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通过对 2 6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资料、X线征象的分析 ,提出其主要X线表现及诊断要点 :①充盈缺损 ;②肠腔狭窄 ;③肠壁僵硬、粘膜破坏 ;④肿瘤性肠套、肠梗阻 ;⑤肠腔蠕动的改变。对小肠肿瘤的X线诊断方法、漏误诊原因及好发部位等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良恶性肿瘤、腺癌与炎症、肉瘤与癌症等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钡剂双对比造影和CT表现特点。11例行口服法,15例行插管法小肠造影;12例进行了CT扫描,其中9例予增强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造影表现为:肠管内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移位变形、管壁僵硬、肠管蠕动差、龛影和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影、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受压。增强扫描后,良性肿瘤呈均匀性强化,而恶性肿瘤为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中,口服法的阳性率为36.4%(4/11);插管法阳性率为73.3%(11/15);CT检查阳性率为66.7%(8/12)。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一定的X线表现特点,与CT检查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其阳性检出率,对显示早期病变及术前分期和部分肿瘤的定性与手术切除的评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万志水  于寅尧 《河北医学》2001,7(10):889-891
目的:为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X线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X线征象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6例,16例病例均行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特征以及与外科治疗相关X线征象。结果:①临床表现:以呕吐、腹胀、上腹疼痛等高位肠梗阻为主要表现者8例;以黄疸、皮肤搔痒等胆道梗阻为主要表现者5例;以贫血和黑便等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者2例;其它如以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例。②X线表现:十二指肠病变区不规则狭窄、僵硬、固定8例;十二指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5例;不规则腔内龛影3例。③外科手术可切除的相关X线征象:病程较短,最长7月;病变区较局限,最长3.5cm;病变区十二指肠无明显移位;十二指肠脊柱间距正常;十二指肠扩张不明显。结论:胃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特征性X线表现和临床特征。X线征象对于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邹文华 《黑龙江医学》2008,32(2):140-14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原发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本组7例均行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其中3例行低张造影),同时均行内窥镜检查,6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5例手术切除,2例内窥镜活检证实,将X线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腺癌4例,平滑肌肉瘤2例,类癌1例。本组病例X线造影检查全部发现病变,其中5例定性诊断正确,正确率达77.8%。结论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首选方法,当X线征象不典型尤其是早期病变,应结合内窥镜进行组织学诊断,CT是两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王立国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83-183
目的:探讨并评价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造影表现。X线表现为:肠腔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破坏、充盈缺损、龛影、肠腔大小及蠕动的改变。结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评价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造影表现。结果 小肠腺癌7例,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5例,淋巴瘤4例,腺瘤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血管瘤1例。主要X线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肠腔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破坏;肠腔大小及蠕动的改变。结论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红  夏超 《安徽医学》2010,31(5):475-477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上腹痛(56.3%)、黄疸(37.5%)、上消化道出血(31.3%)、呕吐(31.3%)、上消化道梗阻(6.3%)。首诊误诊率56.3%。确认率为十二指肠镜85.7%(12/14)、消化道气钡造影76.9%(10/13)、CT46.2%(6/13)。手术治疗12例,肿瘤切除率66.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1例,局部肿瘤切除1例,旁路手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3.3%(5/6)、33.3%(2/6)、16.7%(1/6)。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靠十二指肠镜和消化道气钡造影,治疗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肿瘤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建平 《海南医学》2010,21(2):32-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原发性小肠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小肠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占38.6%(17/44)。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恶性肿瘤以腺癌最常见。检查方法可采用X线钡餐、内镜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和B—US、PET—CT检查。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简单易行、价廉及无创性的诊断方法。治疗上,对恶性肿瘤力争做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对38例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无性别差异,多发生在降部,以腺癌最多,占74%。分类在肿块型为主,溃疡型次之,浸润狭窄型最少。临床多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易延误诊治。提示胃、十二指肠镜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结合X线、B超、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仍以手术切除、缓解梗阻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癌和十二指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其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十二指肠腺癌和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灶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腺癌肠腔内团块影14例,肠壁局限性增厚伴不同程度肠腔狭窄4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肿瘤通过三维成像可见"肿瘤染色"征象。十二指肠间质瘤呈一侧肠壁的类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病灶明显持续强化,3例通过CT血管成像能找到血供来源。结论十二指肠腺癌和间质瘤在生物学特征、强化特点、血供特点及肿瘤转移等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回盲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64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回盲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及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腺癌36例,其中以盲肠腺癌为主者28例,阑尾腺癌为主5例,多数病例CT表现为较大的肿块,密度不均、中等强化,浆膜面有浸润;淋巴瘤7例,CT表现为环状或对称性肠壁增厚,密度较均匀,呈轻度强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周边部分明显强化;转移瘤2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无特异性。结论:回盲部常见的几种类型恶性肿瘤,采用64层螺旋CT快速增强薄层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可以充分显示病变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型超声联合MSCT诊断女性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女性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在B型超声及MSCT中的图像表现,统计两种检查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B型超声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25%、80.00%,MS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75%、83.75%,B型超声联合MS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75%、97.50%,明显高于超声、MS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图像可见实性浆液性囊腺癌:圆形或椭圆形,囊壁纤薄光滑,囊内透声好,血流丰富;实性黏液性囊腺癌:多隔多房,壁薄且光滑均匀,囊内见较密集光点回声,部分房内透声好;卵巢颗粒细胞瘤可为实性、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分隔较厚,血流丰富;CT图像可见实性浆液性囊腺癌:菜花状、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增强后强化明显;实性黏液性囊腺癌:实性肿块,边缘清晰,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实性区可有不规则片状坏死。卵巢颗粒细胞瘤:肿瘤为实性,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为圆形、卵圆形,长为单房,囊壁厚薄不均。结论B型超声和MSCT都可以有效的显示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影像学特点,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3.
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X线表现及恶变征象。方法:8例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例做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母细胞瘤,1例局部恶变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结果: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四肢长骨好发,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有轻度硬化,内见小点片状,斑点状钙化,骨化影,部分有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反应。结论:X线平片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更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当破坏边缘模糊,病灶内钙化,骨化影模糊或减少,软组织肿块有钙化及术后复发,多提示有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T imaging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 and evaluate the value of CT scan.Methods:CT reports of 8 patients with proven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Plain CT scans were done on all patients, enhanced CT scans simultaneously with 5-10mm section thickness, and 5-10mm table increments in 6 cases. Results:Primary involved sites were on the cecum (n=3),the ascending colon (n=2),and the rectum (n=1). The tumor was found in multiple areas of the large bowel in 2 cases. CT appearance fell into 3 typical patterns in our study. The first was focal mass type in 2 cases, with one combined with intussusception and retroperitoneal adenopathy;the second was segmental annular involvement type in 3 cases, with one of them combined with mesenteric adenopathy; the last was diffuse involvement type in 2 cases. Multiple nodules were seen in the rectum in 1 case. Conclusion:CT was found to be accurate in detecting the primary sites and complications of lymphoma, and evaluating invasion of adjacent structures; Focal mass type, segmental annular involvement type and diffuse involvement type are the main patterns of CT features in the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 The features revealed by CT scan are suggestive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 in some cases.  相似文献   

15.
王旗  国维克  唐斌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7,26(3):200-201,22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6月~2007年1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阳性率100%,全消化道造影对空回肠诊断阳性率66.7%,B超+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阳性率63.2%,术前未能确诊20.8%,恶性肿瘤的根治率33.3%。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对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腹块,黄疸的病人,应进行B超、CT、消化道造影、内镜组合检查,无法确诊者,应行剖腹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螺旋CT、双气囊小肠镜、球囊内镜对提高诊断率甚至早期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将18例资料完整的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2例CT平扫后7例显示胸腔有巨大软组织肿块存在,5例表现为胸壁宽基底软组织肿块.6例行MRI检查,MRI信号的改变与病理组织成分密切相关,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明显优于CT扫面.18例患者分别行胸肿块切除术、电视胸腔镜VAT肿块切除术、电视胸腔镜VAT辅助小切口肿块切除术,均治愈出院.结论:SFTP在胸部呈孤立性肿块,CT及MRI表现均有一定特点;病理学上则表现为肿瘤细胞密度显著增加,细胞核异型性明显.MRI检查对患者的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外科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SFTP的首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讨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症状、病理学特征A.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8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物或病理活检,病理诊断明确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结果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胸闷、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病理切片提示为大细胞或梭型肿瘤浸润,瘤细胞胞浆丰富红染,免疫组化染色Vinmentin、CK、EMA(+)等阳性。cT表现多为肺部团块影,边缘不清,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及局部组织破坏多见。结论肺的肉瘤样癌临床表现及cT表现上无特异性,不易与普通肺癌及肺肉瘤相鉴别,需要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结直肠低张水造影技术对结直肠癌在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临床怀疑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低张水造影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90例患者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34例结直肠癌患者,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征象是平扫为肠腔内实质性肿块,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及肠腔非对称性狭窄等,增强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期的总符合率为67.6%。结论螺旋CT扫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不仅能发现和显示病变,可明确病变范围和侵及情况,对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韵彬  林海澜  段青 《医学新知杂志》2001,11(4):197-198,201
根据32例病理证实的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患者的CT资料,分析CT展示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形态学和强化特点,证实了良性此类病变具有病变边界清楚、有硬化边、无邻近软组织肿块等共同特征,并以此区别恶性病变;各上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亦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