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欺诈数据库, 补充国际上已建立的经济利益驱动型掺假(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EMA)数据库空白。方法 搜集2001~2019年发生的食品欺诈行为, 初步建立具有中国国情的食品欺诈数据库。对数据库中信息完备的454条欺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媒体报道数据占食品欺诈信息总数的71.6%; 食用农产品、酒类、乳制品、肉制品等11类产品是欺诈事件发生较多的食品类别; 产品欺诈(72.2%)高居食品欺诈类型的首位; 2001~2019年食品欺诈事件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 再上升再降低的“M”状趋势; 目前食品欺诈检测技术主要以理化分析技术为主, 针对的食品类别还有限; 食品欺诈信息以中国为主(89.0%), 涉及到世界各个地区。结论 食品欺诈是广泛存在的全球性问题, 本研究建立的食品欺诈数据库为预防食品安全风险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欺诈事件的频频曝光,食品欺诈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2010-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信息和召回通告、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中的食品安全报道,通过官方通告和新闻报道两个角度的比照验证,归纳出我国国内食品欺诈行为的主要模式是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食品掺假等,而进口食品欺诈的主要模式有  相似文献   

3.
田林 《食品科学》2015,36(9):271
食用农产品与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对于食用农产品的态度模棱两可,没有解决执法实践中原本存在的农业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国外食用农产品监管的立法与执法经验的比较研究,本文提出《食品安全法》在修订过程中应坚持“食品”的广义概念,并将其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处理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衔接问题。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应通力合作,在《食品安全法》框架下处理好食用农产品的界定与监管难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报道的食品欺诈事件复杂多样。全球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 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食品欺诈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解决欺诈发生的根本原因, 控制食品欺诈需要从缓解向预防转变。对于食品企业, 原料均来自于合作的供应商, 因此, 提前识别原料食品欺诈发生的可能性, 制定有效管控措施, 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本文简述了食品欺诈和脆弱性评估的定义及法律规范, 重点介绍了食品欺诈脆弱性评估工具和预警模型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提出食品企业防控原料欺诈的建议, 指出食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料脆弱性评估方法和企业内部食品欺诈数据库的必要性, 以最大化的降低因食品欺诈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项,是保证国民身体素质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家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对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运用食品抽样方法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检查,从而在保证食品监督效果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食品检验效率。文章通过对食品抽样在我国食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的分析,旨在加强我国食品安全与质量水平,从而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软环境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并且显著改善了居民的饮食和健康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了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由于在食品中添加了非法添加物,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介绍了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物、易被非法添加物污染的食品种类以及食用后可...  相似文献   

7.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食品添加剂被运用到食品加工中,在丰富了食品种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一些食品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国家规定,超量、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各种因食品添加剂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不信任。为了避免因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食品欺诈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企业或个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而进行食品掺假和欺诈行为。近年来,食品掺假事件屡有发生,例如欧洲发生的马肉风波、花生酱受污染事件、橄榄油添加其他廉价油被"稀释"以及香槟酒里掺加劣质酒等。我国也不例外,地沟油事件、鸭肉冒充羊肉以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都是令消费者谈"食"色变的重大食品掺假事件。食品欺诈的定义及类型为应对食品欺诈,企业和消费者首  相似文献   

9.
如何构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华勇  姚尧  高海燕  张红  尹京苑 《食品科学》2006,27(12):818-822
从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治理的角度,阐述了信息监控网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食品安全信息检测体系”、“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网络技术支撑,食品安全信息监控网络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功能:(1)有能力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直接、独立地获取可能涉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重要原始数据,以此形成食品安全监督的基础;(2)拥有信息交互快捷,共享机制完善,适用于海量数据存贮管理的食品安全专业数据库;(3)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风险评估、事件预防、通报应急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4)能为实现对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可追溯性提供技术保障;(5)在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面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和人民大众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相似文献   

10.
郑水根 《食品科学》1989,10(1):58-59
在对散装酱油、酒类等液态食品作卫生检测时,通常采用“提子”、“漏斗”将样品接入采样瓶的“开放式”采样方法,样品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本文介绍的“液态食品封闭式无菌采样器”,保证了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免受微生物污染,从而提高了对产品卫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我国食品卫生法规的深入贯彻,食品生产企业相继建立了卫生检验室。但笔者发现,检验人员在对散装酱油,酒类等液态食品抽样作微生物指标检测时,常因使用了不洁净的采样器具,导致检测结果发生误差。为此,笔者试制成“液态食品封闭无菌采样器”,保证了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免受微生物污染。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冬梅  黄原  文慧  赵晓铃  黄冲 《食品科学》2015,36(9):248-253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出现有关食品掺假造假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产品与标签不符,肉类掺假,以次充好等商业欺诈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利益与健康。食品掺假造假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食品鉴定的需要。DNA条形码技术是从分子水平上对食品进行鉴定,弥补了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其准确、高效、简单的特点为食品鉴定领域带来了新的革命。本文在简要介绍DNA条形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在渔类产品、肉类产品、可食用植物、加工食品鉴定中的应用,最后讨论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介绍食品安全管理的框架方法,包括采样和微生物检验,概述良好卫生规范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如何达到某一食品或加工过程的特定食品安全目标(food safety objective,FSO)。FSO是企业在特定食品或食品操作中选择并实施控制危害的措施,为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监督程序以评估企业采纳管理措施的适当性,以及在不同国家监督程序的等同性方面的定量提供了科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应在了解其局限性及其应用的益处和目的的情况下选择和应用微生物检验。食品工业制定有效的管理系统控制食品中特定的危害,其对于负有评估企业是否已经建立并充分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职责的管理机构来说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3.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食品包装能有效地保护食品,防止变质,但其中化学物质的迁移,又会给食品质量和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分析、迁移规律以及传质模型;对主要被检物质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塑料与纸基材料中物质的迁移规律和传质模型进行了对比;最后对食品包装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磺胺类药物前处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磺胺类兽药残留是目前重要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检测食品中磺胺类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检测食品基质中痕量兽药残留依赖于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精密的分析仪器。本文论述磺胺类兽药分析检测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并对国内外食品中磺胺类兽药残留的传统提取技术和新型提取技术等前处理方法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倪冬冬  唐军  李洪军  贺稚非  甘奕 《食品科学》2015,36(17):276-280
埃博拉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感染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赤道周边的非洲国家是其主要流行区域,但现今已在全球范围传播,严重威胁人类生活与健康。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起源、流行病学特征和动物性食品生产中控制方法和措施进行概述,重点阐述埃博拉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动物性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为防止埃博拉病毒通过动物性食品传入我国及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企业、政府与第三方监管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曼  唐晓纯  普蓂喆  张璟  郑风田 《食品科学》2014,35(13):286-291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为了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我国提出了"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共治,其实质是从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上下结合、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对欧洲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然后论述社会共治的3类责任主体——企业、政府和第三方监管力量在食品安全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管作用机制为例,强调第三方监管力量,由于其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特点,可补充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宋晓燕  刘宝林 《食品科学》2014,35(11):319-324
真空冷却是一种快速、清洁的食品冷却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蔬菜、水果、焙烤食品、黏性食品、海鲜、小块熟肉以及切花的冷处理。然而,与传统的冷却方式(例如风冷和水冷等)相比,真空冷却却有失重率大和初投资大等缺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真空冷却技术作为最具潜力的高温食品快速冷却技术之一,在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促进真空冷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唐军  颜才植  陈伦超 《食品科学》2015,36(17):310-315
西方发达国家食品检测机构的管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职责分工明晰化、强调政府宏观监管的特点,而机构运行凸现法制化,注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公平性和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对于我国食品检测机构的管理和运行具有借鉴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多头监管、标准缺漏、检测技术和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笔者建议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食品检测机构;完善食品检测体系,强调机构设置和运行的实效性;完善食品检测法律和标准,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相似文献   

19.
霍敬裕  唐海燕 《食品科学》2016,37(15):278-28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责任保险的共有功能,并且其最终的受益群体是食品消费者。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企业的自发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需求不足,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低,对此,政府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加以引导,既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又能有效调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供给及有效需求。本文试结合我国各地方正在进行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行政指导工作试点工作,探讨该保险领域中行政指导的特点、方式及具体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20.
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伯棣  张旭  宫平 《食品科学》2016,37(17):296
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在法规上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因此,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中应当被广泛应用。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新食品原料。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网站为数据源,对2005-2013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原辅料进行了统计,对普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2005-2013年期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中,只有数量有限的普通食品原料被使用,食品添加剂多是在辅料中被使用,新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比例较高。对此现象,本文参照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食品原料的应用前景作了适当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