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后局部皮肤免疫系统的变化.方法选用2个月龄乳猪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4周完成扩张.并取相对解剖部位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分别切取90块皮肤组织,并对单纯扩张后组织形态学变化、扩张与正常皮肤在形成创口和非特异性变态反应结节后的各项免疫指标变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皮肤扩张可造成局部皮肤的退行性损伤,甚至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但其局部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未受到影响.结论临床上,应用扩张后皮肤覆盖感染创面时,可以象局部任意皮瓣、肌皮瓣一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价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在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的皮下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定期对扩张器进行注水达到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切口无张力缝合;Ⅱ期手术后24h辅以电子线照射、拆线后应用免缝胶布或免缝拉链对切口垂直方向减张、硅凝胶贴局部贴敷3个月至半年、术后根据个体瘢痕增生情况决定是否需行曲安奈德+玻璃酸酶注射抗瘢痕治疗、或几种疗法联合应用。取同一患者的胸部瘢痕疙瘩组织、正常皮肤组织、扩张的正常皮肤组织做病理学检查,观察其组织结构的不同之处,以探讨扩张后组织学的改变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20例患者中经随访时间最长4年,2例复发,治愈率90%。结论:通过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结合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其可能的机制为:组织扩张后可减少切口的张力;扩张后局部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能够彻底切除瘢痕疙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1型(AngIItype1,AT1)受体和2型(AngIItype2,AT2)受体蛋白和基因以及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在人扩张后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病理特征以及AT1和AT2受体表达的变化,提取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总RNA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受体在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扩张后皮肤组织中AT1和AT2受体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在扩张后皮肤中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相比增加约3倍(P<0.05vs正常皮肤);而AT2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仅有轻度增加,且差异并不显著(P>0.05vs正常皮肤)。和AT1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类似,AGTmRNA也在扩张后皮肤中表达显著增强,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P<0.05vs正常皮肤)。结论:在皮肤扩张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II受体AT1表达增加,AngII可能通过AT1受体参与扩张后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1型(Ang Ⅱ type 1,AT 1)受体和2型(Ang Ⅱ type2,AT2)受体蛋白和基因以及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在人扩张后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病理特征以及AT1和AT2受体表达的变化,提取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的总RNA后,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法)对AGT及AT1和AT2受体在扩张与未扩张皮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皮肤和扩张后皮肤组织中AT1和AT2受体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在扩张后皮肤中ATI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相比增加约3倍(足0.05vs正常皮肤);而AT2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仅有轻度增加,且差异并不显著(p0.05vs正常皮肤)。和ATI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类似,AGT mRNA也在扩张后皮肤中表达显著增强,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只0、05vs正常皮肤)。结论:在皮肤扩张过程中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AngⅡ受体AT1表达增加,AngⅡ可能通过AT1受体参与扩张后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ESC)的分化和分布情况,初步探讨扩张皮肤组织的相关生长机制. 方法 取15例行Ⅱ期头、颈部皮肤扩张术患者扩张后(平均注水期45d)皮肤标本及正常皮肤标本,按取材部位分为:(1)头部近扩张器中心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3cm处的扩张后头皮;(2)头部扩张器侧壁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5~7 cm的扩张后头皮;(3)颈部扩张皮肤组;(4)未扩张头皮对照组;(5)未扩张颈部皮肤对照组.各组皮肤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特征. 结果 与2个末扩张对照组比较,HE染色可见各扩张组表皮层凹凸不平且相对增厚,皱褶明显,细胞层次增多;细胞呈密集分布,以靠近基底层最为显著,但排列欠整齐,极性过度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扩张组基底层CK19阳性细胞的连续性基本存在,基底层个别部位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呈复层排列;基底层之外亦有少量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2个未扩张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 结论 J 皮肤软组织扩张后,ESC 在修复过程中增殖和分化加强,并出现异化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TXN)在扩张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选取近两年在我院行额部扩张器取出术的患者13例,收集患者额部扩张器张力最大点(扩张组)以及颞部行附加切口处(对照组)的全层皮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TXN蛋白在扩张皮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扩张皮肤组织中TXN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扩张皮肤组织中TXN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 扩张皮肤组织中TXN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为进一步研究TXN在组织扩张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皮肤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树林  汪洋  李兵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894-895,i0001
目的:通过观察皮肤经重叠扩张至极限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进一步改良优化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的有效途径。方法:以6只白色小家猪作为试验动物,制作重叠扩张术极限扩张(ETE)和常规扩张(RTE)动物模型,切取两种扩张方法扩张后的皮肤组织作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极限扩张后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表皮层厚度与RTE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纤维束细小;弹力纤维广泛断裂;Ⅰ型胶原含量减低。结论:皮肤经持续重叠扩张后可达到极限;导致皮肤达到扩张极限的原因是机械力的持续过度牵拉和皮肤胶原纤维产生的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8.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kintissueexpansion,STE1976)是通过增加置入皮下扩张器内的容量,对表面皮肤产生压力,使其产生“额外”皮肤,利用新增加的皮肤转移覆盖创面。STE为烧伤、创伤瘢痕、肿瘤、缺损的修复重建增添了新的较为满意的方法,是整形外科领域里程碑性的进展[1]。一、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基础研究1.扩张后的组织学变化:皮肤经过一定容量的扩张后,局部面积增加。扩张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24h内可增加3倍。有新生的细胞形成。表皮细胞对机械刺激反应敏感,皮肤软组织扩张时的有丝分裂活动是正常组织对张力的一…  相似文献   

9.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开展已有 2 0余年 ,在整形和修复重建外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而且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拓宽 ,基础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入。但是 ,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悬而未决。快速皮肤组织扩张术是近十年研究的重点课题。经MEDLINE检索和文献回顾 ,本文将快速皮肤扩张术后皮肤面积增加来源 ,回缩情况、组织血流动力学、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变化综述如下。1 扩张后皮肤面积增加的来源和回缩情况1 .1 皮肤经一定容量扩张后 ,一般局部面积增加80 %~ 1 4 0 % [1 ]。扩张后扩张器上皮肤来源包括 :1扩张区原始面积 ;2组织蠕变…  相似文献   

10.
软组织扩张技术是通过手术将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正常皮下或肌层下,在扩张器扩张的同时,使局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延伸,从而提供充分的皮肤软组织来修复较大的组织缺损或为组织填充、假体置入预留适当的空间.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于软组织扩张器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现对软组织扩张器的历史、类型,扩张组织的相关变化以及目前扩张器在临床...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体表器官缺损的美容整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不同的皮肤组织瓣移植修复再造创伤性体表器官。方法:用扩张后皮瓣,颈胸皮瓣、颧部皮瓣、前臂桡动脉皮瓣、颞浅筋膜瓣、背阔肌皮瓣,腹直肌皮瓣移植来修复再造颜面颈部深度缺损、耳廓缺损、眼睑外翻缺损、乳房缺如和阴茎缺损等。结果:治疗131例,组织瓣移植成活和器官再造外形美观的129例,1例洞穿性鼻缺损扩张后皮瓣再造部分坏死,1例乳癌根治后Ⅰ期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全部失败。随防半年以上的病例82例,外形均与正常相近。结论:创伤性体表器官缺损的程度形状各异,而且多数缺损处及周围都有大量的瘢痕组织增生,修复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的组织瓣再造,才能使外观更加逼真美观,使已创伤体表器官得以完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在应用耳后皮肤扩张行耳廓再造的手术中,为了解决耳后皮肤不正常,如烧伤后耳后有瘢痕不能行皮肤扩张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后皮肤再扩张的手术方式,为证实手术设计的可行性,在兔体上进行此术式的动物实验。用兔双侧胸背部皮肤,一侧作原位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后,再扩张;另一侧作常规的皮肤扩张。从扩张容量、扩张中有无并发症、皮肤血管的变化和组织学观察等方面比较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兔体上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后再皮肤扩张对皮肤扩张无明显不良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游离皮片移植、临近皮瓣转移修复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17例皮瓣坏死的患者。结果:17例皮瓣坏死的病例中,采用游离皮片移植8例,运用背阔肌皮瓣修复2例,临近皮瓣转移修复4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3例,除1例全厚皮片移植出现小水疱,1例皮瓣转移修复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等治疗后Ⅱ期愈合外,其余15例均效果良好。结论: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病例,采用游离皮片移植、临近皮瓣转移、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在Wistar大鼠背部形成2cm×8cm蒂部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的随意型超比例皮瓣,建立缺血皮瓣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专有的诱导培养基(EG-M2MV)中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诱导分化为EPCs;对细胞的形态、表型、功能加以鉴定。将EPCs注射移植于iWstar大鼠背部的缺血皮瓣,大体观察皮瓣的存活率,vWF免疫酶染色法检测皮瓣毛细血管密度。以缺血皮瓣单纯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骨髓中分离培养的EPCs呈现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表达CD34、Flk-1及CDl 33表型,能够摄取DIL-ac-LDL和特异性结合FITC-UEA-1。注射EPCs组的缺血皮瓣存活率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中的EPCs在体外培养后注射移植于皮瓣内,可以促进缺血性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缺血性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明  张克勤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66-1267,I0007
目的:探讨胸壁放射性溃疡修复的治疗手段。方法:采用创面扩大切除,背阔肌肌皮瓣或局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供区植皮术。结果:15例胸壁放射性溃疡采用该法治疗,12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边缘与创面愈合欠佳,少量渗出,经多次换药,创面愈合;1例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部分坏死,二次手术采用局部延迟皮瓣转移修复治愈。结论:该法安全,对大创面的修复效果可靠,为一种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积极有效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扩张后SVN皮瓣行耳廓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耳廓成形术的质量。方法:应用扩张后超薄皮瓣行耳廓成形术。结果: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应用扩张后超薄皮瓣行耳廓成形术32例共44个外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文章对该手术的设计,方法及优点作了阐述,结论:应用扩张后超薄皮瓣行耳廓成形术能够提高耳廓成形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monitoring a free skin flap transfer when the flap skin color is white in spite of having a good blood circulation is described. It is easy to confirm that the anastomosed vessels are patent or not by visualizing the flap skin color, because erythema will appear after topical application of dinitrochlorobenzene even if skin color is whi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面部良性肿瘤的面积,采用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在胸三角皮瓣下靠近肩部置入1个扩张器,切口选择在锁骨下.扩张完成后,先将面部良性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皮瓣应大于缺损面积10%~15%,蒂部可制成管状或应用良性肿瘤翻转与胸三角皮瓣蒂部形成铰链而封闭蒂部创面.3周后将皮瓣延迟,再1周后断蒂.结果 20例患者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效果均满意.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较大面积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郑江红  吴宏  丁志  刘庆阳  金一平  杨松林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48-1249,I0007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皮肤病损的临床经验。方法:Ⅰ期手术选用50~400ml容量的扩张器埋植于面部病损邻近皮肤正常区域的皮下层,注水扩张1~4个月;Ⅱ期切除面部病损,运用扩张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23例中,21例面部病损切除后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局部皮瓣一次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皮肤质地和色泽与受区接近,外形满意。一次修复缺损创面最大者约8cm×11cm。1例于Ⅰ期手术后53天扩张器外露,提前取出扩张器形成局部皮瓣加植皮修复,效果良好;1例为较大面积的面部扁平瘢痕,第一次扩张后仍残留1/4瘢痕,经二次扩张遂完全切除瘢痕并修复。结论:运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辅助植皮或应用连续扩张法完成修复。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methylsulfoxide (DMSO) on skin flap viability. BACKGROUND: Dimethylsulfoxide has been shown to decrease necrosis of random skin flaps in the rat model, but no human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MSO on skin flap viabi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stectomy and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had topical 60% DMSO applied to their flaps every 4 hours x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27 patients had operation alone. The maximum area of flap ischemia was traced by a masked observer and measured by cut and weigh techniqu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as determined by Student's test. RESULTS: The mean area of ischemia for the DMSO group was 16.33 U versus 44.93 U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i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opical application of DMSO reduces skin flap ischemia in humans and recommend its use after operation in which skin flaps are cre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