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理尚未研究清楚。多数研究资料表明除病毒直接作用外,免疫反应在EHF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不同病程阶段,体内继发的中间病理生理环节所造成的病理改变,使本病病理损伤非常广泛,且交织复杂。有关病毒直接作用的学说,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近年实验研究发现,病毒抗原荧光物质在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出现得早而且多。国内学者应用双桥PAP法对14例  相似文献   

2.
1978年朝鲜学者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建立特异性诊断以后,使本病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目前,有关发病机理的研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有关实验感染的探讨、免疫功能紊乱和某些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在指导临床治疗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病毒分离及免疫电镜等技术,以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及现症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HAV感染机体后的病毒血症,病毒在血液系统中的消长动态及在人血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体外增殖和定位,探讨其与致病机理的关系。结果:机体感染HAV后,从病人血清中直接分离出HAV,外周血白细胞HAV抗原阳性,且在潜伏期中病毒即已侵犯外周血白细胞,抗-HAV-IgM阳性血清中有HAV RNA;并证实HAV可在体外培养的人血单个核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中增殖并传代。  相似文献   

4.
陕西是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最早和重发病省份之一,但汉中地区以往被认为是EHF非疫区。1984年汉中南郑和勉县发现本病,以后每年均有发病,疫区扩大。我们于1984年至1989年对汉中地区EHF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了研究,1989年作者从褐家鼠和EHF病人血清中分离到EHF病毒,进一步证实本病在汉中地区存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疫情资料 每年收集各发病县(市)核实的发病数、死亡数及人口总数,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疫区制定标准:临床诊断并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测证实的EHP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确为当地感染者。 二、人群血清学调查 从发病地区采集病人、疑似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滩病毒属病毒(Hantaviruse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关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历来为医学界所关注,也是当前本病防治研究中迫切需要阐明的问题。经过近半个世纪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近十年本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实验动物及临床学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一系列重要发现,为全面认识和最终揭示EHF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由于病原学和血清学的突破性进展,我国已报道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有50多种。米尔英等从家鼠型疫区6种家畜家禽血清中检出EHF 病毒抗体,张云等从野鼠型疫区狗肺中检出EHF 病毒抗原并分离出两株病毒。但从野鼠型疫区犬血清中检出 EHF 病毒家鼠型抗体,未见报道。 四川省雅安市是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于1983年11月23~28日在郑州召开,到会代表600余人,收到论文约1500篇。现将情况简介如下:流行性出血热(EHF)近年来,本病在病原学、血清学、流行病学、免疫机理、临床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EHF 首先发现于我国黑龙江,近年来疫区逐渐从北向南扩展,从农村散发蔓延于少数城市,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发病率增多,病死率仍在5~10%。研究证明,国外的出血热和我国分离到的 EHF 病毒及最近从大家鼠和野鼠中分离到的病毒相互之间有抗原性关系。但又可以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 (EHF)病人标本进行研究 ,以建立一项有效的 EHF病毒分型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发病 10 d以内的早期 EHF病人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尿沉淀细胞。采用异硫氰酸胍 -酚 -氯仿一步抽提各种标本的总RNA。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互补于汉滩病毒 ( 型 )及汉城病毒 ( 型 ) M基因片段的 G1区。分别在两对引物的正链引导下反转录合成特异性 c DNA,用相应的引物对进行 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电泳 ,标准分子量对照鉴定。同时以 Vero- E6细胞及鼠脑传代的标准病毒株进行阳性对照 ,以正常人血浆作阴性对照。结果  19例病人的 30份标本均能被 I型或 型引物扩增出特异性产物 ,其中I型阳性 13例 , 型阳性 4例 ,I、 型同时阳性 2例 ,同一病人的不同标本结果一致。结论 标准病毒株 RT- PCR分型结果与其本身的血清型一致  相似文献   

9.
用抗原阳性鼠肺组织分离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多数报道采用阳性较强的鼠肺标本。作者在用 以上阳性鼠肺分离EHF病毒过程中,不少标本分离不到病毒。据鼠类监测表明,鼠类抗原、抗体双阳性者比重较大,抗体阳性标本对分离EHF病毒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对EHF监测点进行啮齿动物带毒常年监测中,选用阳性鼠肺10份,其中有4份属抗原、抗体双阳性,标本经处理后直接接种Vero—E6细胞单层进行EHF病毒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血热(EHF)的处理原则是: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根据其病理生理改变,早期以抗病毒及合理的液体治疗为主。对休克,肾功能不全和出血等进行预防性综合治疗。现将近年来本病的治疗进展介绍如上。 1 抗病毒及免疫法 EHF病毒是引起本病的始动因素,其发病学特点是“原发性损伤,一次性打击,自限性过程。因而早期从患者体内清除EHF病毒是减轻病理损害的关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发病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发病学的研究进展于丹萍近年,有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发病学研究,如发病机制、临床发病学特征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为本病的正确合理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现介绍如下:一、病毒直接作用的研究更多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正> 1976年,Lee氏应用非疫区的黑线姬鼠从疫区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此后,应用A549(人肺癌)。Veto-E_6(绿猴肾)、2BS(人胚肺二倍体)等细胞分离EHFV相继获得成功。但应用Hep-2细胞(人喉癌细胞)从鼠肺标本中分离出EHFV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91年至1992年首次应用Hep-2细胞从闽南的褐家鼠肺中分离出EHFV,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hemocytopenia,IRH)是近十余年从骨髓衰竭性疾病中分离出的一类新的疾病体系。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种未知病原刺激后,主要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亚群出现异常,引起下游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功能异常,进而产生仅针对骨髓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原位溶血或封闭造血细胞膜上的功能蛋白,抑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而导致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1-10〕。临床上,IRH常被误诊为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且疗效欠佳,迁延不愈。因此,正确诊断IRH,将其与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鉴别开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前提。以往IRH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库姆试验(BMMNC-Coombs试验)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近几年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IRH的诊断亦不断进展,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CD34^+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的诱导方法。方法采集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和摄取DilAc—LDL试验鉴定。将所得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与MNCs作对比。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细胞中CD34^+细胞占78.46%±6.37%;CD34^+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基本铺满培养瓶底面,细胞呈“鹅卵石”状排列,CD34^+和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内皮细胞平铺于人工血管表面,有伪足伸出并长入血管内表面微孔内。结论通过免疫磁珠方法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骨髓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VEGF诱导后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泌尿系统疾病在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方面进展很快,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简介。诊断方面一、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肾活检提供的肾组织光镜、电镜和免疫病理资料对于认识各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肯定和重要的价值。不足之处是单纯形态学观察,缺乏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方面的资料。晚近,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用环状沉淀试验(RPT)、SPA协同凝集试验(CO-SPA)和ELISA从2例典型脑型EHF患者脑脊液(CSF)中查到病毒抗原(EHFV-Ag),并用Vero-E6细胞从其中1例的CSF中分离到一株可稳定传代的病毒.使用各种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原,国内外近年来已由黑线姬鼠和病人血液等分离到EHF病毒,为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对研究EHF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EHF病人双份血清进行了特异性IgG、IgM荧光抗体检查,结合血清IgG、IgM含量测定及临床分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是危害人类比较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危害性较大,尤其在中国,姬鼠型和家鼠型EHF每年都有流行,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过去长春市为低发区,近几年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现已将该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鼠类是EHF病毒的主要储存动物,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过去鼠类携带EHF病毒以家鼠型居多,但2004年鼠类出血热病毒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以野鼠型居多。并以褐家鼠携带为主。为了进一步了解鼠类带毒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本文报道了2004年采集的621份鼠肺出血热病毒分型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10余种病毒性出血热(VHF)中在世界分布较广、发病数目较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尤其在我国,姬鼠型和家鼠型EHF每年都有较大的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根据各地疫情资料,近年来许多地区发病均有上升趋势,流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随着人们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媒介的研究及病毒分离和疫苗的研制成功,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伤寒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于伤寒发病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不少的进展,现综述如下。病原体的作用目前认为,伤寒杆菌的入侵门户是胃肠道,可能是小肠上段。对“志愿者”的研究表明,口服的伤寒杆菌可以在24小时内从粪便中被分离出,但通常在数天内便从粪便中消失。咽喉部曾一度被认为是开始入侵的部位,但这种可能性已被排除,因为“志愿者”雾化吸入伤寒杆菌之后并不发病。伤寒杆菌入侵小肠粘膜上皮的生化机理尚未明了,但其过程可能和细胞的吞噬作用相似。当伤寒杆菌靠近粘膜上皮时,上皮的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