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处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的针刺治疗配合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2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估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肌张力,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论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更好,可明显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临床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中风偏瘫。研究进行分组,分组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用药、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小于治疗前,且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能够有效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升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患者对满意度相对较高,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进行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训练。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较治疗前都有显著好转(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拮抗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为主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入院的中风后偏瘫痉挛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以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华佗夹脊穴。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障碍均得到显著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为主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规范化的诊断和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Fugly-Meyer评分法、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法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对照组采用MOTOmed重复性训练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状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y-Meyer评分和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够明显降低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obath疗法结合调神止痉法针刺和体感音波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Bobath加调神止痉法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Bobath加体感音波治疗,治疗组采用Bobath加调神止痉针刺及体感音波治疗。对3组患肢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评定,统计3组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89%,对照1组为82.14%,对照2组为74.07%,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M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调神止痉法针刺联合体感音波疗法、Bobath的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和针刺疗法,分别针刺上下肢相应穴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身康复机器人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MA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身康复机器人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68例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用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健脑针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M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补肾健脑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可改善痉挛状态及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9):1281-1283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薄氏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取关元、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等穴位辨证加减论治,同时采用分期运动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5%(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FAM以及MBI评分改善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显著(P0.05)。结论: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科基本治疗和康复科基础治疗(包括肌力训练、降张训练、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拮抗肌配合强迫疗法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单纯加用强迫疗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肌张力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TEF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结合强迫疗法的治疗方法较单纯运用强迫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温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以神经缺损、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治疗观察组仅出现1例(2.50%)多次针刺引发下肢肌阵挛所致的明显疼痛,未见其它针刺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神经缺损和痉挛症状,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3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M IS)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以观察肌张力、肌痉挛的改善程度。结果: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结论: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秦宁  乔鸿飞 《陕西中医》2012,(11):1530-153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治疗,针刺组针刺拮抗肌,康复组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联合组同时采用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治疗方法,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分组治疗3月,联合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