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养老院采用整群取样,对家庭养老采用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得到185名老年人被试;再通过一对一口头问卷访谈形式,对185名老年人进行行为抑制激活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27.39±10.96)分;老年人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平均得分(11.29±4.30)分、(32.96±9.13)分.老年入主观幸福感在养老院[(29.81±9.91)分]和家庭养老[(25.09±11.47)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1);主观幸福感的一般负性体验在养老院[(4.25±3.37)分]和家庭养老[(6.39±3.93)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1),在性别上女性[(5.91±3.83)分]大于男性[(4.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5);而行为激活系统愉悦追求维度得分男性[(12.60±3.48)分]大于女性[(11.40±3.67)分](t=2.05,P<0.05).(2)行为激活系统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40,P<0.01),行为抑制系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40,P<0.01).(3)行为激活系统驱力维度能预测主观幸福感19%的变异量.结论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水平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相关,行为激活系统的驱力水平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压力知觉、负性情绪、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压力知觉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8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为(123.38±17.96)分,压力知觉得分为(38.76±6.39)分,负性情绪得分为(22.46±6.45)分,社会支持得分为(63.36±12.40)分,手机成瘾得分为(39.31±10.01)分。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负性情绪和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66,-0.37,-0.28,均P<0.01)。压力知觉与负性情绪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r=0.50,0.38,均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r=0.50,P<0.01),与压力知觉、负性情绪、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41,-0.30,-0.12,均P<0.01)。(2)心理资本一方面通过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产生影响(β=-0.20,SE=0.03,95%CI:-0.27~-0.13);另一方面心理资本通过压力知觉与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产生影响(β=-0.04,SE=0.01,95%CI:-0.06~-0.01)。社会支持调节心理资本影响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结论压力知觉和负性情绪是心理资本与手机成瘾关系的重要桥梁,社会支持能够调节心理资本对压力知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SS)与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盛)的关系, 并检验自我同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中文版、自我同情量表、病人健康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心盛量表, 于2021年12月对2 44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运用多层回归分析检验自我同情在SSS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1)相关分析显示, SSS[(5.32±1.46)分]与抑郁[5.00(3.00, 8.00)分]和焦虑[3.00(1.00, 6.00)分]呈负相关(r=-0.166, -0.128, 均P<0.01), 与心盛[(40.69±8.45)分]呈正相关(r=0.242, P<0.01);自我同情[(86.63±13.16)分]与抑郁和焦虑呈负相关(r=-0.538, -0.511, 均P<0.01), 与心盛呈正相关(r=0.543, P<0.01)。(2)多层回归分析显示, SSS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065, 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关怀度的差别,分析家庭关怀度、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问卷、家庭关怀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406名湖南省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家庭关怀度以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其中家庭关怀度[(4.79±2.32)分vs(5.08±2.46)分,P=0.014]以及适用度[(0.77±0.62)分vs(0.87±0.62)分,P=0.001]得分的差异有显著性;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总得分[(59.27±11.78)分vs(60.55±11.88)分,P=0.009]、家庭支持[(19.12±4.69)分vs(19.72±4.59)分,P=0.012]、其他支持[(20.29±4.59)分vs(20.69±4.57)分,P=0.033]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2.18±0.56)分vs(2.07±0.57)分,P=0.000]高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家庭关怀度指数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性正相关(r=0.368,P<0.000);家庭关怀度总得分(r=-0.098)以及适应度(r=-0.123)、成长度(r=-0.074)和亲密度(r=-0.080),领悟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家庭支持(r=-0.151)、朋友支持(r=-0.089)、其他支持(r=-0.137)得分及总分(r=-0.149)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达到了显著相关的水平(P<0.01),家庭支持(β=-0.126)和适应度(β=-0.086)进入方程,能解释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16.2%(F=20.049,P=0.000).结论 要促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照顾者应给予留守初中生更多的家庭关怀,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等给予其更多的帮助,社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给其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与行为抑制、行为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中文版(BIS/BAS Scale)对四川省初中到大学74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1)非适应策略中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均与行为抑制系统呈显著正相关(r=0.13~0.38,P<0.01),适应策略与行为抑制系统无显著相关(r=-0.05,P>0.05).非适应情绪调节策略与BAS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与BAS则呈显著负相关(r=-0.028,P<0.01).(2)行为抑制、行为激活系统对除接受外的八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结论 行为抑制、行为激活系统与认知情绪调节关系密切,且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成瘾行为的发展过程对甲基苯丙胺使用者进行阶段划分,探讨不同阶段使用者的特点,为制订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所1周内完成临床诊断、访谈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按成瘾行为的阶段特征进行区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rett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CogState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与成瘾行为发展相关的因素。结果(1)强迫性用药组在累计使用时长[24(8,48)月,12(4,24)月,22(10,36)月]、用药剂量[(6.6±3.8)片,(2.8±1.4)片,(4.5±3.4)片]、渴求感评分[1.0(0,5.0)分,0(0,1.0)分,1.0(0,3.0)分]都高于其它两组(P<0.05),且有更多既往使用海洛因的经历[20.4%,9.8%,14.8%,P<0.05];规律性用药组则较其它两组有更多的戒毒次数[1(1,3)次,1(0,1)次,1(1,2)次,P<0.05]。强迫性用药组Barrett冲动量表总评分[(42.8±13.3)分,(34.5±13.6)分,(36.1±14.9)分]及各维度的评分[行动冲动:(37.5±15.8)分,(27.8±13.4)分,(29.2±17.8)分;认知冲动:(43.2±18.0)分,(39.4±17.0)分,(37.2±18.1)分;非计划冲动:(47.2±19.8)分,(38.8±18.7)分,(40.7±20.8)分]都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而在认知评估中强迫性用药组ISL和SEC两个模块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16.50±4.87)分,(19.30±4.78)分,(18.33±4.91)分;(0.76±0.21)分,(0.89±0.22)分,(0.81±0.21)分;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长(β=0.022,OR=1.022,95%CI:1.003~1.042)、用药剂量(β=0.625,OR=1.869,95%CI:1.196~2.921)、渴求感(β=0.194,OR=1.214,95%CI:1.002~1.215)、Barrett总分(β=0.036,OR=1.037,95%CI:1.013~1.061)、非计划冲动评分(β=0.040,OR=1.041,95%CI:1.004~1.038)、行动冲动(β=0.033,OR=1.214,95%CI:1.001~1.068)对成瘾的阶段性分组有影响。结论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在物质使用、冲动性高低、认知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成瘾行为的发展与物质使用的时间、剂量相关,也与使用者的人格冲动性相关,且发展到强迫性用药的患者认知功能较其它两个阶段的受损明显。要动态识别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尽可能阻断成瘾的进程,以达到减少伤害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应对方式、时间管理及家庭功能的影响,为网络成瘾心理治疗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评分筛选70名网络成瘾中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理及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参加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32人,试验组33人完成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IAT、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implified style questionnaire,SCSQ)、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t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ATMD)、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scale,FAD)对两组中学生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网络成瘾中学生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干预后在积极应对[(1.89±0.51)分]、消极应对[(1.55±0.51)分]、时间监控感[(58.39±12.10)分]、时间价值[(26.64±4.48)分]、时间效能[(30.42±5.18)分]及家庭功能中沟通[(18.85±2.40)分]、角色[(24.18±3.77)分]、行为控制[(18.82±2.57)分]、总的功能[(24.79±3.90)分]方面与对照组[分别为(1.62±0.44)分、(1.84±0.55)分、(52.09±11.72)分、(19.34±3.96)分、(21.91±6.13)分、(21.16±2.63)分、(26.09±3.75)分、(20.59±2.54)分、(28.69±3.68)分]及干预前[分别为(1.46±0.48)分、(1.97±0.56)分、(48.73±13.46)分、(18.27±4.84)分、(20.00±5.79)分、(21.76±2.72)分、(26.58±3.86)分、(19.76±2.96)分、(29.27±4.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干预后FAD中解决问题[(12.67±2.50)分]、情感反应[(14.03±3.73)分]评分与干预前[(14.15±2.83)分、(14.61±3.6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SCSQ各分项、ATMD各分项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心理治疗能优化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并提高其时间管理能力,对家庭功能的角色、沟通、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我同一性对于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及影响途径。方法:在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随机选取2275人,选用网络成瘾调查问卷、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查。筛选出的259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学校、年级、专业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网络成瘾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如现在的自我投入(14.80±3.25)分与(17.39±3.74)分(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7,P<0.01),并且通过社会总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06,P<0.01),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8,P<0.01)。结论:自我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BPS)、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对15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童年心理虐待[(26.540±8.985)分]、忽视[(32.665±10.651)分]、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维度[(19.359±4.835)分]、描述情感维度[(14.173±3.001)分],外向思维维度[(20.383±3.429)分]与无聊倾向总分[(101.109±19.735)分]、外部刺激维度[(66.022±21.079)分]存在正相关(r=0.160~0.559,均P<0.01),而与内部刺激维度[(35.132±8.207)分]存在负相关(r=-0.302~-0.104,均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4.3%,5.1%和18.2%(△F=130.561、41.968、172.711,均P<0.01)。述情障碍的识别情绪、描述情绪和外向思维是无聊倾向、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因素,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17.5%,9.9%和25.5%(△F=134.274、60.696、234.383,P<0.01)。结论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无聊倾向存在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无聊倾向的外部刺激的影响上,其中述情障碍影响最大、解释力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方法 以分层按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9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结果 网络游戏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学习压力、受惩罚及其他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同时网络游戏成瘾高倾向组在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分别为(9.36±2.53)分,(19.95±3.48)分,(7.30±1.02)分],低于低倾向组[分别为(10.62±2.44)分,(22.85±3.46)分,(7.92±1.5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所有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同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高倾向组在客观社会支持及主观社会支持方面[分别为(8.38±3.57)分,(18.69±3.25)分],低于低倾向组[分别为(10.66±2.14)分,(23.12±3.1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网络信息成瘾高、低倾向组在生活事件的丧失和其他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网络信息成瘾高倾向组在主观社会支持方面[(21.75±3.33)分],低于低倾向组[(22.87±2.98)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倾向在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及其与自尊、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利用自我导向学习量表中文版、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activation system, BIS/BAS)量表中文版,对3所医学院校850名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不同城乡来源(F=6.008, P<0.05)、学业成绩不同(F=38.069, P<0.001)的医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导向学习与自尊、行为激活驱力、行为激活奖赏和行为激活愉悦追求呈正相关(r=0.323~0.519,P<0.001).结论 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与自尊、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密切相关,自尊和BAS能够有效预测自我导向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疲劳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陈淑惠中文网络量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scale,FA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对8371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正性情绪得分均呈负相关(r=-0.337^-0.269;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负性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r=0.338~0.417;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疲劳严重程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029~0.040;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疲劳的环境特异性得分、疲劳的结果得分部分呈正相关(r=0.021~0.028;均P<0.05)。大学生情绪和疲劳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网络成瘾总分36.9%的变异量(F=979.336,P<0.01),在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之间,疲劳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负性情绪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还可以通过疲劳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中文网络成瘾修订版(CIA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感量表(UCLA)对广州三所高职院校共l602名高职生进行研究。结果网络成瘾率为9.87%,网络依赖率为24.78%。其中男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女生(χ2=19.775,P〈0.01)。高职生低领悟社会支持组与处于严重孤独水平组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得分均高于其他水平各组(P〈0.01)。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r=-0.183,P〈0.01);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43,P〈0.01)。孤独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69.63%。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问题均可能增加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孤独感对网络成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R)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对在校大学生364人进行方便取样问卷调查,以CIAS-R总分≥65分为网络成瘾的判断指标;同时调查有关学习成绩、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家庭结构、类型及父母的职业等情况。结果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09%,男性13.04%,女性11.6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05)。女性CIAS-R总分(54.10±9.94)明显高于男性(51.42±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32)。MPAI结果显示,总分及戒断性、失控性、低效性、逃避性因子分明显高于非成瘾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民主的家庭类型(OR=1.491, 95%CI=1.038~2.142)以及不良的学习成绩(OR=2.472, 95%CI=1.467~4.168)是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可能互为因果,非民主类型的家庭是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预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网络成瘾量表对江苏省部分高校1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因素在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6%,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源地、年级、网络使用便利性、网龄、日上网时间、周上网频率、学习压力等,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应从控制上网时间、改变上网环境以及进一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上着手。  相似文献   

16.
高正春  高飞  王岁霞 《西部医学》2011,23(9):1824-1826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网络成瘾学生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状况,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学生上网及相关因素调查表、网络成瘾测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所高职院校一、二年级共775人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16%;网络成瘾学生中焦虑状况异常者占74.65%,非网络成瘾组学生中焦虑状况异常者占26.06%,网络成瘾学生抑郁水平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P〈0.01),网络成瘾组学生焦虑水平高于非网络成瘾组学生(P〈0.01);网络成瘾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低于非网络成瘾学生(P〈0.01),网络成瘾组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低于非成瘾组学生。结论网络成瘾学生焦虑、抑郁水平较高,社会支持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