明显升高;而骨密度绝经后明显降低。结论伴有骨密度下降的甲状腺激素低水平的绝经后期女性老龄人群应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其骨折后的愈合过程可能更加漫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并分析珠海地区653例成年女性腰3椎体和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血清CTx值(Ⅰ型胶原C末端肽),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653例成年女性,分别检测L3椎体和左股骨颈的Ward's三角区BMD,测定血清CTx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珠海地区成年女性腰3椎体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0~39岁组,股骨颈Ward's三角区出现在20~29岁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均有明显差异(P<0.01);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较腰3椎体下降早一个年龄段;血生化中血清CTx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升高,除20~29岁组和30~39岁组间,30~39岁组和40~49岁组间,其余各组间都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腰3椎体的患病率在50~59岁和60~69岁年龄段急剧上升并随年龄增加维持在高水平,股骨颈Ward's三角的患病率在达到峰值骨密度年龄段后即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年龄段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腰3椎体.结论 成年女性腰3椎体骨密度和血清CTx值随年龄变化较大,尤以更年期影响明显,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降低与女性更年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HTH〗目的〖HTSS〗〖KG*2〗探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与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骨密度检测的诊断价值。 〖HTH〗方法〖HTSS〗〖KG*2〗将行健康体检的260例绝经期女性且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XA监测(B组)、QUS检测(A组),以DX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2组检测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分析QUS检测在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HTH〗结果〖HTSS〗〖KG*2〗B组检出骨质疏松症52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骨质疏松症48例,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A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99.42%,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6.10%。 〖HTH〗结论〖HTSS〗〖KG*2〗QUS用于诊断绝经期骨质疏松伴有胸肋关节痛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高,且无辐射,故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桂兴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23-23,25
目的分析绝经、老龄因素对妇女骨骼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法国Diag-nostic Medical Systems(DMS)公司生产的UBIS5000型超声骨密度/骨质量测定仪对腰椎骨密度(BMD)进行检测。结果 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1),女性绝经后骨量流失率随着绝经年限增加而增长(P<0.05)。结论年龄、绝经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和延长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111 healthy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 aged 40 to 80 years,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lood lep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September 2008.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lood levels of these adipocytokines and the lumbar spine (L2-L4), left femoral, and distal forearm BMD after adjustment for the age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leptin and the BMD. This is presumab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influence of menopause, age, duration of postmenopausal period,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on the BMD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leptin levels in healthy women. The adiponect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BMD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nd with forearm BM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regardless of adjustment for age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It seems likely that adiponectin influences the BMD at different skeletal sites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相似文献   

14.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bone density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treated hypoparathyroidism, though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increase is attributable to the condition itself or to its treatment. We have recently investigated a 70 year old woman with untreated hypoparathyroidism from the time of thyroid surgery at the age of 29 years. Bone mineral content of the non-dominant distal forearm was 3.7 standard deviations above the mean normal value found in 23 healthy volunteers of comparable menopausal age, and was also above the mean normal value found in premenopausal women. The vertebral mineral density of her lumbar spine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was 3.0 standard deviations above the mean normal valu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igh bone density is a feature of hypoparathyroidism per se and that postmenopausal bone loss may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in thi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杨华  程昌志  罗远国  韦葛堇  林舟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504-1506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对女性骨密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门诊就诊或住院、以腰背痛和关节痛为主诉的633例中老年妇女,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检测仪,测量腰椎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汉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3%,壮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随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随绝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除46岁以下组与46~50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46岁以下组与50岁以上组、46~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绝经年龄早更容易引起骨密度降低,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就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绝经后妇女体质量与绝经年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unar Prodigy双能骨密度仪测量绝经后女性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并将其作为应变量,分析其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等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正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量和绝经年数关系密切,其中与绝经年数呈负相关;侧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指数密切相关。结论:随绝经年数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体质量大者骨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阻锻炼和有氧锻炼对更年期女性正位脊柱(12—4)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试验对象为30名健康月经紊乱或绝经女教师,随机分为对照组、抗阻运动组和有氧运动组,进行为期9个月的实验。在运动干预前、3个月、9个月测定受试正位腰椎。结果:1.对照组受试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P〉0.05),抗阻运动组和有氧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P〈0.05和P〈0.01),经组间比较,抗阻运动组优于有氧运动组(P〉0.05)。结论:科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锻炼均对更年期女性骨密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锻炼中加强抗阻力练习对防止绝经女性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有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间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妇女的一般情况及骨密度(BM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血瘀型、非肾虚血瘀型两大证型,其中将非肾虚血瘀型再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型3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绝经年龄及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体质指数及生育数均大于汉族患者(Pd0.05);两者骨密度T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医分型:肾虚血瘀型及非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型(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4型后,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分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疆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无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患者为多,而肾虚血瘀与非。肾虚血瘀患者间BMD无明显差异,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绝经女性450例,根据骨骼肌质量指数将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所有女性均进行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对全身体成分、股骨颈BMD、腰椎正位BMD进行检测.分析2组人群一般资料、体内维生素D3 ,骨密度值,BMI,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年龄、体质量指数、四肢脂肪质量与一般因素之间的关系、骨骼肌质量指数与骨密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比较2组人群生命质量.结果:2组人群年龄、身高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 05);其他一般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骼肌质量指数与患者的四肢脂肪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维生素D3 水平呈负相关;且与股骨颈骨密度与腰椎正位骨密度呈正相关;肌少症组生命质量低于非肌少症组(P<0. 05),且2组人群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为疼痛或不舒服.结论:绝经女性骨密度与肌少症相关性研究过程中,认为肌少症与骨密度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