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肺康复训练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后老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2月—2022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共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肺康复训练。通过改良版呼吸困难指数评价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中文版LCQ-MC咳嗽量表评价患者咳嗽严重程度,圣乔治呼吸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痰量、mMRC评分、LCQ-MC评分及SGRQ评分,以及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痰量、mMRC评分及SGRQ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LCQ-MC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值变化更明显(P<0.05)。治疗后患者SGRQ评分与患者痰量、 mMRC呈正相关性,与LCQ-MC呈负相关性(r=0.239、 0.288、-0.20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7.65%vs 90.59%,P<0.05),且2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呼吸振动正压排痰装置Acapella Duet联合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评分)、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评分(FACED评分)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呼吸科出院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86例,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对症治疗,观察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Acapella Duet振动正压排痰,观察A组Acapella Duet连接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总疗程6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SGRQ评分、FACED评分的变化,以及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治疗6月后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SGRQ评分、FACE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A组较观察B组差异更明显(P0.05)。结论 Acapella Duet联合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能显著改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减轻严重程度,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症)合并不可逆气流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1月~6月于我科就诊的稳定期支扩症患者60例,根据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后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将其分为可逆气流阻塞组(FEV1/FVC≥70%)26例和不可逆气流阻塞组(FEV1/FVC<70%)34例,选取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的痰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MMP-9/TIMP-1、肺功能及支扩症严重程度评分(FACED评分)。不可逆气流阻塞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吸入噻托溴铵组(B组),每组各17例。比较A组和B组患者痰液MMP-9、TIMP-1水平、MMP-9/TIMP-1、肺功能及FACED评分。结果 可逆气流阻塞组、不可逆气流阻塞组及对照组受试者吸烟时间、FACED评分、MMP-9/TIMP-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及FEV1/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可逆气流阻塞组患者吸烟时间和FACED评分均高于可逆气流阻塞组(P<0.05);不可逆气流阻塞组患者FACED评分、痰液MMP-9、MMP-9/TIMP-1均高于可逆气流阻塞组和对照组,FEV1%pred、FVC%pred、FEV1/FVC均低于可逆气流阻塞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FACED评分、痰液MMP-9、TIMP-1、MMP-9/TIMP-1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FACED评分、痰液MMP-9、TIMP-1均低于同组治疗前,FEV1%pred和FVC%pred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A组患者治疗后仅TIMP-1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而治疗前后FACED评分、痰液MMP-9、TIMP-1、MMP-9/TIMP-1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FEV1%pred和FVC%pred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合并不可逆气流阻塞的支扩症患者气道重塑更明显,肺通气功能更差,病情更严重,长期规律吸入噻托溴铵对存在不可逆气流阻塞的支扩症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4.
翁婷  高蔚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948-948,955
目的研究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the stable bronchiectasis patients)气道炎症及下气道细菌定植(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与BODE指数评分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50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门诊患者,采用痰诱导方法留取深部痰液,痰液行超敏感C反应蛋白(hs-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检测,并行细菌定量培养。将其分为LABC阳性组和LABC阴性组。评定两组患者的BODE指数。结果 LABC阳性组痰液中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LABC阴性组(P<0.05)。LABC阳性组的BODE指数评分高于LABC阴性组。痰液中的hs-CRP水平与BODE指数评分成正相关。结论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存在气道炎症与LABC有关,与LABC相关的气道炎症可能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呼吸康复训练器治疗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式、缩唇呼吸训练6个月,治疗组患者采用呼吸康复训练器训练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肺功能、心功能、运动耐力、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衰弱程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及支气管扩张症生活质量问卷表(QOL-B)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指数(BSI)及Fried衰弱表型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FVC、FEV1%pred、LVEF、6MWD及QOL-B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而BSI及Fried衰弱表型评分均低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5亚基蛋白(p6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_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痰液密度评分、痰液性状评分、痰液量,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65、hs-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65、hs-CRP、IL-6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RC评分、FEV_1/FVC、FEV_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FEV_1/FVC、FEV_1%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痰液密度评分、痰液性状评分和痰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痰液密度评分、痰液性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痰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气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存在不同程度肺通气功能损害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诱导痰IL-8、IL-1β、TNF-α、IL-6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探讨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损害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纳入85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并进行肺功能检查。根据FEV_1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FEV_1≥80%预计值组29例(A组),FEV_1占50%-79%预计值组31例(B组),FEV_150%预计值组25例(C组)。通过诱导痰检查留取痰液,进行细胞计数分类,取上清液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IL-8、IL-1β、TNF-α、IL-6水平。结果 C组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例数为11例(44%)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其病变累及3个及以上肺叶的例数为20例(80%),也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C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1),C组诱导痰IL-1β、IL-6水平高于A组(P0.01;P0.05);B组诱导痰IL-8水平高于A组(P0.05)。将C组分为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组和非定植组,两组诱导痰中IL-8、IL-1β、TNF-α、IL-6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FEV_1占预计值%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异常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环境是导致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水平及与肺功能、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华西医院就诊的世居高原COPD稳定期的患者150例及健康对照组67例,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指数及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FEV1%(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抽取静脉血测定SP-D、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两组之间及COPD稳定期的汉、藏族之间的血清SP-D、CRP、IL-6、TNF-α的浓度差异;并将血清SP-D与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全身炎症、CAT(COPD测试评分)、mMRC(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作相关性分析;作SP-D在COPD稳定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作SP-D在COPD稳定期的ROC分析。 结果COPD稳定组的SP-D高于对照组[(12 524±8 796)vs.(9 288±5 640 ng/L),P<0.05]、COPD稳定组的炎症指标如CRP[0.5(2.3)比2(2.5),P<0.05]、IL-6[2.3(2.2)vs. 1.1(1.4),P<0.05]、TNF-α[(5.5±2.7)vs.(7.8±6.7),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PD稳定组的SP-D与CAT、mMRC评分呈正相关(r=0.498,P<0.05;r=0.512,P<0.05),与炎症因子CRP、IL-6、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r=0.369,P<0.05;r=0.454,P<0.05;r=0.529,P<0.05),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404,P<0.05;r=-0.171,P<0.05)。对COPD稳定期患者,汉、藏族在血清SP-D及炎症因子CRP、IL-6、TNF-α之间的浓度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SP-D在COPD稳定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没有发现与稳定期相关的指标,均P>0.05。在ROC统计中,SP-D的阈值为9 303.5,敏感度为0.576,特异度为0.616,SP-D对诊断COPD稳定期有一定诊断价值。 结论血清SP-D升高可反应全身炎症水平,有助于评估高原COPD患者的肺功能程度及病情变化。对高原COPD病情的预测与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索茶碱治疗不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哮喘-慢阻肺重叠(ACO)疗效分析及表观调控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ACO患者,根据患者FeNO水平分为观察组23例(FeNO>50 ppb)、对照组25例(25 ppb1%)、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组蛋白乙酰化(HAT)、去乙酰化修饰(HDAC)活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eNO、EOS%高于对照组,NEU%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eNO、NEU%、血清总IgE降低,EOS%、FEV1%、FEV1/FVC升高(P<0.05);对照组NEU%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EU%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T活性低于治疗前,HDAC活性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多索茶碱治疗观察组FeNO的ACO效果好,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高肺功能,其机制与表观遗传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关系,并探讨诱导痰EOS水平与外周血EOS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医学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因AECOPD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根据诱导痰EOS比例分为A1组(EOS≥3%)、A2组(EOS<3%);根据外周血EOS比例分为B1组(EOS≥2%)、B2组(EOS<2%)。分析诱导痰与外周血EOS比例有无相关性以及诱导痰EOS比例对AE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 共有71例患者入组。治疗前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治疗7天后△FEV1为(112.50±14.70)mL,A2组△FEV1为(74.70±9.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住院时长为(11.79±1.03)天,A2组为(22.29±2.4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NETs)联合肺功能指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预测意义。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疾病发病程度分为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56例为A组和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33例为B组。比较血清游离DNA/NETs(cf-DNA/NETs)水平、最大呼气量(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随访2年,统计A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血清cf-DNA/NETs水平、PEF、FEV1预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的价值。 结果对比血清cf-DNA/NETs水平、PEF、FEV1,A组血清cf-DNA/NETs水平比B组高,A组PEF、FEV1比B组低(P<0.05)。死亡组有创通气治疗、合并肺心病、合并COPD例数占比对存活组高(P<0.05),死亡组血清cf-DNA/NETs水平比存活组高(P<0.05),死亡组PEF、FEV1比存活组低(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f-DNA/NETs水平、PEF、FEV1、有创通气治疗均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f-DNA/NETs水平、PEF、FEV1及三者联合预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5、0.762、0.777、0.756(P<0.05)。 结论血清cf-DNA/NETs水平联合PEF、FEV1预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IPF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象,另选取65例同期其他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入院时、对照组患者住院当日清晨采集4 ml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XCL14TGF-β1和CTGF水平,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评估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评分、改良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将肺功能指标、HRCT评分、mMRC评分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4、TGF-β1和CTGF水平与IP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血清CXCL14、TGF-β1、CT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VC、TLC、FEV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PF患者血清CXCL14、TGF-β1、CTGF水平与FVC、TLC、FEV1%呈负相关(P<0.05);IPF患者HRCT评分为(6.29±1.20)分,mMRC评分为(3.18±1.16)分;IPF患者血清CXCL14、TGF-β1、CTGF水平与HRCT评分、mMRC评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IPF患者血清CXCL14、TGF-β1、CTGF水平与HRCT评分、mMRC评分及肺功能指标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k-means聚类方法的分类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在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科就诊的242例COPD稳定期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种类、体质指数(BMI)、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情况〔包括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呼吸困难次数〕、营养受损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采用k-means聚类方法确定本组COPD稳定期患者最佳分类为3类,之后在第1类COPD稳定期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A1组、30例作为B1组,在第2类COPD稳定期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A2组、30例作为B2组,在第3类COPD稳定期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作为A3组、30例作为B3组。A1组、A2组及A3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方案,B1组、B2组及B3组患者给予基于k-means聚类方法的分类肺康复;六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A1组与B1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和6MWD,A2组与B2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指标、6MWD及mMRC评分,A3组与B3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6MWD、mMRC评分、营养受损评分、CAT评分及SAS评分。结果 (1)A1组与B1组患者干预前FEV_1/FVC、FEV_1%pred、6MWD及干预后FEV_1/FVC、FEV_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干预后6MWD长于A1组(P0.05)。(2)A2组与B2组患者干预前急性加重次数、FEV1/FVC、FEV1%pred、6MWD、mMRC评分及干预后FEV_1/FVC、FEV_1%pred、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患者干预后急性加重次数少于A2组,mMRC评分低于A2组(P0.05)。(3)A3组与B3组患者干预前FEV_1/FVC、FEV_1%pred、6MWD、m MRC评分、营养受损评分、CAT评分、SAS评分及干预后FEV_1/FVC、FEV_1%pred、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3组患者干预后mMRC评分、营养受损评分、CAT评分、SAS评分均低于A3组(P0.05)。结论基于k-means聚类方法的分类肺康复能针对性地提高第1类COPD稳定期患者运动耐力,减少第2类COPD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及减轻其呼吸困难程度,减轻第3类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焦虑情绪、改善其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莉  凌敏 《临床肺科杂志》2021,26(5):662-666
目的探究乌鲁木齐市空气颗粒物(PM2.5,PM10)对成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30例,对比入组哮喘病人在不同时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2019年3月,2019年6月),不同浓度PM2.5,PM10暴露下,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及呼吸困难评分Borg指数)的影响。结果哮喘病人在不同时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2019年3月,2019年6月)随访测量的FEV1%、FEV1/FVC、ACT、Bor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M2.5、PM10与FV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22,但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空气颗粒物(PM2.5、PM10)对哮喘病人FEV1%,FEV1/FVC,ACT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与Borg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分别以FEV1%,FVC%,FEV1/FVC为因变量,空气质量(PM2.5,PM10浓度)作为自变量,性别、年龄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年龄、PM2.5对FEV1%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对FEV1/FVC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性别对ACT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对Borg评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2.5对Borg评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乌鲁木齐市冬季空气污染较重,空气颗粒物PM2.5,对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影响更大,其值越高,FEV1%越低,同时增加患者临床呼吸困难症状,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异丙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辅助通气患者免疫功能、血清降钙素原(PCT)表达、活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辅助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异丙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PCT水平、肺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及活动耐量差异,并分析PCT与肺功能、CAT评分、mMRC评分、6MWD相关性。 结果治疗后两组CD4+、CD4+/CD8+、IgA、IgM、IgG均升高,CD8+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PCT、CAT评分、mMRC评分均下降,FEV1、FEV1/FVC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6MWD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FEV1、FEV1/FVC、6MWD呈负相关(r<0,P<0.05),与CAT评分、mMRC评分呈正相关(r>0,P<0.05)。 结论异丙托溴铵可能通过抗炎作用提高COPD并发呼吸衰竭BiPAP辅助通气患者肺功能及活动耐量,降低PCT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后肺功能水平与其衰弱状态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NSCLC放化疗患者69例为对象,根据放化疗后Fried衰弱表型分为无衰弱组11例、衰弱前期组26例、衰弱组32例。比较每组年龄、性别、BMI、病理类型、病理分期、Fried衰弱表型,检测每组放化疗后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和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分析肺功能指标与放化疗后衰弱状态的相关性。 结果衰弱组年龄、病理分期高于无衰弱组及衰弱前期组(P<0.05);衰弱组Fried衰弱表型指标的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P<0.05);衰弱组放化疗前VC%、FVC%、FEV1%、FEV1/FVC、MVV%低于无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肺功能指标与衰弱有相关性(P<0.05)。 结论NSCLC合并衰弱患者的VC%、FVC%、FEV1%、MVV%水平低,可预测放化疗后的衰弱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简易呼吸训练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探讨其在呼吸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镇咳、祛痰、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吸入剂、雾化、氧疗等常规治疗的前提下给予简易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两组的治疗前后评估第一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6分钟步行试验(6MWT)、CAT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和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6MWT、CAT及mMRC评分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6MWT、CAT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 1%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呼吸锻炼的满意度评分为90.45±7.08分。结论采用简易呼吸训练器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是安全有效、满意度高,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总IgE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和肺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5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15例。对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儿童血清EOS、总IgE、FeNO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 pred)、呼气峰值流速(PEF)和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变化;观察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前后,哮喘组儿童上述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EOS、总IgE与儿童哮喘FeNO、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哮喘组儿童FeNO及血EOS%、总IgE水平升高,肺功能指标FEV1% pred、PEF、FVC明显降低(P<0.05);重度哮喘组上述指标高于/低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低于轻度组(P<0.05)。ICS治疗后,哮喘组儿童FeNO及血EOS%、总IgE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肺功能指标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哮喘血EOS%和总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EOS%、总IgE与FeNO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FEV1% pred呈负相关(P<0.05),与PEF和FVC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儿童哮喘血EOS和总IgE水平明显升高,与FeNO、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相关,监测血EOS和总IgE水平变化可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和病情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支气管扩张及哮喘的诊断标准将41例支气管扩张和哮喘患者分为A、B、C组,其中1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A组,12例哮喘患者为B组,15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患者为C组,7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上述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1)外周血清IL-4的表达水平:支扩合并哮喘组IL-4的表达水平317.02±53.53ng/L高于支扩组279.02±44.24ng/L,低于哮喘组367.60±45.1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支扩合并哮喘组患者血清中IFN-γ的表达水平241.68±50.33 ng/L低于支扩组295.65±77.10ng/L,高于哮喘组153.76±26.6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L-4,IFN-γ在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检测IL-4,IFN-γ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的辅助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细菌溶解产物联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对反复加重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住我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的100例反复加重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菌溶解产物及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两组观察时间为6个月,以评价两种治疗模式对患者气道功能及气道内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PaO2、PaCO2、SaO2、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PaO2、SaO2显著低于观察组(P<0.01),两组PaC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痰液体积、痰液细菌负荷≥103cfu/mL的阳性率以及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包括IL-6、IL-8、TNF-α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莱斯特咳嗽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总评分改善>1.3单位的患者比例为84%,对照组仅为56%,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菌溶解产物联合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气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