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改良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肺透明膜病患儿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多体位间断非密闭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平均操作时间、脱管和管口溢药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临床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用改良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可缩短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保障患儿生命及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患儿给予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和预防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疗效更加确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采用氨溴索注射液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对防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均有一定效果,但氨溴索注射液肺联合表面活性物质使用,起效更快,疗效更加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5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研究组(63例),对照组行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S(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CPAP(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并将其均分为常规组(n=53)与联合组(n=53).其中对常规组患儿单纯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联合组患儿在前者基础上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 联合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患儿相比,联合组患儿肺炎发生率更低,且氧疗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其疗效更明显,可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同时,减少肺炎发生率并缩短氧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用于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对30例采用固尔苏治疗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儿设为观察组,统计治疗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存活率及并发症率,并以对照组30例患儿为参考。结果观察组用药后FiO 2、PaO 2、OI均值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上呼吸机时间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尔苏能显著改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呼吸功能,提升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氨溴索联合新型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所收治的6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例分别为30例,对照组采取经鼻塞持续正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联合应用氨溴索来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氨溴索和新型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所获疗效良好,所产生的并发症也比较少,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时使用In Sur E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共4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In Sur E技术进行治疗,将治疗前的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作为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47例患儿中,35例患儿显效,11例患儿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9%。观察组的氧气分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的治疗过程中,采用In Sur E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5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治疗中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给氧方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0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气结果、患儿脑室内出血、正压呼吸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和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气、脑室内出血、正压呼吸治疗时间、住院费用和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法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呼吸道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对患儿氧合指数的改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8例2019年2月-2020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早产NRDS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胸部X线诊断的特征,提高此病的相关认识,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并根据其X线诊断及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儿中I级12例,患儿X线表现为肺内细颗粒状及网状影,肺纹理模糊;Ⅱ级7例,患儿X线表现为肺内颗粒状及小片状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Ⅲ级3例,患儿X线表现为肺内布满颗粒状及小片状影,肺透明度明显降低,心缘及膈面模糊且支气管充气征明显;Ⅳ级3例,患儿X线表现为肺内为均匀致密的"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明显。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诊断具有其特征表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经鼻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中,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25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中,显效患者11例,有效患者17例,总有效率70.0%。在患者PaO2、PaO2/FiO2比较上,对照组患者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CO2方面,对照组患者数值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物质配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疗法与米力农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选择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高频震荡通气疗法联合米力农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退黄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退黄时间为(5.2±2.7)d,对照组退黄时间为(8.7±3.5)d,干预后研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05±12)μmol/L,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77±12)μmol/L,研究组退黄时间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退黄时间,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改善患儿预后,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PAP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CPAP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aO_2、PaCO_2、PaO_2/FiO_2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_2、PaCO_2、PaO_2/FiO_2和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CPAP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行常规单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90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时不同方案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行常规单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时间指标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肺泡/动脉氧分压与氧合指数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行常规单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沐舒坦与固尔苏用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治疗的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在两组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沐舒坦与固尔苏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气指标、X线等变化,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经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则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沐舒坦与固尔苏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固尔苏要比沐舒坦起效稍快,总体治疗效果上也稍优于沐舒坦,因此临床上应尽早、足量使用固尔苏,避免因出现肺动脉高压而致持续性动脉导管开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2~3 h后皮肤颜色转红,Tc SO2逐渐升高,6 h后Pa O2及a/APO2的比值升高,而OI值降低。对照组治疗后Pa O2及a/APO2的比值有所升高,OI降低。观察组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55例患者。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及心率等指标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气中pH各指标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运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可使治疗效果提高,改善患肺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运用时机,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RDS早产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时间的差异,将其均分为两组。将出生低于2小时的早产儿设为研究组,将出生2~12小时的早产儿设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血气指标和吸氧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早产儿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13.3%)低于参照组(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给予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不仅可以将氧合功能得以改善,还可以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