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与精神症状两种症状之间有无关联。方法将2010-05—2013-05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胃镜CT、脑电图、血生化、血常规等检查。将全部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25例针对两种症状进行同步治疗,用冰盐水洗胃及口服凝血酶(每8h给药1次,2 000IU/次),止血、吸氧,补充血容量;对照组25例仅对消化道出血实施药物及冰盐水洗胃治疗。治疗3d后对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25例患者出现明显好转,出血停止、神志清晰,精神状态良好19例;而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血停止,但仅6例患者精神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其他4例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结论精神症状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联,且症状机制较为复杂,应及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出血同时应加强精神症状治疗。  相似文献   

2.
报告小脑出血7例临床病理,对小脑出血症状和治疗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出血     
本文报告33例垂体瘤出血(男15例,女18例,为同期收治垂体瘤的38.4%)。临床表现分为有出血症状及无出血症状两型。有症状型21例,主要为除原垂体瘤症状外合并突然出血症状;无症状型主要为垂体瘤病程进行性加重。临床呈内分泌障碍,头痛,视觉损害,呕吐、眼肌麻痹及意识障碍等。病人诊断的依据是临床症状,实验室及CT检查。31例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切除肿瘤,术后29例存活,2例死亡,2例因病情危重未手术死亡。对垂体瘤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症状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颅脑损伤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比2组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溃疡性出血症状消失时间、颅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溃疡性出血症状消失时间、颅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症状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腰椎穿刺术并进行脑脊液置换。结果 脑脊液置换疗法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迅速缓解症状、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丘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25%左右,出血量大小不等,小量出血症状较轻,只产生一些局灶症状,恢复较好,与梗死相似。大量出血则出现昏迷,因破坏内囊,常造成偏瘫,并可破坏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故严重出血常造成死亡。我们从1998年10月开始,应用静滴尼莫地平,同时做脑脊液置换治疗丘脑大量出血18例,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72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小脑症状、脑干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为其临床表现。应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脑室受压、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结论 小脑出血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疗法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腰椎穿刺术并进行脑脊液置换。结果 脑脊液置换疗法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迅速缓解症状、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例,探索新的抗凝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难治性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难治性CVST的急性期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本病例为青少年男性,诊断为CVST,应用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不佳。低分子肝素与达比加群酯联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但出现了腹腔腹膜后出血的并发症。发病3个月后随访,m RS评分0分,症状无复发,未有其他出血并发症。结论对于难治性CVST,在不能施行外科手术或无血管内介入治疗条件时,传统抗凝剂与新型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可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需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于无症状或仅有与出血无关的轻微症状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人是否应施行手术治疗,至今仍有争议。作者受Neurology杂志主编委托,整理了非手术治疗未破裂的脑AVM的有关资料。本病的非出血症状有癫痫、头痛和局灶性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原发脑干出血的病因 ,临床症状、CT和 /或MR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 :总结分析 60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CT和 /或MR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 5 0岁以上 ,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 ,其次为脑干血管畸形 ,临床症状可复杂多样 ,必须结合头颅CT和 /或MR检查方可作出相同部位的定性定位诊断 ,预后与出血积压量的多少以及能否早期正确诊断治疗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已为人们所熟知的垂体腺瘤急性出血性梗死,即垂体卒中,并不多见。而手术中才被发现的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形式的垂体腺瘤出血,却常见得多。国外文献中对垂体腺瘤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已有较多的讨论。本文目的在于分析讨论垂体腺瘤出血的发生率、分类以及出血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症状等诸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丘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25%左右,出血量大小不等,小量出血症状较轻,只产生一些局灶症状,恢复较好,与梗死相似。大量出血则出现昏迷,因破坏内囊,常造成偏瘫,并可破坏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故严重出血常造成死亡。我们从1998年10月开始,应用静滴尼莫地平,同时做脑脊液置换治疗丘脑大量出血18例,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及MR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方法:对3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及MR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50-60岁为多发年龄,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后自身症状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预后与出血量多少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症状轻,预后良好,以内科治疗为宜,出血量5-15ml者,症状较重,在密切观察下,以内科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出血>15ml者,往往有意识障碍,预后差,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于2008-03-12 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57例,做好术前术后各项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36~79岁.基底节区出血43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14例),丘脑出血7例,小脑出血3例,脑叶出血4例.治愈好转49例,治愈好转率86.0%,死亡7例,病死率12.30%.本组病人再出血2例,合并肺炎3例,消化道出血5例,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均及时发现并合理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CT及MR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方法:对3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及MR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50~69岁为多发年龄,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后自身症状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预后与出血量多少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症状轻,预后良好,以内科治疗为宜。出血量5~15ml者,症状较重,在密切观察下,以内科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出血>15ml者,往往有意识障碍,预后差,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临床症状恶化的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87例临床症状恶化的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 ,在第 2次CT定位后 ,即采用YL 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行血肿粉碎引流或血肿 脑室穿刺引流方法清除血肿。结果 血肿清除率达 70 %~ 90 %。引流时间 2~ 5d ,平均 3d。死亡 8例 ,病死率 9 2 0 %。结论 微创治疗脑出血继续出血 ,清除血肿可靠 ,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辅助下射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美国Integra Radionics公司的新型CRW立体定向仪辅助定位射频治疗23例有出血症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析手术疗效。结果23例患者的全部病灶定位准确,均未再出血病灶,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1~2年复查MRI,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的迹象。术后所有病人无新发神经损伤症状,癫痫患者的癫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立体定向辅助下射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且能安全有效处理病灶,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手术时间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脑干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原发脑干出血的原因,临床症状、CT和/或MR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分析60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CT和/或MR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其次为脑干血管畸形,临床症状可复杂,必须结合头颅CT和/或MR检查方可作出相同部位的定性定位诊断,预后与出血积压量的多少以及能否早期正确诊断治疗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院 1998年 7月份至今收治 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了置换脑脊液疗法 ,对缓解头痛、降低颅内压和减少出血引起的脑膜刺激症状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一般资料15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男 8例 ,女 7例 ,年龄 40~ 5 5岁 ,均有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头痛较剧烈 ,一般止痛剂、镇静剂治疗无效 ;脑膜刺激征 (+ ) ,脑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 治疗方法入院后第 2~ 3d行置换脑脊液疗法 ,3~ 5d后重复一次 ,头痛、呕吐症状很快消失 ,脑膜刺激征 (-)。住院 2 0天或随访治疗 2 0天 ,复查脑CT :出血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